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孔子為什麼不姓孔?而是姓孔?這個鍋我們得背背!!!

文/趙九九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氏,先秦時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一個部落的統稱,而氏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子”是殷商的國姓,也就是說他是殷商人的後代,與商湯、商紂王是一家子。我們經常說孔子是魯國人,實際上孔子祖上是宋國人,後來才移居到魯國的。

當年周武王滅商後,按照當時的禮儀與信仰,滅人國家不滅人祭祀,殷商人的祖先還要被其後人祭祀(別的部族祭祀不管用),周統治者認為要不祭祀,這些殷商人的祖先會跟周人搗亂的,於是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商人的舊地河南安陽管理殷商遺民。後來武庚作亂,被殺,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為宋公,管理殷商遺民,這就是宋國的建立者。微子去世後,傳給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宋泯公有一長子叫弗父何,本來他應該當國君,但他卻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自己做了卿,孔子先祖由天子,變為諸侯,再變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叫正考父,據說《詩經》中的《商頌》就是他整理的,他也是卿,輔佐了宋戴公、武公、宣公。正考父之子,叫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大司馬,也是卿,後來孔子姓孔,就跟這位叫孔父嘉的六祖有關,因為他名字中有個“孔”字,後人就從其名字中摘出一個“孔”字,為氏,漢以後,氏就變為姓了,姓與氏沒什麼區別了。孔父嘉在宋國的一場政變中,被一個叫華督的所殺,其後第二代,或第三代人因為此事而從宋國移居到了魯國,所以孔子出生在魯國,也與這位六祖孔父嘉有關係。

【深度好文】孔子為什麼不姓孔?而是姓孔?這個鍋我們得背背!!!

到了魯國的孔子前輩們,又失去了卿的地位,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已經是士這個階層了。叔梁紇是個大力士,有戰功,但他有個遺憾就是家裡沒有能主持祭祀的兒子,孔子可能有九個姐姐,和一個有殘疾的哥哥叫孟皮,孟是大,仲是二,仲尼的稱呼也可見孔子排行老二,叔梁紇是晚年才生的孔子,大約在他66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顏徵在,不久就有了孔子,大概因為年紀相差太大,不合理法,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紇(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當時魯國的政權被“三桓”,即魯桓公的後代,季孫、叔孫、孟孫控制著,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季孫氏,這一年,季孫氏要宴請士這個階層的人來吃飯,想看看有多少人還能為其所用。孔子聽到訊息後,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士,那麼自己也應該是士,於是也去參加宴會,結果到門口,被季氏的家臣陽虎攔住,“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記·孔子世家》)陽虎說季氏請的是士,而不是孔子你,言外之意,不承認孔子是士,士是貴族的最後一個階層,失去這個身份,在當時就很難再做官了,年輕的孔子就這樣要失去自己計程車這個身份了。

孔子在19歲的時候結婚,20歲左右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孔子說自己“十五而至於學”,“學而時習之”,孔子因為好學,這時候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個好學的孔子了,名氣漸漸大了,所以孔子生兒子,連魯國的君主魯昭公都知道了。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鯉魚給孔子,表示祝賀,禮不下庶人,國君給孔子送禮,就意味著承認了孔子的貴族身份,孔子靠著自己的好學贏回來了士的身份。孔子這時候正好還沒有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見到國君送來鯉魚,於是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鯉魚”:孔鯉,字伯魚。可以說孔子是第一個轉發錦鯉的人。

王勃《滕王閣序》中說“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其中的“鯉”就是這位孔鯉,《論語》中記載有一個叫陳亢的人問孔鯉,您父親有沒有教給您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孔鯉回答說,沒有,“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無以言。”於是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父親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無以立。”於是我就回去就學禮。陳亢聽了很高興,我問了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詩》要學,《禮》要學,還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己唯一的這個兒子的教育沒有什麼特別的。

孔子的這個兒子在孔子六十九歲的時候去世了,孔鯉留下一個孩子,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據說孔伋作的《中庸》,他的老師是曾子,他的再傳弟子就是孟子,所以有人將其與孟子合稱為“思孟學派”。沒有子思,就可能沒有孟子,他的影響很大,明朝的時候,被奉為“述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司馬遷同時代之前的孔氏傳承:“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嘗為魏相。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於陳下。鮒弟子襄,年五十七。嘗為孝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守。長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安國生卬,卬生驩。”孔子後人有好幾次單傳,後來漸漸開枝散葉,孔氏後人越來越多,據說到現在已經有兩百萬的孔子後裔。

【深度好文】孔子為什麼不姓孔?而是姓孔?這個鍋我們得背背!!!

