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ditomano | MAKE PIANO EASY

願鋼琴教學的道路上與您同行!

開始 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音樂分析

這首樂曲,和聲進行的搭配相當簡單

上次講課已提及,樂句分句的決定性因素是 - 終止式

終止式 才是 代表著 樂句分句(結束)

這首作品 終止式出現的位置:

- 第8小節(半終止)

- 第15-16小節(完全終止)

- 第19-20小節(屬大調半終止)

- 第23-24小節(屬大調完全終止)

- 第27-28小節(原調半終止)

- 第31-32小節(原調完全終止)

找到 樂句終止(終止式)的前提,離不開準確的和聲分析

此外,就是和聲解決

為了更合理的展示 和聲解決的傾向性(屬七和絃 → 主和絃);

也展示 調性導音 → 主音 的張力解決;

和聲解決,均是 張力強 → 弱的 處理,

和聲張力 由強到弱 的片段有:

1。第1-2小節;

2。第3-4小節;

3。第5-6小節;

4。第7小節

5。第8-9小節;

6。第9-10小節;

7。第11-12小節;

8。第13-14小節;

9。第15-16小節;

10。第22-23小節;

11。第23-24小節;

12。第24-25小節;

13。第27小節;

14。第30-31小節;

15。第31-32小節;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譜例裡,

藍色框為 屬→主的和聲解決,

對此的解讀是,完全終止的音響效果,是從 一個不穩定的、張力強的屬(V)和絃,到達 穩定(I)的 音響狀態。

比如:我準備揮拳打向你,我出拳一剎那,是蓄勢待發的,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張力強,且不穩定

這就是 屬和絃(V),或 屬七和絃(V7),或其他具備屬功能和絃的音響效果。

當屬和絃的音響張力,連線至主和絃,屬和絃的音響張力是

逐漸放鬆

屬和絃 – 主和絃,主和絃必須展現出「解決」,

並非把主和絃彈強,令ta再次產生新的張力、新的問題。

然而,為什麼在第1-2小節,

與第9-10小節又不需要標記漸弱?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因為 I → V43 → I6 ,或 I6 → viiº6 → I的和絃進行是為:

經過性的和絃進行

把第1-2小節的和絃進行,

還原成柱式和絃,以下圖所示: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留意每個聲部連線的方式,均是級進

左手:sol → la → si

右手內聲部:sol → la → sol

右手高音聲部:re → do → re

和聲學裡,級進的聲部連線,代表音樂的平穩進行

音響張力的變化很小

I → V43 → I6 ,或 I6 → viiº6 → I的和絃進行,

各位不妨把它們看做

「一個大型的 主和絃」

故此不需要標記力度變化

譜例裡,

綠色框為 經過性的和絃進行

柱式和絃的還原,出現了一個犯規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左手,與右手內聲部 的平行八度犯規

但是,巴赫很巧妙的把這個犯規避開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第二拍後半拍A音首先出現,

位於第三拍點的左手A音還沒有參與,

到達 第三拍前半拍,左手A進入,但是右手的音高變成了B

實際上是(左手A - 右手B)大九度的不協和音程,(右手到第三拍後半拍到達C解決)

這個不協和音程,把聲部的獨立性加強,把平行八度的空洞音響避開掉。

第三拍前半拍 右手B是為

強經過音

。是一種很精妙的對位法寫作技巧。

業餘愛好者、

音樂學院學生、

與大師,

彈奏同一首樂曲,

哪怕是音準節奏都沒問題的情況下,還是能聽出很大區別。

差別在對細節的把握。

透過樂理和聲曲式的學習,儘可能精準的把握住每一個細節,同時讓教學的內容更豐富。

- 辨認轉調

上一期說到:

第20小節出現了調性外和絃

注意該小節第一拍點的高音聲部(右手)出現了 G大調調性外音#C。

和絃音包括:A,#C,(E省略)

低音為A,處於屬大調(D大調)屬和絃的根音,

故稱D大調的V(屬和絃原位)

所以整首樂曲,張力最強的位置,正是這裡。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音響張力強,自然該強奏

還想趁此機會,

分享一個知識點

不知道各位有沒聽過「黃金分割」這詞

談到「黃金分割」,每個人多少有點印象。

貝殼的神秘螺旋、

金字塔的邊緣、

模特的人體線條、

物質的原子排列。

在生活都是隨處可見。

黃金分割理論,該如何應用於音樂?

