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檢司百年走沙琅|山海電白 好心之城

北宋末年,中原動盪,一批客家先民南遷而來。

他們幾經輾轉,來到粵西鵝凰嶂山脈下。拖男帶女,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好不容易在三橋河畔安頓下來,面水棲居。他們在江邊沙地高處形成集市,取“沙灘河琅”之意,琅為潔白也,成名“沙琅”。公元1526年(明朝嘉靖五年),在那裡設立獅子堡,粵西山區不產獅子,估計借用獅子雄武的名聲來震懾一方吧。1731年(雍正九年),清朝設立沙琅巡檢司,開始百年的影響,至今290餘年。

沙琅巡檢司,一個響徹粵西的名字,三橋河因巡檢司而更名“沙琅江”。據考證,巡檢司遺址在電白二中校園內。沙琅,原指電白縣的非沿海及非縣城周邊的地區,沙琅江流經之處大都是沙琅巡檢司轄區。沙琅巡檢司管理18堡、8閘、2屯,接近一半電白縣域,可見當年影響之廣。

近300年後,當年沙琅巡檢司的中心城鎮已成為全國特色小鎮、廣東省中心鎮。歷史總是驚人的雷同,當年巡檢司的領地又成了電白縣域副中心,輻射電白區北部。

巡檢司百年走沙琅|山海電白 好心之城

從高處俯瞰沙琅鎮新城公園一帶。何偉 攝

相隔18載,初夏時期,我重新走進這座粵西重鎮。我們一行來到城區的金龜閣,這裡地處牛嶺,居城區最高處,一覽沙琅城鎮全貌。沙琅位居電白北部中心,東與望夫鎮、羅坑鎮交界,北接那霍鎮,西連黃嶺鎮、霞洞鎮,南鄰觀珠鎮,自古有“上佛山,下梅菉,小沙琅”的說法。

金龜閣是沙琅新城公園一條新的景觀軸線,與西面的琅寧塔、東面的太平古寺三點一線,相映生輝。不禁想起安徽詩人的文句:“覽勝登樓,莫辜負一江水月,萬家燈火,臨風寄慨,最相宜四面晴光,十里花香。”我們登閣望遠,只見群山環抱,沙琅江潺潺,有山川合抱之勢,七鎮風光盡收眼底。作為茂名市邊遠鄉鎮,其建設不亞於一座縣城的規模。

巡檢司百年走沙琅|山海電白 好心之城

建於新城公園山上的金龜閣。鄧建青 攝

這是粵西客家方言的片區,“涯話”成為電白北部主要方言。沙琅有“粵西客家之鄉”的美譽,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相傳他們祖先從中原遷到福建,由福建遷到廣東南雄珠璣巷,然後入電白山區紮根繁衍。電白客家人發展到今,人口已有80多萬,許多習俗也隨著紮根電白山區,與漢族風情融為一體。客家傳統習俗有臘月二十三“祭灶君”,正窮節吃艾籺,正月初七始耕田,農曆七月十四“水鬼節”等,沙琅鎮當地則還有“三月三文化節”“九月九敬老節”等客家文化活動盛行。

在金龜閣下面的新城公園,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最熱鬧的時候。這裡有詩情畫意的山歌對唱,開闊的湖面,花紅的竹排,妖嬈的盛裝,嬌俏女子與生動的情郎。“靚妹湖心槳畫船,俏哥岸上意纏綿。三生石注前生定,千里姻緣一線牽。”歌聲在公園迴盪,吆喝聲不絕於耳。四周遊人如織,傘影重重。驚豔鮮活的飄色巡遊,生龍活虎的武術表演,碩果累累的花車巡遊,古風瀟灑的漢服巡禮,端莊秀麗的外嫁女旗袍秀……每年的這一天,沙琅城區萬人空巷,盛大的人文活動精彩紛呈。

巡檢司百年走沙琅|山海電白 好心之城

沙琅鎮新城公園一角。鄧建青 攝

走進月朗口村,去邂逅粵西最大的客家圍屋。這裡距離沙琅城區約七公里,毗鄰沙琅江、三茂鐵路,四周草木蔥蘢,水塘豐盈。村主任是80後的小夥子,自信地介紹著古民居的輝煌。

