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其特點是皴法線條較長而且多波折,好似解開的繩索,故稱之為“解索皴”。解索皴就像一團糾結著的繩頭,下面分解開來,以表示山的脈絡紋理,此法適合表現結構繁複、綠蔭茂密的土質山石,代表畫家是元代的王蒙。

解索皴一般中鋒用筆,運筆要乾燥且呈發散狀,淡墨濃墨混合而用,不可單一墨色,否則層次單一缺乏變化。在用此法時,最好伴有豐富的點法,造成茂密蒼茫的效果。此法與披麻皴的區別為:披麻皴多側峰用筆,基本直線運筆;而解索皴則是多中鋒運筆,畫皴法時要曲線運筆,且呈散發狀。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夏山隱居圖 元代 王蒙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夏山隱居圖 區域性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夏山隱居圖 區域性

作品在描繪幽僻的隱居環境和高士的隱逸生活同時,往往穿插若干富世俗情趣的生活景象,反映了畫家入世思想的這一面。此圖在房 舍中即安排了婦人攜子、童僕侍候的情節,在橋上還有挑籃歸來的僕人,散發出較真實的生活氣息。作品佈局由近及遠,平遠與深遠結合,其間以開闊水面相連,虛實結合,繁密中見空靈,保留了較多的董、巨佈景特色。主山中間屹立,山頭多苔點礬頭、坡渚點綴蒲草蘆葦和繁密的披麻皴等山石草木形態,也 近似五代的巨然。惟下方至巖上交錯的長皴和方直的用線,已呈現解索皴和亂柴皴雛形,具自身風格之特色。此圖為了解王蒙早期畫風的重要存世作品。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九峰讀書圖(區域性) 清代 王鑑

圖繪崇山峻嶺,蒼松平溪之中,一高士在茅舍內坐於矮凳上,手執一書,認真品讀,高山,流水,一屋,一人,有一種隱逸之意境。山頂處以濃墨戳點,山腳松木以工整線條勾畫,山石的脈絡以解索皴表現,更顯雄偉。

牛毛皴由披麻皴、解索皴變化而來,皴法細若盤絲,厚如牛毛而得名,著力表現江南草木茂密和鬱鬱蔥蔥的景象,代表畫家有王蒙、沈周和八大山人等。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煮茶圖 元代 王蒙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煮茶圖(區域性)

此畫為王蒙晚年之作,所繪為其隱居時的山水。山體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畫法畫出,然後再用濃墨“苔點”,畫出山體的陰陽向背,這正是王蒙所獨創“水暈墨章”。王蒙山水以景色稠密,山重水複,佈局繁密,蒼鬱深秀等特色,表現出大氣磅礴、縱橫離奇的山水境界。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廬山高圖 明代 丁雲鵬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廬山高圖(區域性)

本幅丁南羽用王叔明“牛毛皴”法繪廬山高聳,士子觀泉於秋林。沈周也有用王蒙筆法繪的“廬山高”,而此更顯繁茂,且用筆緊實。

亂柴皴也有人稱之為破網皴,此皴法是從解索皴、荷葉皴等皴法演化變生出來的一種適合表現南方雨水沖刷而裸露的山脊的皴法。這種皴法更具有抽象的表現意味, 更具個性化,無拘無束,隨機應變,極具個性,看似亂畫,實則無法中有法,非常人所能及,少有畫家用之。明代的沈周亦用此法,吳偉、藍英、清代吳宏、當代的傅抱石是此畫法的代表畫家。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秋林高士圖 元代 盛懋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此法與披麻皴

秋林高士圖(區域性)

此幅繪著一紅衣高士,坐秋林坡上,作遠眺之狀。古賢山水畫中少作朱衣隱者,此作朱衣或是應受畫者所囑。圖分前、中、遠三景,佈局、運筆富於變化,著墨不多而筆簡意足。遠處層巒疊嶂,重重霧鎖。兩座主峰以披麻皴間以亂柴皴,結構轉折處以濃墨打苔點樹,雄峻逸秀,氣格高朗,得秋天清曠情趣。

TAG: 解索皴法王蒙披麻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