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作者:德光法師

無知和智慧的關係

無知與智慧是一對反義詞,無知是貶義,指昏暗之心不能知照事理、事相;智慧是褒義,指照見俗諦,解了真諦,通達瞭解一切事理、事相。

無知的人往往喜歡假裝智慧,而智慧的人往往低調內斂,看起來大智若愚。雖然無知與智慧相去甚遠,但

一切的智慧無不是以無知作為其初始和源頭的,只不過粗淺的無知背後是無明,而智慧地無知背後是般若。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智者知道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一位非常偉大的哲學家,是當時公認的“最有智慧”的人。面對這種讚譽,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虛心地向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求教,與各色人物窮根究底地討論問題,很多有名望的人被他問倒。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動貌似就是為了證明

人類的認知是有限的,而無知才是常態。

蘇格拉底之所以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因為他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所以他的智慧又被稱為“自知無知的智慧”。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無知的人覺得無所不知

與蘇格拉底自知無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粗淺無知的人,明明腦袋中空洞無物,卻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人類的所知就如同一個圓圈,圓越大,看似所知增多,實則是外面未知的部分增加的更多,所以越是博學的人,越會覺得自己懂得少,反而是那些圓圈很小,甚至只是一個點的人,以為自己瞭解所有。因為無知,故而說話做事毫無顧忌,什麼都敢說,什麼也都敢做,正所謂無知者無畏,這不是智慧,而是愚痴和無明,是真正的無知。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十九種無知

《瑜伽師地論》中總結了十九種無知,分為七大類,分別是:一世愚(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無知)、二事愚(對內、外、內外的無知)、三轉移愚(對業、異熟、業異熟的無知)、四最勝愚(對佛、法、僧的無知)、五真實愚(對苦、集、滅、道的無知)、六染淨愚(對因及從因的無知)、七增上慢無知(對六觸如實通達的無知)。

上述的十九種無知,恐怕沒有人敢說自己完全通達哪怕其中的一種吧?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人類歷史只是漫漫宇宙長河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而已,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誰都無法窺探全貌。

宏觀角度,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很有限,宇宙的起源與形成,是否有邊際等等問題至今無人可以回答;微觀方面,從分子到原子,再到夸克,不斷髮現“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我們在不斷地“突破”自己,實則是根本還沒有掌握組成色質的最小單位。

對於這個世界,我們知道的再多都還是無知的。對於有情事相的內、外及內外諸行都無法深刻體會苦、空、無常的本質。對於業力及其異熟的過程,不能體會無作者亦無受者的真實。對於佛、法、僧三寶,不能如實認知及對待。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的方法,不能領會掌握。對於因、從因及所生諸行,不能如理作意。心懷增上慢,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有無知。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轉識成智與“無知”的關係

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其實作為凡夫,誰又不是無知的呢?敢於面對自己的無知,才是走向智慧的開始。眾生的無知是因為將虛妄的意識當作了究竟的智慧。有情與無情最大的界限就是“識”之有無,而“識”之差別造就了六道四生的分別,識與智之優劣則形成凡聖的等級。

想要轉凡入聖就需要透過修行來轉識成智,將有汙染的八種妄識轉成清淨無漏的四智,即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也是我們學習佛法所追求的結果。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結語

具有無知之智的人明白,正是眾生對於已知的執著,導致他們狹隘武斷,所謂的“知”比“無知”更可怕,此時的無知反而是智慧的。

佛菩薩之聖智看起來無知,但是無所不知,正所謂“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萬物品類無不被般若籠罩。

想要達到這種“智慧地無知”境界,先要從“無知的智慧”做起,承認無知再追求智慧是第一步,一旦成為聖者,那麼無知與智慧的界限就會被徹底打破,畢竟智愚本來就是相對的,只有中道思想才是亙古不變的永恆!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補充

《瑜伽師地論》中所述19種無知

瑜伽四十七卷二十三頁雲:

一世愚:

1、於前際無知云何?謂於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有無知。

2、於後際無知云何?謂於未來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所有無知。

3、於前後際無知云何?謂於內起不如理猶豫:謂何等是我?我為何等?今此有情,從何所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

二事愚:

4、於內無知云何?謂於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之為我:所有無知。

5、於外無知云何?謂於外非有情數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所有無知。

6、於內外無知云何?謂於他相續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

三移轉愚:

7、於業無知云何?謂於諸業,起不如理分別:謂有作者;所有無知。

8、於異熟無知云何?謂於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者;所有無知。

9、於業異熟無知云何?謂於業及果,起不如理分別:所有無知。

四最勝愚:

10、 於佛無知云何?謂於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

11、於法無知云何?謂於正法善說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

12、於僧無知云何?謂於僧正行,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

五真實愚:

13、於苦無知云何?謂於苦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如於苦,當知於集、滅、道無知亦爾。

14、 集

15、 滅

16、 道

六染淨愚:

17、於因無知云何?謂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如於因無知,於從因所生諸行,亦爾。又彼無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應修習。無利益故名不應修習。黑故名有罪。白故名無罪。雜故名有分。

18、從因

七增上慢愚:

19、於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云何?謂增上慢者,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有無知。如是略說十九種無知。

復有七種無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轉愚。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前十九無知。今七無知。相攝云何。謂初三無知攝初一。次三無知攝第二。次三無知攝第三。次三無知攝第四。次四無知攝第五。次二無知攝第六。後一無知攝第七。

無知的智慧——智慧地無知

TAG: 無知云何智慧思惟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