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漢中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方歷史博物館,在遊覽這座博物館時,相信大多數遊客,都會會去看“石門十三品”,但這件文物早已失去原本的氣勢,這究竟是怎麼回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

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00多年前,我國的古代工匠發揮聰明才智,在艱苦的條件下,修建了號稱為蜀道之冠的褒斜棧道,而所謂的“石門”就是連線關中平原和漢中平原的一段隧道,這段隧道今天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卻因為書法,使其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東漢年間,漢明帝劉莊下令要開通石門,在沒有任何重型機械的年代,古人竟利用“火燒水激”之法,成功將石門開通。當石門開通後,來往的文人墨客感到非常震撼,在遊覽的過程中,他們紛紛提筆以抒情懷,他們墨寶留在石壁上,工匠們便將其刻在上面,正因如此,該地出現非常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石門故址的石刻有104種,石門內壁就有34種,而“石門十三品”是13件著名的摩崖石刻的總的稱呼,又名為“漢魏十三品”。

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石門十三品”是摩崖石刻,為什麼會出現在博物館內呢?20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的相關部門為發展漢中地區的農業,需要在石門所處的峽谷修建水庫,此時,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卻遇到大麻煩,修建水庫後,水位會發生變化,將會淹沒最珍貴的十三方摩崖石刻,主要包括漢刻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等。

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石門十三品”不僅為後人研究褒斜棧道提供重要實物依據,還讓我們感受到書法藝術,隨著朝代的更迭,摩崖石刻都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相關部門為儘快確定方案,特意請來文物保護專家和施工領導進行商討,想在完美保護文物的前提下,修建發展農業所需的水庫。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後,文物專家們決定對淹沒的摩崖進行精選,然後將其遷移到漢中市博物館,就這樣石門十三品被一一鑿下,並被搬入博物館。

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在遊覽漢中博物館時,我們可以看到“石門十三品”,它們被保護的非常好,但如果導遊不進行講解,大部分遊客會認為它們只是普通的石刻,從而忽略掉它們真正的價值,而出現這種原因,道理簡單不復雜,當年的“石門十三品”是因為被雕刻在巍峨的石門中,才被眾人知曉,當它們失去氣勢巍峨的摩崖後,石門十三品的氣勢全無,最終只剩下書法藝術。

看到“石門十三品”的價值被忽略後,有專家提出,漢中博物館可以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模擬出當年摩崖的壯觀場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在室內恢復摩崖,然後將石門十三品鑲嵌上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發揮摩崖石刻的最大價值,還提升石門十三品的氣勢,這絕對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漢中博物館裡的 石門十三品 ,為何早失去原本氣勢?

如果將兵馬俑搬到普通的博物館,讓乾隆玉璽離開皇宮,將碑林的石碑擺放在路邊,雖然文物沒被改變,但它的氣勢卻被減弱了,必定會影響欣賞文物的感覺,如果讓室內文物找回在原有的氣勢,這是一個大難題,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文物專家們定會想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各位讀者,你們去漢中博物館時,親眼看過“石門十三品”嗎?你可以想象到,它們在摩崖上的樣子嗎?

TAG: 石門摩崖十三石刻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