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國家大本,食足為先”。縱觀大荔乃至中國歷史,糧食問題始終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乎到天下安危。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古代,糧食豐收則國泰民安,糧食歉收則民聲哀怨,社會動盪。因此,歷代朝廷都把防災備荒放在日常政務中的首要位置。糧倉作為專門用於儲藏糧食的建築物,在糧食主產區大荔起源很早,早在原始農業生產之後,先民就開始在地下修築窖穴,用來儲存剩餘的糧食,自殷商時期起,開始在地面上修築簡陋的糧倉。春秋戰國時期,芮、同阝、大荔戎等諸候國為了儲糧備戰,都紛紛修築糧倉囤積糧食。糧倉的發展與演變,與大荔農業生產、建築技術、乃至政治變革、經濟發展、交通建設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古代的糧倉按不同用途分為正倉、轉運倉、太倉、軍倉、常平倉和義倉。隋開皇三年(583),隋文帝楊堅在朝邑望仙觀永清局設定廣通倉,大業初年,改名永豐倉,朝邑縣倉頭、倉西村即因建在此倉東西而得名,這是大荔有史可查第一所、也是最負盛名的古代官倉(正倉)。永豐倉城東西長約2裡、南北寬約1裡,呈長方形,儲糧400萬石以上。隋開皇五年(585)至十四年(594),關中連年大旱, 高祖乃命發廣通倉(永豐倉) 之粟三百餘萬石, 以拯關中。唐開元十二年(724),詔永豐倉出十五萬石米付同州,減時價十千糶於百姓。明代龔輝《全陝政要》載:“永豐倉,永糧本色一萬九百二十二石六鬥五升零,折色銀二萬二千九百八十一兩八錢八分零。”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在農耕社會,人們常常將國運命脈繫於一年糧食的豐收與歉收。大到天下小到一社一村的糧倉,其豐盈與枯竭,都讓他們充滿期盼與敬畏。常平倉作為政府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官倉。常平者,天下長治久安也。常平倉的糧食主要由官府從民間購入,也有按地畝人丁徵收的賦稅糧食,此外還有鄉紳富戶捐贈的、平民和生員(秀才)捐官上交的、犯科獲罪者罰沒的等。朝廷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正常年月常平倉負責地方官吏和書院師生的口糧用度。災荒之年,朝廷責成倉官開倉放賑或低價糶賣,救民於危困。自東漢永平五年(62)在全國各地推行起,大荔、朝邑均增設定常平倉,幾度興廢。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民辦糧倉分為義倉和社倉,義倉又稱義廩,最早出現在隋朝,主要用於鄉里調劑餘缺使用,官督而紳辦。永豐倉是隋唐時期東糧西運在渭河交通線上一處重要的漕運糧米倉儲設施,在保障京師長安城居民的經濟生活、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等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因其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 故成為兵家必爭之要地。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隋大業九年(613) 六月, 楊玄感發動兵變, 圖謀直入關中, 開永豐倉以賑貧乏, 而定三輔於麾下。大業十三年(617) 七月, 李淵從太原揮師西向關中,先頭部隊進據永豐倉城。李淵進駐朝邑長春宮, 令大軍暫作休整, 特遣長子李建成率領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 保障20 餘萬軍隊軍糧需要。翌日, 又傍洛水左岸親赴永豐倉巡視,看見永豐倉儲糧極其豐富,便毫不掩飾內心喜悅之情, 為籠絡民心而下令“開倉大賑饑民”。進入長安城後, 再次急調永豐倉米糧入京, 解救飢餓中的城內百姓。清朝初年,將永豐倉移至西安府(今西安西倉巷)。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南宋時,朱熹倡修社倉。清順治年間(1644—1661)發展到頂峰。府、州、縣俱建常平倉,或兼設預備倉,鄉村設社倉,市鎮設義倉,或以便民,或以給軍。大荔常平倉在府衙東舊州倉址,共六廒、二十六間,設縣後(1735)糧儲日積;乾隆五年(1740)在縣衙東(今縣委東院)購地十畝,建廒十四座,共七十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王勳重修,後改舊州倉門,開側門於東南。朝邑常平倉有三處,均在城區,共二十三廒、九十七間。一所在縣衙大門內東偏,一十八間,“舊制粗略,覆板於地上,置席囤儲,多浥爛。”康熙五十年(1711)修葺,“如倉廒式,擴增完固”;一所在縣立學校,一所在縣城西邊的原(朝坂)上。建在朝邑南寨子(仰聖堡、南砦子)的豐圖義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戶部尚書閻敬銘倡議修建。修建工程從光緒八年(1882)到十一年(1885)止,歷時四年,動支白銀三萬餘兩,規模宏偉,被慈禧皇太后硃批為“天下第一倉”。該倉以儲糧為主要功能、兼具防禦性質,倉寨佔地4。5萬平方米,青磚環砌圍牆,牆內列倉廒五十八孔,全倉容量約為5200噸。中為天井,南開兩門(東倉門、西倉門),中部照壁上鑲“豐圖義倉”四個石刻大字,為朝邑知縣蔡文田手書。西有坡道通倉頂,頂鋪青磚,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頂面,雨水彙集於中間部位再下U形鑄鐵水槽排向院內下水道,避免積水滲水、腐蝕牆體。倉城沿邊砌欄牆,北倉城中部建有朱文公祠。外圍土築寨牆,牆外掘城壕,固若金湯。光緒二十六年(1900)關中大災荒,豐圖義倉開賑放糧,救人無數。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各地常平倉、社倉、義倉存糧被剽掠一空,倉廒所存無幾,朝邑僅存豐圖義倉一處,容量八萬一千二百石。無論從建倉規模、儲糧歷史,還是從古倉今用(唯一還在使用)方面講,豐圖義倉都無愧“天下第一倉”稱號,是我國糧倉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奔赴大荔,奔向天下糧倉

大荔,就是這樣的美麗富饒。一年四季,每每收穫滿滿,人民福壽安康,生活甜美幸福,一切的一切,皆源出天府之地的物阜糧豐,東府同州的天賜締造!

TAG: 永豐朝邑義倉常平倉大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