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比如,料和工都不用考慮的,1cm和1。5cm口徑的完全是兩種筆。寫小字,2。0和2。2cm出鋒,寫等大的字,這多少的2mm,完全是兩種手感也是兩個字效。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於是只要有足夠的書寫經驗,就更容易透過字跡推知那支毛筆的鋒長、腰身和口徑等物理情況。

這是很細微的東西,懂的肯定懂。

宋代的筆,一個流行的說法稱唐宋之變產生了散卓筆,其實

散卓筆唐代就有

,那會兒就是種很普通的毛筆。唐人甚至對真行草等體都有特定的毛筆。

毛筆的種類,每個時代裡,從來都有很多種的,這個“很多種”甚至可以在同一種筆裡細分。這個跟做菜一樣,都是小炒肉,不同地方甚至炒的肉都不一樣,這實際是產地原因,比如,這是兩個地方的筆,你不知道產地,不容易搞清年份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當然,毛筆整體上看,同一切生產工具一樣,有特定的進化方向。所以有些筆消失了,是被進化幹掉了,淘汰了的。不要迷信,筆是生產工具,它的生產力水平,和同時代的一切生產工具一樣,後代來看完全是“不行”。

宋代寫大字的筆就不行。

米芾《虹縣詩》,啟功評“殆同朽骨”,有的專家直接說是偽作,各有各的看法,歸結起來,實際還是這字離那種油光水滑還帶勁的“刷字”有些遠了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這個字有小拳大,舉止是很大方的,但細看,很多筆畫空洞乏味,比如,枯掉的筆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綠圈細看實際是很自然的連帶的,但給人卻是生拉硬拽的觀感,而紅圈只能算“露骨”的大忌了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啟先生得益於米芾很多,他對《苕溪》《蜀素》是下過苦功的,對這張字的惡評,按我的看法,與其說米芾年老字不好,不如說是毛筆的鍋。

與虹縣詩字號相當、寫法類似的一件宋字,比較常見,乾隆舊藏的宋高宗,這支筆裹的飽滿精細,但顯然沒腰,相信如果換支腰身稍好的筆給他,字的“油膩度”會下降一些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宋代人也常寫大字的,但那些書作基本上被頂級的玩家篩選出局了,只有日本人留了一些,儘管是三四流的品類。其實根本是宋人近乎沒有太矚目的大字。

張即之小字神悟,有宋超今邁古,大字給日本人寫的幾張也是神氣完足的,週週全全,但自古來譏諷張即之大字最多的的話,是“枯樹槎”。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實際上,不是字不好,是當時的條件不足,寫大字的筆,還沒做到位而已。當然,中國人習慣重效果,不好,還真是不好,也沒必要給宋人洗地。

另一方面,也不是說,古代的筆都不行。毛筆實際是種很簡易的工具,現在到處都是制筆大師,其實你要動腦筋,一捆毛綁起來,連數字化智慧化都不用,真存在一般人研究不到的黑科技嗎?

毛筆跟吃飯的碗一樣,現在的陶瓷能燒得比過去還細還薄還便宜,但不是過去的瓷器就不高階了。

宋代寫小字的筆實際普遍精良,種類我覺得很多,比如,宋寫經也不是隻有肥筆的肥經,其實也有尖筆寫的瘦經,甚至有尖筆寫的肥體,以及肥筆寫的瘦體。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其實產地因素很重要,京城之外,四方的日本、朝鮮、大理,各地都有筆工,所有的筆種肯定是不可能知道,但大類應該是可以分出來的。

去年無意中看過了一張筆,忽然對宋代通行的寫扎小筆有些感覺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毛筆是工具,工具什麼情況,使用者會更清楚,1cm和1-5cm口徑的.

這字指甲蓋大,可以看出筆頭短,不顯腰,但筆穎足夠細緻,彈力文文弱弱,對比看,今天的筆,彈出減震的效果,彈到靈魂深處。。

TAG: 毛筆大字宋代米芾生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