孔子的後人出了不少名人,如第十一代孫西漢孔安國,是著名的經學家,第二十代孫中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孔融,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長大後的孔融與曹操不合,經常譏諷他,如曹操禁酒,孔融反對,“操表制禁酒,融頻書爭之”(《後漢書·孔融傳》),而且頻頻反對。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很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諷刺曹操,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有這事?孔融說以現在的事來看,應該是有的,曹操這才明白,是在諷刺自己父子兩個,但因為孔融名氣大,曹操也無可奈何。曹操被封吳平侯,封地離都城僅僅三百餘里,孔融就搬出《周禮》反對,“王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最終忍不了這個冷嘲熱諷的孔融,就把他殺了,而殺他的罪名居然是指責孔融“不孝”,因為孔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為了發洩情慾;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裡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爾。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後漢書·孔融傳》)曹操當年頒佈招賢令,與漢代以來的“舉孝廉”用人標準完全不同,他說“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都能為自己所用。而當他想要殺一個對手的時候,不忠不孝則又成為一個重要的藉口了,正如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所說,“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孔子第三十二代孫有唐代的孔穎達,整理了《五經正義》,第六十四代孫清代的孔尚任,是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就是《桃花扇》。

到了明清時期,孔氏後人的名字中,往往都有一個相同的字,這實際是“尊孔”思想影響下生成的一個“副產品”。

歷代統治者幾乎都有對孔子以及孟子的褒封,如漢代追稱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後世稱宣尼,尼父,到了宋朝的時候,孔子被宋真宗趙恆尊為“玄聖文宣王”,後來又被他尊為“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尊其為“至聖先師”,清世祖順治尊其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不僅孔子受到追封,他的後代,曲阜孔氏家族也受歷代帝王的封賜,孔子的嫡系後代可以世襲衍聖公的頭銜,明清時期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其居住的衍聖公府,也就是現今的孔府,帝王們以此表示自己尊孔。作為儒家一個重要的繼承人孟子,東漢趙岐首稱他為“亞聖”,因為孟子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等思想,一直受到統治者的忌憚。直至宋代,因為大儒們對孟子的推崇,宋神宗才封孟子為鄒國公,宋孝宗詔孟子為“亞聖”、“四配”之首,元文宗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亞聖”從此便成為孟子的代名詞,從而使封建皇帝對孟子的封賜達到了極頂。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從此,孟子後裔也開始授世職。

我們常常看到姓孔或者姓孟的人,往往名字裡都有一個相同的字,這實際是孔孟後人的標誌。這種現象是從從孔門第五十六代開始的,五十六代用“希”,五十七代用“言”,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賜孔氏八個輩字,即“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第五十八代到六十五代起名用,同一輩的孔氏後代要用相同的字,孔府還專門頒佈了《孔氏行輩告示》: “凡我族人,俱當遵照後開行輩,取名訓字”。到了明末,崇禎帝又賜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供孔氏六十六代到七十五代起名用。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字不夠用了,朝廷又賜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行輩字供第七十六代至第八十五代起名用。清末之際,政府動盪不安,孔子七十六代孫孔令貽未雨綢繆,在上次行輩字並沒有用完的情況下,預先將孔氏家族行輩再續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規定了第八十六代至第一百零五代的輩份排序,上報政府批准,然後頒佈全國。孟氏家族的輩份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隨即仿照孔家,這是因為不僅孔府與孟府有著良好的友誼關係,而且兩個家族之間的還存在著較為密切的婚姻關係,又因為孔子的後人歷代世襲衍聖公,具有極高的地位,因而孟家族譜牒修成後要報孔府衍聖公備案。在孔府的影響下,孟氏從“五十八代“希”字輩開始,嚴格與孔氏用相同的輩份排字,兩個家族的行輩完全一致起來。效仿孔氏家族的還有曾子的後人曾氏家族以及顏回的後人顏氏家族等。

現在孔氏後人的字主要用到了崇禎賜給的“昭憲慶繁祥”和同治年間的“令德維垂佑”,如我們熟悉的孔慶東,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輝,我的朋友孔祥穩,等等。

微信公眾號:九九講故事

TAG: 孔子孔融孔氏孟子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