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步道和徒步文化

加拿大的步道和徒步文化

加拿大是個地廣人稀、自然風光秀麗且地理特點豐富的國家,被全球徒步愛好者公認為“步道王國”、“徒步天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及周邊更被許多當地“步道發燒友”執著地認定為“徒步文化發祥地”。

寬泛地說,幾乎可以認為“大溫人人都是徒步文化參與者”,因為幾乎每個社群附近都有可徒步前往的步道,公休時換上便鞋、牽著自家愛犬,花上不到一小時,就能在自家周圍步行可及的範圍享受一次“步道行走”的輕鬆。如筆者所居住的素裡市號稱“公園之城”,全市擁有5600英畝公園和15塊高爾夫球場,幾乎每個社群公園都有專門規劃的步道,這些步道一般穿過人跡罕至的樹林、山丘,沿途有明顯的路標和其它指示標誌,典型植物品種,以及可能遇到野生動物、意外危險的提示。既然是“步”道,自然十分狹窄,不但汽車肯定不能通行,有些步道甚至連越野腳踏車也無法透過。

加拿大地廣人稀,面積比中國還大一些,人口卻僅比區區一個上海市稍多,出了幾座大都市的市中心,即便叫做“市區”也沒多少人,體現在“徒步文化”方面也別具特色:首先是“裝備齊全”,附近一些熱衷“宅邊徒步”的老外出門散步不但換上專門的衣服和鞋,還特意穿上反光背心,有的還在胳膊上綁著指示燈和計步器,這可不是小題大做——這裡是高緯度,一年中倒有半年時間天黑很早,因為車少人稀司機都比較“野”,沒有這些能發光和反光的裝置,不小心被車撞了對誰都不好,而且雖然加拿大犯罪率不算很高,月黑風高一個人在外轉悠,也是小心無大錯。加拿大住獨門獨院住宅的多,養狗的也多,不少人“宅邊徒步”標配一隻甚至幾隻狗,筆者一位鄰居自嘲“與其說遛狗,還不如說跟狗互相壯膽”。

“人稀”並非僅指“稀少”,也包含“稀罕”之意,有一年父母來探親,飯後陪他們出去散步,因是夏季,天黑很晚,剛轉出街口,便見馬路斜對面約莫離著六七十米,有個白人彪形大漢,帶著個半大孩子,牽著兩隻毛茸茸的大狗,對著我們熱情招手、打招呼,父母以為是我們熟人,其實根本不認識——這種“自來熟”是加拿大獨特“宅邊徒步”文化的鮮明特色,其含義約莫是“對面總算來了個同類,多讓人高興啊”,等由此類。

人既然少,別的野生動物自然就多了,很多人都津津樂道加拿大“看三文魚洄游”、“野外撞見麋鹿群”的樂趣,其實如果不挑剔“風景優美”,這兩樣加拿大獨有的景緻,是可以在“宅邊徒步”時領略的。比如我家吧,位於大溫哥華都會區的外圍,按中國大城市的標準算是“近郊居民區”,但後院幾米外就是一條有三文魚洄游的小河(雖然每年魚季也只有“小魚三兩條”而已,但的確看得見),而河對岸就是我所在市鎮絕無僅有的一塊麋鹿棲息地,這群如假包換的野生麋鹿就在四塊新興住宅區、三個公園和一所小學的包圍中安居樂業了好幾代,兩條步道穿過其棲息區,它們也不以為意。不過想在“宅邊徒步”時撞見它們很難(真不知道巴掌大的棲息地它們是怎麼躲的),但它們“撞”你卻很容易——它們有時會扶老攜幼地昂然橫穿馬路(反正也沒幾輛車),到居民區來溜達,有一次還徑直深入小區腹內,慢悠悠從我家門口“徒步”而去,惹得當時還上幼兒園的我兒子指著為首那頭大鹿驚呼“馬、馬”,上演了一出“當代指鹿為馬”的笑話。