斐波那契函式的第一個數字與第二個數字中任意兩個相鄰數字的比率,

無限接近黃金分割的

0.618

值。

樂曲的高潮,或者說音樂張力最最最強的位置,一般與黃金分割值很靠近

0.618。

回到樂曲分析裡,剛才提到音響張力最強的片段,位於第20小節。

(第一拍點的 A + #C)

整首G大調小步舞曲,

共有32小節。

麻煩各位老師用手機的計算機,算一下 20除以32等於多少

= 0。625

與黃金分割值的

0.618

是否非常接近?

那麼,我們若定義第20小節,是樂曲的「黃金分割點」,也很合情合理了

·辨認動機

準確辨認動機、動機發展,目的是為了合理的設計樂曲的演奏法。

演奏法(連奏、非連奏、斷奏,etc。)代表音樂的語氣。演奏法前後若能保持,聽眾聽著便能感覺整曲協調統一。

反之,若演奏法前後不一致,則「前言不對後語」,難以聽辨動機的發展。

此曲的起始動機非常簡單:

GABCD 五個上行級進的音高

分析了一大堆,

這首作品到底咋處理?

1。

2。

對於初始主題動機的處理,

最廣為人所接受的有以上兩種

不妨聽一下對比

第一種處理,在第三拍後半拍掐斷連線

第二種處理,連奏連線一直到下小節第一拍點結束

這是從數學理論裡衍生的一個詞彙。

音樂是為 時間的藝術,對嗎?

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凝固在空間,使人一目瞭然。

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首先看到美術作品的整體,然後,才去品味它的細節。

然而音樂跟雕塑繪畫的不同,在於音樂要在

時間

裡展開、在

時間

裡流動。

我們聆聽音樂,首先從細節、從區域性開始,

直到全曲奏完,才會給我們留下整體印象。

對於初始主題動機的處理,

最廣為人所接受的有以上兩種

不妨聽一下對比

第一種處理,在第三拍後半拍掐斷連線

第二種處理,連奏連線一直到下小節第一拍點結束

各位認為哪一種處理方式更合理?

用詩詞來比喻就是:

「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

的區別

哪種處理更合理不言而喻了

然而,以第二種處理方式的演奏法,勢必對樂曲(3/4拍)應有的律動造成影響

拍子是流動的,

音樂律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請注意:

這不是一首「拿來跳舞」的小步舞曲。

而是作為小型練習曲而寫的作品。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復調織體作品比主調織體作品 更難理解、更難聽懂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前者的律動變化更自由。

小節線,往淺了說,是作為把音符分隔開,方便演奏者閱讀,僅此而已。

『這不是一首作為真正舞曲設計的小步舞曲。』

原因是樂曲旋律的演奏法,不總是從每小節第一拍點開始(反而是連線結束)

如是者,

後續的動機模進、倒影、改變音高的動機發展,都以跨小節連線去設計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譜例裡,

橙色箭頭為:既定的主題動機及模進

黃色箭頭為:主題動機倒影(非嚴格)

紫色箭頭為:改變音高、或節奏的動機發展

第20,25,26小節按3/4的常規律動(第一拍點重拍,第二、三拍較弱)來處理

轉調模進

第21-24小節的和絃進行為:

D大調:V → IV6 → I → V6 → I → I6 → V → I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第25-28小節的和絃進行為:

G大調:V → IV6 → I → V6 → I → I6 → V → I

僅是調性不同,和聲進行一模一樣

這樣的轉調模進,充滿在巴赫的各種作品,以及後人的作品裡

由於是近關係轉調的 轉調模進,前後一致的演奏法、力度設計就很有必要了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譜例裡,灰色框為 屬大調、原調的 離調模進

·結語

【g大調小步舞曲】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和聲進行的音樂分析

竊以為巴洛克時期(Baroque,原意字面上的解釋是「不規則的、怪異的珍珠」)

大多從事音樂的人對巴洛克時期音樂有著「嚴肅、平衡、含蓄」的刻板印象。

實不能簡單粗暴去看待。

藝術上崇尚華麗、奢侈、浮誇,與“寧靜致遠”不可能在一個路子上的。

把巴洛克時期的作品詮釋的淡泊明志,恐怕不是作曲家的本意。

TAG: 小節和絃大調張力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