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撿漏”永遠有,但永遠不屬於沒有學習的外行人。

自宋代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八九百年,雖時代有變遷,但民間的收藏活動一直代代相傳,從未間斷。收藏何時學習都不能算晚,什麼時候開始玩收藏都來得及,藏識都是由淺入深。

只有自己懂才是真,沒有任何一個專家為了幾佰幾千的鑑定費去為你專研,為你斷真假,為你尋根問底,只是想咋說就咋說,說了等於不說。你沒有學專業知識你也不知他說的到底對與錯,所以收藏想撿漏一定要靠專業本領才行。

收藏“撿漏”永遠有,但永遠不屬於沒有學習的外行人。

在古玩圈裡道行不夠只能多多吃藥才能長大這是鐵律。總靠別人搞收藏其實你這種想法非常的天真而且是並不瞭解目前龍魚混雜的鑑定圈,遇上假專家比遇上假古董更可怕。

可能一件真器物會遇上幾個假專家給你斃了,也有可能一件假貨卻有很多專家看真讓你從此入套走不出來。更會發生的事同一件器物給十個專家去看會給你十一個答案,幾人看真幾人看假你該去信誰?所以只能相信自己認真學習專業本領,靜下心來研究才能識真辯假。

收藏“撿漏”永遠有,但永遠不屬於沒有學習的外行人。

民間收藏家們收藏的東西都是花自己血漢錢買的善意取得,應該屬於收藏合法。私人擁有文物,需要明確的是隻要不是涉案偷來的或違法所得,就要平等享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享有平等保護的權利。

實際上改革開放到現在存世的國有文物和社會文物數量非常可觀了。官方都不得不承認社會文物存量至少有十億件套以上。文物藝術品資源已經不存在稀缺的情況下,是應當正視市場、放開市場,放開文物的經營權,消除壟斷,最終實現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收藏“撿漏”永遠有,但永遠不屬於沒有學習的外行人。

民間精品基本上在有專業眼力的收藏家手裡沉澱下來,收藏家們大部分人不相信拍賣公司高價拍賣會落在自己頭上,也不會倒賣到國外,他們在等待國家的利好政策,他們在等待權威的鑑定機構的出現,他們在等待年青一代熱愛收藏者的眼力提高及辨別真假眼力的提高,他們在等待其它流通方式的出現,他們在等待國家政策放開的大好時機。

收藏家不是沒錢。沒做收藏家之前應該是很有錢的人。後來迷上了古玩,學習瞭解中華傳統文化,一擲千金把所有的積蓄。全用在了收藏古物上。沒有錢,是成不了收藏家的。

收藏家的:眼力(知識),金錢,執著,缺一不可。沒有民間收藏家為以己之力,為國保護文物。大量的文物藝術品會成為流浪的“棄兒”無家可歸而流落他鄉(外國)。所以國家不想想:不是像張伯駒,王世襄,等等大多這樣的民間收藏家以個人之力而為國做貢獻嗎?民間收藏家們應該是功不可沒的。

收藏“撿漏”永遠有,但永遠不屬於沒有學習的外行人。

假貨對市場的侵害也十分嚴重。市場必須回到專業化,藏家必須學習鑑別,否則市場就只能停留在小眾層面。想收藏好東西就要捨得出價,人家出一千,你就出一千二,這樣好東西就會不斷流到你身邊,你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撿到好寶貝。國家對藝術品市場將越來越開放,珍品和精品藝術品行業都開始對藏品建立檔案和留存交易記錄;今後藝術品金融公司將大量湧現,中、高階藝術品將都擁有身份證。未來一定是用藏品說話,“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正到代的藏品會講真話。收藏是傳承家庭文脈的上佳選擇。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賞心悅目,與心靈對話,而且其具有歷史、文化和學術的傳世價值。藝術品還是高雅的身份名片。收藏藝術品象徵著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是進入高層次文化圈的通行證,所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須要大家共同參與。

『 弘揚古玉文化・提高古玉愛好者・鑑賞鑑定能力』

TAG: 收藏家收藏藝術品文物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