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詹淑真 林本劍

端午假期,廣東省內許多地方都會舉辦龍舟競渡。其中,佛山疊滘的龍舟以彎道漂移聞名、廣州車陂有十里八鄉相聚的龍舟“車陂景”、陽江江城有“逆水行舟”賽、順德黃連有“龍蝨”個人賽、饒平所城有陸地“遊旱龍”。

地理位置和文化習俗存在差異,使不同地方龍舟競賽方式各有千秋,構成了獨具一番特色的龍舟競渡景觀。

南海疊滘:彎道賽龍船

南海疊滘龍舟賽享譽已久。在佛山市南海區疊滘,因其特殊的水路環境,當地的龍舟賽與眾不同。疊滘河涌水網綿延20多公里,大多狹窄且曲折綿長,最窄處不過3、4米,平均寬度不超過6米。因而疊滘龍舟,因地制宜,衍生出獨特的競技方式,龍舟漂移成為一大特色。

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每年端午期間,疊滘都會舉辦為期4天的龍船彎道競速賽。疊滘龍舟基本都是25米以上的龍船,每條船上有40多人,要在狹窄的河道上進行高速過彎。

疊滘龍舟根據賽道形狀的不同,分為東勝(S型)、潭頭(C型)、聖堂(L型)、茶基(直道)四個賽區。由於河道狹窄,龍舟不可能並排比賽,只能單船計時,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避開各種障礙抵達終點。

過彎時,舦手、鼓手和扒仔,40多人必須高度配合。舦手往往由經驗最豐富的人擔任,全隊人員要保持節奏一致。特別是在急速轉彎時,更要控制慣性,稍有不慎,便可能翻船。

疊滘賽場上有這麼一句話:寧可“煲”爛,不準扒慢。“煲”龍船,就是撞龍船。對於疊滘人來說,扒龍舟一定是要拼盡全力的。寧可“煲”龍船,也不能降速。每當“煲”龍船出現時,觀眾的歡呼往往十分熱烈。

每年,疊滘龍舟都會吸引不少觀眾和媒體到現場進行觀看,需提前佔位。疊滘龍舟比賽氛圍十分濃厚,村民基本都會前來觀看,為家人搖旗吶喊。

當地流傳著一句話:“疊滘龍船真好睇,老公扒俾老婆睇。”扒龍舟作為全村共慶的活動,在以前也是青年男女相親的好機會。

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疊滘彎道賽龍船”作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其龍舟文化早已融入疊滘人的精神中。每年端午,當地村民會將修葺一新的龍舟停泊在河涌裡,聚集在河道兩岸“睇龍舟”,共同享受這一文化盛宴。

廣州車陂:車陂景和車陂杯

車陂村龍舟文化是廣府龍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當前,車陂村龍舟還完整地保留傳統的游龍探親、鬥標、招景、龍船飯、龍舟餅、龍船戲等內容,是廣州市一大精彩的龍舟賽事。

車陂龍舟的發展得源於車陂湧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車陂湧有長達800多米的直河道,最窄處的河道也有30多米。此外,無論是從面積還是人口,車陂村都是廣州的大村,宗祠眾多,人丁興旺也使得這項傳統能夠傳承下去。

車陂龍舟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便是車陂景和“車陂杯”龍舟賽。

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按照習例,每年五月初三是車陂“招景”日。在廣府龍舟文化習俗中,若向兄弟村、老表村派發龍舟柬,邀請對方前來“趁景”做客,擺“龍船飯”,則稱為“招景”。

到了這一天,來自各區不同村的龍舟會於車陂,甚至多達200餘隻。當天,鑼鼓聲、爆竹聲響徹雲霄,吸引群眾無數,以至於坊間傳有“未踏車陂龍舟地,莫提睇過龍舟景”的美譽。

“車陂杯”龍舟賽自然是活動高潮。“車陂杯”作為傳統龍舟賽,有九大姓氏、十二個龍舟會,一同爭奪龍舟賽冠軍。爭第一,爭的不僅是一面錦旗,也是一個宗族集體的榮譽。

號聲一響,龍舟競發、個個奮勇爭先,水面的平靜瞬間被爭奪“回龍旗”的熱情打破。

龍船景當天的龍船飯,各大姓氏祠堂筵開數十甚至上百席,“龍船丁”等菜式見證了獨特的龍舟飲食文化。在扒龍舟期間,車陂文化廣場還會上演粵劇、粵曲表演,延續著“車陂又有龍船又有戲”的傳統。

起龍、採青、賽龍、招景、趁景、吃龍船飯、唱大戲、藏龍、散龍。。。。。一整套完整的龍舟儀式闡述了車陂龍舟的文化魅力。2017年,“車陂扒龍舟”被正式列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陽江江城:逆水賽舟

每到端午,“賽龍奪錦”成為廣東陽江的熱門話題。作為一項沿襲多年的民間體育文化賽事,陽江端午龍舟競渡活動的最大特色在於“逆水賽舟”。

江城龍舟競渡從起點至終點,都是沿著漠陽江水域自南向北逆水而賽,與其他地方的靜水或順水賽龍舟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形成了江城龍舟賽獨特的競渡風格,故稱為“逆水賽龍舟”。

