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 江口沉銀 的歷史懸疑:到底是不是水下沉銀?

位於眉山市彭山區內岷江河道上的江口沉銀遺址,北距成都市約60公里。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轉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明將楊展襲擊,船隻被焚,大量財物沉於江底。此後,關於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便長盛不衰。

國家文物局之新聞資訊

“江口沉銀”的傳說已經聽了很久了,不知大家是否關注過江口遺址的考古工作,曾於2017年和2018年,考古工作者已經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其中17年科學發掘出土三萬餘件文物,18年出土1。2萬餘件文物;而今年四月份的第三期考古,統計出水文物1萬餘件,重要文物大約有2000件,就這樣,一個在民間流傳多年的傳說,在考古人員手下還原出歷史的原貌;

清乾淨溝槽裡的積水,幾枚大銀錠漸漸顯露出來。自江口有文物出水以來,銀錠便佔據了大宗,不負“江口沉銀”的稱謂。江口出水的大銀錠,除少量圓底銀錠和方形銀錠外,大多為束腰官銀,且刻有銘文,記錄其鑄造時的年代、地點、重量、用途以及工匠名字,只是目前體量最大的一百兩銀錠,出自於追繳文物,而非科學發掘。

要說三次考古出土最多的就屬銀錠了,已經使人見慣不驚,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考古中,像50兩規格的官銀髮現了十多枚,根據銀錠上所刻文字,發現來自仁壽、樂至、樂山、廣漢、德陽等地屬於“大西政權”的銀錠,填補了前兩次考古發掘的空白。

影片中不難發現,明代銀錠兩端翹的較高,束腰處也翹起,早期的有圓首束腰形,到了中晚期主要是扁馬蹄形,底部的蜂窩狀孔較小;銀錠的種類有:餉銀、稅銀、鎮庫銀、髒罰銀等等;

明代銀錠銘文內容都很詳細,多包括時間、地點、重量、用途、銀匠名、監鑄官名以及押運官名等內容,五十兩官銀存世量很少!

張獻忠 江口沉銀 的歷史懸疑:到底是不是水下沉銀?

上個影片為大家分享了破碎的“蜀世子寶”金印,前兩期考古中還發現一枚“蜀王金寶”金銀的殘件,“蜀世子寶”“蜀王金寶”與之前的的虎紐“永昌大元帥”金印(被盜掘並被公安追回),是江口沉銀遺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是張獻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對考證沉船文物性質極為關鍵;“蜀王金寶”和“蜀世子寶”都是蜀王府最重要的傳家寶。

看到這裡,大家會想到個問題,這麼多文物是不是足以開一個“江口沉銀博物館”,江口沉銀博物館年底開建,預計工期三年,建館期間,出土文物會在國內巡展;

博物館選址緊鄰遺址核心區,這樣山、水、博物館、遺址於一體,再加上科學的考古有利於保護文物的真實性和現場感,讓我們彷彿可以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想想都是慢慢的期待!

TAG: 銀錠江口沉銀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