朗山莊,又稱月朗古屋。始建於1805年(清嘉慶十年),已歷200餘年。村落由吳姓始祖吳月川率領族人所建,歷時10年建成。朗山莊佔地10餘畝,房屋80多間。背山面水,錯落有致,規模宏大,為“三踏、六筆塔、九拖廊”結構。屋內裝飾有石門、石柱、書畫,正門和屋頂裝飾嶺南浮雕及花紋圖案。“光天化日,甘雨和風”,一副樸素的門聯,昭示著圍屋的古遠。走進堂屋,深遠的廳堂正迎慶鬧,旺著柴火,三隻鐵煲沸騰著大塊豬肉,還有米飯蒸香。原來吳姓族人在聚餐。順著炊煙,屋簷下牌匾依稀可見,“一鄉善仕”“善慶堂”。朗山莊圍屋與梅州半圓形客家圍龍屋有異同,近似圍龍屋,屋前有半月形池塘,採用中原漢族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屋。也體現中軸對稱,主次有序,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順著村主任指引,圍屋前面與池塘之間有空曠地,可作跑馬道。朗山莊門前,儲存著一對清代旗杆石。我們向西邊尋訪,可惜部分屋宇或傾斜,或倒塌了,一片破敗景象。朗山莊申報文物保護迫在眉睫,修復工作亟待解決。

“火曳榮,曳到黃竹垌,織筲箕,撈黃米。探阿姨,阿姨莫再誇。”走出村口,我們彷彿聽到一首古老的客家歌謠。回望古舊的朗山莊,我很是感慨,也相信這座客家古建築群,在文化自信的今天會迎來保護與發展,重現昔日風采。

在沙琅圩,我們忘不了一種美食:沙琅豉油。在電白生活時,我們經常吃這種特產豉油。粵菜白切雞、本地撈河粉,注入這種靈魂醬料,色澤鮮豔,黝黑透亮,黏度適中,甜香順溜,往往令食客大呼叫絕。當年在沿海縣城,沙琅豉油曾經一瓶難求。

巡檢司百年走沙琅|山海電白 好心之城

沙琅豉油在當地遠近聞名。鄧建青 攝

在沙琅城區,我們鑽進了一家沙琅豉油生產企業。做好防疫措施後,熱情的客家漢子領著我們進入了古老而現代化的作坊式工場。相傳沙琅豉油宋元時期開始生產,盛於清朝道光年間。當時茂名分界製作豉油師傅李某遷往沙琅,用當地優質黑豆,與沙琅圩“四方井”泉水調製,配上食鹽、老陳皮、八角、沙姜等秘製香料,經過制曲和發酵而成。所產豉油香氣濃郁,口感鮮美,膠黏度大,保鮮期長,暢銷粵西地區,成為電白名優產品。在恆溫保溼的作坊內,只見一層層竹簸箕上的黴豆長滿黏絲,青幽幽一片。原本光滑的黑豆,在毛黴、麴黴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下,努力分解大豆蛋白質,昏暗的工場中多種生物分子正在奮力博弈。古樸的工序,往往創造出人間美味。

巡檢司百年走沙琅|山海電白 好心之城

黑豆在製作醬油的過程中要經歷“發黴”。鄧建青 攝

車子拐過沙琅城區的大榕樹,輾轉穿過田心坡古園。在城郊新農村,六百年的香樟樹與古老的沙琅圩守望相鄰。汽車沿著國道G325延長線一直向西北,我們去尋找古老的合水口古碼頭。這是早期的沙琅圩發源地,最有故事的沙琅江畔。

其實不遠。在距沙琅城區兩公里的地方,逶迤的沙琅江展現在眼前。我們徘徊在青磚古驛道上,這裡雜草叢生,古碼頭遺址破落。當年的市聲、船工已經遠去,唯見沙琅江水向南奔流。來到河邊沙灘,只見沙石潔白如琅。時過境遷,跨越千年,彷彿回到北宋年間那一群客家人拓荒的歲月。在歷史江流中,誰都是過客,中原客家先民,沙琅巡檢司,變遷的圩市,更換的碼頭,唯有粵西客家人文歷史傳承久遠。

在巡檢司三百年之後,我們欣喜看到更加繁榮的沙琅。

(作者廖君,又名西粵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茂名市作協副主席,茂名市政協文史專員。)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沙琅客家電白巡檢粵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