“逆水賽舟”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

江城傳統龍舟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構成,舟長30。6米,中部寬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製作工藝精緻。全舟52至54人,中艙置鑼鼓手,鼓艙前、後段分別有劃手12、13對,前後艄公各1至2人。

龍舟比賽時間為每年農曆五月的初一、初三、初五,共3天。比賽前要舉行“挖龍船”和“旺龍”儀式,龍舟在河涌進行“採青”後,划船出湧,進入漠陽江水面亮相。

起初各艘龍舟都可自發進行對抗比賽,採用“亮鑼”(快速擊鑼法)向對方發起邀請,接受邀請後兩艘龍舟在起點對齊龍頭開始比賽,誰先到達終點誰就是贏家。各艘龍舟盡顯其能,初五方決出本年度最後的冠軍。

後來,龍舟競渡方式有所調整,對過去的單迴圈賽制進行改革,第一階段比賽採取分組方式進行,決賽採用交叉淘汰和附加賽決定名次。

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江城龍舟的另一大特色,是每艘龍舟都有歸屬的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自己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的所屬地都設有龍舟協會,龍舟隊的負責人被稱為“龍種”。

比賽完成後,各龍舟協會向所屬區域的每家每戶派發龍包,男女老少一起吃“龍船飯”。飯後龍種宣佈“散壇”。散壇後,龍種組織壯丁對龍舟淹埋儲存,待次年再起挖。至此,本年度賽龍舟活動才全部結束。

順德黃連:“龍蝨”個人賽

除了威風凜凜的大號龍舟外,廣東佛山順德區還有一種相對罕見的小龍舟。當地人稱這種小龍舟為“龍蝨”,比喻船小得就像龍身上的蝨子一樣。

“龍蝨”船型只可容納一個人。其他地方的龍舟賽都是團隊作戰,而順德的迷你龍舟賽則是單人作戰,對個人能力提出高要求。

龍蝨比較輕,如果沒有掌握好平衡技巧,很容易翻船。因此學習劃龍蝨之前,首先要學習水上上船。此外,單有技巧還不夠,劃龍蝨還需極高的耐力,才能保證比賽全程的完成。

龍蝨的誕生,起源於黃連村的香雲紗。近七十年前,正直香雲紗產業蓬勃發展時,村民自發用製作香雲紗時,用來磨薯莨的橢圓形木桶,進行劃龍蝨比賽,以此作為娛樂生活。

當年還有一場名為“通天埠”的龍蝨競渡活動在黃連舉行,成為轟動一時的話題。

後來,黃連人對傳統的龍蝨進行改造,將它從最初的木盆狀形,轉變為“一人龍舟”造型。現在,最新的龍蝨,相較於初代龍蝨(薯莨桶),增加了腳踏板、連線船尾的轉向撥片。

漂移、逆水行舟、“遊旱龍”……廣東各地龍舟獨具特色

近年來,黃連每年都會舉辦龍蝨競渡比賽,上百條龍蝨參加,不僅有成人組,還有未成年組,場面盛大而熱鬧。

為了更好地傳承龍蝨競渡,黃連社群還設立了龍蝨訓練基地和比賽河道,頻頻舉辦活動。隨著黃連龍蝨遊藝入選佛山市第七批非遺名錄,當地越發重視龍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饒平所城:陸地“遊旱龍”

提到賽龍舟,一般都離不開水。但是在潮州市饒平縣所城鎮,那裡的龍舟既不載人也不下水,而是在陸地上游,當地人稱之為“遊旱龍”。

自明代初期,大城所就有“遊旱龍”的習俗,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見於明代《東里志》:“五月五日端午……大城所結綵為龍舟,或以彩紙糊之,各扮故事,演戲竟日。”

因為大城所歷史上沒有溪流河流,無法在溪流上進舉行龍舟競渡。村民就想了一個辦法,用竹片和竹篾作骨架,用厚紙板扎制和彩色紙粘糊成大龍舟,在船裡插上五彩旗幟和裝載繡球。

從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共六天,粉、褐、青、紫、紅、黃六條不同色彩的旱龍陸續登場,象徵著不同寓意。“遊旱龍”至今保持著傳統形式,地方特色明顯。

“旱龍”一般由青年人抬著巡遊,前面是鑼鼓班,後面有遊行隊伍,浩浩蕩蕩,熱鬧非凡。端午節這天,“旱龍巡遊”最為熱鬧。

所到之處,村民紛紛燃放鞭炮,夾道喝彩。旱龍舟遊遍三街六巷之後,船裡的彩旗盒繡球作為吉祥物被搶奪一空,寓意著將吉祥帶回家。

從旱龍的製作、技藝、工序到“遊旱龍”的過程,注入了潮州木雕、音樂、潮繡等元素,具有獨特的的民俗文化特徵。當前,“大城所端午節遊旱龍”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有利於該傳統習俗的繼承與發展。(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郝浩宇

TAG: 龍舟龍船車陂龍舟賽龍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