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陳平原 編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平原老師編選的一部《新青年》雜誌的精選文集,基本涵蓋了作為新文化運動重要傳播平臺的《新青年》雜誌中,各種文體的最具代表性、影響力和史料價值的文章。編者為這部文選撰寫的萬字導讀,更是詳細而清晰地將本書選文的問題意識,這些文章之於思想史、社會文化史、報刊傳播史和學術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以及這些文章所反映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面向與學人立場分野等資訊娓娓道來。在讀具體選文之前,務必先仔細閱讀這篇導讀。國內出版的《新青年》選集有好幾個版本,但這個版本的選文問題意識、內容代表性與精煉程度,都可謂是上述各個版本中的翹楚,值得推薦、細讀與珍藏。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美)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三聯書店):

1988年杜維明先生在臺灣大學開設的同名公開課實錄,此次作為葛兆光先生作品系統重讀計劃的延伸文獻閱讀,也是時隔七年之後的又一次重讀。本書以馬克斯·韋伯—帕森斯—哈貝馬斯這一脈開拓的理性主義作為現代化程序的思想基礎,詳細考量在工業東亞興起的大背景下,儒學與現代精神之間如何相容,以及所謂第三期儒學(相對於漢代儒學和宋明儒學而言)在當代復興的可能性。憑藉這本書,不只可以管窺杜先生新儒學思想的精華,也可以在先生豐富而生動的分享之中,領略美國中國研究與西方現代性研究的學術脈絡,值得反覆細讀,常讀常新。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汪暉《顛倒》(活字文化&中信出版集團):

汪暉老師作品系統重讀計劃中完成的第九部、也是最後一部作品,這次重讀的主要感悟有三——一是相比於學術論文的所謂客觀、理性、往往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經歷隱藏於表達之外的路徑,本書中收入的包括回憶性文字、編輯小記、演講、學術隨筆等在內的廣義上的隨筆(接近於英文裡的“essay”),是洞察學者個人的生平經歷與心路歷程,跟其學術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思想觀念與立場判斷之間淵源與互動關係的最佳材料。因此從我個人準備老師訪談的角度來說,這本書是我讀得最多、收穫也最大的作品。二是汪暉老師的學術研究中,始終強調的語境意識。他對於西方學術脈絡比較熟稔,但拿來思考與分析中國問題時,始終注重不同歷史、文化與路徑依賴等語境的在地化分析。三是學人的所謂價值中立立場與個人情感和價值判斷之間的關係。汪暉老師學術研究中的理性深邃,跟本書收錄隨筆中充沛、真摯、動人的情感,並存於同一位學人身上。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解了學人的生平、情感與心路歷程,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學術觀念與學術路徑。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趙園《想象與敘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園先生關於明亡清興之際士大夫思潮研究的一部重要文集,此次作為葛兆光先生作品系統重讀計劃的延伸文獻閱讀,也是時隔四年半之後的又一次重讀。治中國現當代文學出身的作者,在進入思想史研究之後,仍然秉承著文字梳理與細讀的研究方法,在對當時文人筆記全面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分析,不簡單概括,不進行標籤化的定論歸納,最大程度上地試圖進入和還原時人的內心世界,文筆生動,值得參考和細讀。

(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本引進出版於三十多年前(1988年)的小冊子,由薩特的兩篇重要文章——《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和《今天的希望》組成,前者發表於二戰剛剛結束的1946年,後者則是一篇訪談錄,發表於1980年薩特去世之前。儘管這兩篇文獻篇幅都不算太長,但卻分別問世於薩特的思想成熟期和即將蓋棺定論之時,也系統闡述了薩特的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思想要點,因此薄薄一冊在手,便可管窺薩特之於存在主義的思想精華,非常值得閱讀和珍藏。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知名近代史研究學者陳旭麓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匯聚了先生改革開放之後的十年裡,講授同名課程的思考與心得精華。本書以新陳代謝為核心概念,講述在救亡圖強和現代化的任務面前,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建立走過的百年曆史變遷歷程。在論述過程中,注重點面結合,強調系統思維與辯證思維,政治史與社會文化史視角交織,史才、史識、史筆俱佳。這樣一本關於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經典論著,值得大力推薦。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程猛《“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時隔兩個月後、為準備梅園經典共讀小組策劃的本書共讀沙龍的又一次重讀,主要感受有兩點——一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與阻礙,作者始終錨定威利斯在《學做工》裡提出的理論正規化、進行對話、辯析與創新的學術雄心。很多時候,跟最經典的論著與理論展開對話本身,就足以讓你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更多的關注度、討論度與傳播效應。二是正如馬克思所言——“學者們都是在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變世界”。跟給所有研究素材尋找一整套理論闡釋與學術修辭體系相比,書中原創的這些自傳和訪談本身,是更加動人、更加一手、也具備更大範圍傳播效應的珍貴文字。如果以“讀書的料”為題,在對上述素材進行重新編選、整理與敘寫的基礎上,推出一部非虛構紀實故事合集,則這一研究所引發的公共意義與社會價值,一定能更加突顯。

論書|2021年10月推薦非新書書單(社科類)

黃中浩《上海老城廂百年》(同濟大學出版社):

一部關於近代百年上海老城廂地區發展歷史研究的學術佳作,也是同濟大學出版社近年來推出的品牌叢書——“社會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書系中的最新作品之一。作者一改過往海內外近代上海研究往往聚焦於租界地區展開的慣例,選擇老城廂地區作為研究物件,以中國與上海近代歷史變遷為大背景,一方面在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的理路下,展現老城廂地區的近代百年發展歷程、其與租界地區的互相影響與博弈關係、其區域演化發展跟大歷史背景之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又在自下而上的城市生長與生活的理路下,展現平民的抗爭與起義、商業團體與社會團體的發展訴求以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對於老城廂地區的空間演化、區域發展與社群生活的除錯和影響,堪稱一部以社會空間視角統領的上海城市史研究佳作,值得關注和細讀。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十月份讀過、出版時間距今在三個月以上、並且個人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歷史社科類書籍,點評為蓑翁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訊號:wengonbooks

TAG: 重讀本書薩特老城廂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