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開欄語

《我的揚州》欄目由何偉老師擔綱,展現揚州的歷史文化和市井風情,以及與這座城市相關聯的人物命運變遷。歡迎揚州作家、文學愛好者們踴躍投稿,一起書寫“我的揚州”。

文昌路委實太長了,長得連咱老揚州人有時也弄不清何段開始為東何段開始為西,以致,經常有人問起某單位某門號在何路段,很多老揚州人往往無法道明而十分尷尬。

揚州變大了,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大。但仍然悠閒、沒有偏見。他把所有到揚州的人都視為自己的親人,讓所有的外地人都感覺到揚州的友善,就像大姐姐一樣的溫暖體貼。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掐指算來,文昌路分段貫通,也就是30餘年歷史。30多年,在宇宙空間,只是一瞬間,即使在人的生命裡也是非常短暫的。然而,如穿越時空,再回到30多年前,揚州的市民,特別是老揚州的市民,無論放開腦子怎樣狂想,也難以想象出,揚州會是今天這個樣。

當年,文昌西路建設的比較容易、比較順暢。過了廣潤髮,一條筆直的大道就展現在眼前:佈局合理的景點、錯落有致的建築:人工湖、明月大橋、體育公園、雙博館、京華城、火車站、綠化島、各建成小區等等,讓人目不暇接。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然而,文昌東路的建設,就不那麼簡單了。不僅穿越老城區,涉及的人口多、文化多,而且地形複雜。特別是瓊花觀街,這個街名,現在再也聽不到了。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僅年輕人對瓊花觀街沒有印象,即使中老年人,對瓊花觀街也淡薄了。忘記了從解放橋到文昌樓這段曲折的道路原來是怎樣走過來的。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85年瓊花觀街拆遷擴寬,改建了瓊花路。那是一條飽含深情的路,也是一條歷史短暫的路。由於,考慮到動遷的影響,瓊花路初建時路寬僅有30多米。因而,留下了與整個文昌路不協調的遺憾。以至,日後的多年裡,瓊花路幾經折騰才有了今天的模樣。但是,瓊花路畢竟是揚州人盼望已久的第一條具有現代色彩的馬路。如何武裝這條僅僅從解放橋到國慶路口的揚州門面路,可是煞費了苦心。僅路面如何佈置,就不知動了多少腦筋。開始,路的兩側,沒有綠化帶,是用水泥砌成具有濃厚鄉村情結的兩道槽,上面種上花草,那知,這槽使得原本狹窄的道路更加狹窄,由此,揚州人曾戲稱為灌溉總渠。

沒有多久,水槽式的隔離帶就拆了。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隨著文昌路的形成,文昌閣四周成了揚州牢不可破的著名商業中心。各大商場巨大的落地櫥窗不時地變換著應時的服裝,撩得人心癢癢。適合平民消費的萬家F商場和精英富人經常光顧的金Y商廈以及大大小小的商店得以和諧並存、相得益彰。令人不解的是,金Y在其它市的連鎖業績並不十分顯著,可是進駐揚州後一直火爆,可見揚州是金Y的福地。 解放橋東邊,原來很荒涼。除了環衛集中地以外,還有很多蘆葦。再向前是城東鄉沙口村的魚塘。兒時,我們到揚州大橋洗澡,需要穿過很多蘆葦,從蘆葦中間彎彎曲曲的小道斜插過去。在這些小道旁,有著無數個偌大的圓坑。圓坑很陡、很深,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那時的人,不用化肥,是農民專門用來漚有機肥料用的。一秋冬下來,坑裡的肥就積滿了,時間久了,上面有了土還長滿了雜草,不知道的人根本看不出,腳下隨時還有很多的危險。一不小心掉下去,無論如何努力也是爬不上來的。

由此我想,能有一條平路、直路該有多好。因此,我擔任市政協委員後的第一個提案就是加快建設文昌東路的建議。但滿眼的沼澤,知道很難。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文昌路名怎麼得來,知道的人可能不多。96年市地民委徵集路名時,我是鄭重建議用文昌路名的。理由很簡單,中間,有文昌閣,可以突出文昌閣。用閣名命名文昌路,既可體現揚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反映揚州日益昌盛的經濟面貌,交相輝映嗎。事後,地名委給我寄來了一紙證明,證明在地名徵集中我所作的貢獻,另外,還獎勵了一本郵冊、一件高檔襯衫。

文昌路建成初期,經常掛在揚州人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唐宋元明清,自古看到今。如今,這句順口溜不怎麼講了。人流、車流早已將那點文物給淹沒了。誰也沒有料到,沒有幾年的時間,城區的私家車會有這麼多。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 宋井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 古銀杏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 唐塔

然而,文化是需要環境的。文物與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有著依存、烘托和融合的關係。每一文物都需要處在一個相應的環境之中。比如說,我國一些著名的亭、臺、樓、閣包括瘦西湖景區與它周圍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它構成了一個形象的整體和完美的景觀。如果它的環境遭到破壞,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大部分價值。如何沒有相應的環境,好的文化也難以生存。實際,文昌路建設初期,就充滿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為什麼這條大道未能走直就說明了這一點。城市的經營者尊從文人的反覆勸說,力圖保留揚州文化的遺存,然而,再現揚州歷史的那種繁榮已經很難,因為,現在的揚州已經是另外一個揚州了。

當然,現代化也是文化!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文昌路的延伸、發展,適應了時代的需要、現代經濟建設的需要。他的建成,濃縮了揚州改革開放的歷程,集中了揚州的文化史要,反映了揚州的時代風貌,說其是揚州的創新大道、精緻大道、幸福大道一點也不為過。他不僅成為揚州人的驕傲,也是各地遊客在欣賞了揚州的美景、美食以後,必逛的商業街道。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與所有的道路都有遺憾一樣,文昌路也有嘆息,特別是表現在建築方面,如教場改造的不倫不類。延綿數十公里的道旁建築,除西邊的雙博館別具一格稍有點個性外,其餘沒有什麼突出的、可以使人過目難忘的經典作品,這實在是一大缺撼。

想當初,揚州交行為了建樓,由於四周所有建築不能高於文昌閣高度的規定限制,交行硬是將自己的樓層削低於文昌閣,向古代人低了頭。可見,發展的難題仍舊存在,那就是,揚州的文化如何從深厚走向寬廣。

我的揚州|越走越寬的文昌路

揚州本沒有文昌路、沒有揚子江路、沒有邗江路,只有著短短的石塔路、三元路、瓊花路。揚州人經常調侃這幾段路的不濟:一條大馬路,兩棵白果樹,三個大衙門,四個招待所。由於開拓了,就有了大路。

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實,先生這話是昭示一種志向,當然,也啟迪我們如何應對開鑿現代繁榮的通衢大道時,有可能會犧牲某些暫時的區域性的利益以及文化。如,文昌路延長了,一些故事沒有了,一些良田沒有了,便是如此。

END

作者簡介

程濟威,華文作協,揚州市作協會員,詩協五屆理事,美編,揚州清代畫派研究會會員等。

TAG: 揚州文昌瓊花揚州人文昌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