這種“身邊的步道”是大溫步道中的“入門品種”,“升級提高版”是“區域公園步道”。所謂“區域公園”(Regional Park)是加拿大獨有的概念,指地域侷限於一個城市(加拿大“城市”概念很小,如“大溫”即溫哥華都會區,就包含21個市、鎮、區),以自然生態為主、僅有最基本人造設施和保障的公園,大溫21個市鎮區就有多達23個區域公園,這些區域公園面積通常相當大(著名的溫哥華市史丹利公園StanleyPark號稱“世界最大城市公園”,面積達404公頃,最新設定的素裡市本德區域公園Bend Regional Park建成於2018年,距筆者住處開車只要15分鐘,面積也達348公頃),每座區域公園內都有精心規劃的多條步道,這些步道一般長5-15公里,一般健康者可用勻速在1-3小時內完成,沿途會經過森林、山丘、溼地、湖畔、溪流等多種地形和景緻,欣賞到豐富多彩的獨特風光(如在史丹利公園步道,可看到壯觀的海天一色,邂逅成群的麋鹿和浣熊;在本德公園,步道精心蜿蜒,反覆穿越一條清澈湍急的小溪,在特定季節可目睹三文魚洄游的場景;在本拿比市的本拿比湖溼地區域公園Burnaby Lake Regional Park,可欣賞到品種繁多的水禽和候鳥;位於本拿比市的西門菲沙大學SFU、位於海濱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則整個校區都被步道所包圍縈繞,前者依山,後者傍海,是舉世聞名的“區域公園步道”勝地)。在“區域公園步道”享受徒步文化,需要一定的專門準備,通常會特意選擇一個半天甚至整天,提前規劃好路線(每個區域公園往往都有好幾條可選擇的步道,長短、難易度有微妙差別,不熟悉的人最好提前做好“功課”,因為“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踏上步道就只能一路走到底,中途折返或退出,消耗的時間和體能和走到底幾乎是一樣的),驅車到距離步道入口最近的停車場,完成步道行走後再返回原地。進行這種“升級提高版”的步道行走,很多人都會選擇一些稍專門些的裝備,如吸汗的衣褲、適合徒步的運動鞋、足夠的飲水,等等,因為步道沿途幾乎沒有商業網點(事實上大多數加拿大社群公園或區域公園都沒有或很少有商業網點,許多區域公園設有“遊客服務中心”,但通常僅提供公廁和免費取閱的旅遊圖,當然,可以方便地找到步道示意圖),所以自己帶足必需品是“區域公園步道”的行走常識。許多熱衷這類步道的朋友,會專門攜帶一個裝必需品的雙肩包。

大溫步道的“骨灰級難度”,則是挑戰“野外步道”。

所謂“野外步道”,即遠離人類活動密集區,在大自然的高山深澤、碧海晴天之間進行較長時間、距離的徒步行走,感受“離開人類環境獨步行走”的獨特魅力。這些“野外步道”有些距離鬧市區地理距離並不遠,全長也很短(如著名的松雞山Grouse Grind步道,距溫哥華市中心僅12。1公里,全長僅2900米,卻是圈內鼎鼎大名的高難度野外步道,從起點至終點垂直高度853米,由2800多個僅經過簡單修葺的半天然臺階組成,如果天公不作美,步行者將不得不克服溼滑泥濘等不利條件,但一旦登頂則可飽覽“近在腳下”的溫哥華都市和附近港灣的勝景,事實上,松雞山在冬季原本是距離溫哥華市中心最近的滑雪場);有些則長度漫長,且沿途需要克服淺灘、峭壁、獨木橋等複雜地形,和可能出現的導航中斷等意外困難(如號稱“大溫最長步道”的塞普勒斯省立公園西獅子灣步道The West Lion Hike,全長達21公里,從起點到最高處垂直高度達1447米,且沿途沒有任何可“超近借力”的介面);還有些膾炙人口的步道遠離居民區,途中有一些難度極大的路段(如全長僅6。1公里,卻要攀越3座險峻山嶽,許多路段陡峭且只有需手腳並用拽著鐵鏈攀爬小路的斯闊米什“酋長步道”Stawamus Chief Trail,和位於溫哥華冬奧會賽地附近、全長14公里,沿途要經過一處大陡坡和一處瀑布,氣候終年溼冷的惠斯勒冰山湖步道IcebergLake),是圈內口耳相傳,富有挑戰性的步道。

當然,在一些更具專業素質和探險精神的“超骨灰級”步道愛好者心目中,所有事先規劃的步道都不足為奇,他們更熱衷於探索前人未曾嘗試過的新地點、新線路,但這種做法太過危險,一般步道愛好者是不建議嘗試的。

即便難度適中的區域公園步道也遠非毫無風險,筆者在大溫居住十幾年間,幾乎每年都能聽到有人在這類步道上遭逢意外的訊息,包括迷路、半途疾病突發卻無人經過,以及被“激情犯罪”所侵襲等,其中一位不幸者還是熟人的孩子,而遠離都市的野外步道風險自然更大,各種版本的“步道手冊”都反覆提醒,踏上這些步道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帶足可保障一兩天生存所需的食水,穿著足夠保暖和防水的衣物鞋襪,如果沿途有山路,可考慮攜帶登山杖,如果林木過於茂盛,則最好裝備一個頭燈。如果是進行超過3小時的步道行走,最好提前告訴熟人時間、地點,並叮囑“到規定時間點不聯絡則最好報警”,否則錯過了“黃金救援時間”,對於某些人跡罕至的路線,可真不是鬧著玩的。

極少數中、高難度步道回程可以“借力”,如松雞山和惠斯勒的幾條步道,因為當地在冬季是滑雪場,所以攀到高處後可買票搭乘運載滑雪者的纜車返回,但絕大多數步道沒有這樣的便利,愛好者還是早早做好規劃、留足體力為妥。

對於喜愛中、高難度步道嘗試的家庭或團隊而言,步道行走是一個完整假期的組成部分,通常會和野營、燒烤、越野腳踏車、皮划艇或泛舟組合起來。筆者以前的鄰居(警察,已搬走)每逢“長週末”就會租一輛大型房車,車頂綁著皮划艇,車屁股上掛著好幾輛越野腳踏車,帶著冰桶、燒烤爐,扶老攜幼、連人帶狗跑出去,“步道”加前、後“節目”,一玩就是兩三天。

TAG: 步道公園徒步溫哥華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