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洋氣,是大多數人對青島的第一印象。

它洋氣在青島啤酒、德式建築、亞洲第一下水道,每個人都慕名而去。

在總督府,路人幫遊客拍完照後,遊客表示感謝:建築真洋氣,真羨慕青島有這麼多德國建築。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慕名來參觀下水道的人,總會跟附近居民嘮嗑:德國人建的下水道真發達,暴雨都不會水淹,青島人真幸運。

好看的建築、有用的下水道,是值得參觀借鑑的,這點沒有問題;但有個問題需要思考:大家對青島城市的洋氣印象都與德國掛鉤,甚至感覺青島今天的榮光是沾了德國的光,這種想法,真的準確嗎?

我看未必,有歷史為證。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 德佔時的青島

1896年,德國佔領了青島,想在青島黃金地段建白人住宅區。於是驅趕了原先住在這裡的居民,居民流離失所,扎堆在城市髒亂差的華人區,而此時白人住宅區建起了大量德式建築。

德國建築是好看,值得欣賞,但青島的德國建築不值得羨慕。

當時的德國人在青島白人住宅區建起了亞洲第一的下水道,十二條雨水和汙水分流的暗渠,讓白人區下暴雨不再水浸。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 青島下水道結構圖

白人們舒服了,但住在城市另一邊的青島人卻面臨著徹頭徹尾的災難。

因為,白人區的雨水和汙水排到了華人區,華人區臭氣熏天,傳染病橫行。

1945年後,青島人重建了全城的排水系統,讓每個地區的人都不受暴雨浸水困擾,如今讓全國人羨慕的下水道也來源於此。

當然,重建工程借鑑了發達的德國下水道技術,但是,讓青島人感到幸運的,是發達的德國下水道技術和國人強大的學習能力,從來不是當年侵略的德國人。

看到這裡,你還會對青島人說出“羨慕”和“幸運”嗎?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 上世紀30年代青島航拍

我們在給一座城市下標籤的時候,除了看到好看的皮囊,更重要的是,是城市的歷史和當地人的生活氣息,也就是人味。

洋氣,是青島的皮囊,是青島城市歷史的見證,是青島城市味,那青島人味呢?

青島人味,是野氣。

這個野,是你站在洋氣的德國建築前,看到街上的人都拎著裝著啤酒的塑膠袋,有的隨意溜達,有的停下來用吸管吸兩口,有的直接往嘴裡灌,這種喝法,的確夠野。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青島啤酒博物館

青島人的野,不是野蠻、撒野,是爽朗、實在和原滋原味。青島人的野氣靠眼睛看不到,要實打實體味青島當地生活。

- 01 -

哈啤酒·野喝法

啤酒,我們用“喝”的,青島人用“哈”的,哈啤酒。在青島方言裡,“哈”是喝的意思,“哈水”是喝水。

換言之,“哈啤酒”是說青島人喝啤酒跟喝水一樣,隨時隨地,成了習慣。

清晨六點,菜販子剛從批發市場回來。

把剛淘到的新鮮菜肉交給老婆後,他喝著剛從馬路邊打來的青島啤酒,喝爽了,補個回籠覺。

每天一大早,青啤廠將裝滿散啤的大銀罐子運到全城的小攤。

散啤沒有過濾,喝到肚裡,滿喉嚨的麥香味,青島人就好這口原滋原味。

罐子底下裝一個水龍頭一樣的鈕,鈕上掛一塑膠袋。鈕一璇開,泛著白色泡沫的青啤就咕咚咕咚裝進了袋子。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飛豬

“青島一大怪,啤酒裝進塑膠袋。”

散啤只有不到一天的保鮮期,用塑膠袋打啤酒,方便又保鮮。

“你們家裡是不是都有個水龍頭,流出來的是啤酒?”第一次看打啤酒,外地人總愛這麼調侃青島。

拎著塑膠袋,早晨的菜販子、下班的人兒們、買菜的大爺,穿街過巷,晃悠晃悠著回家了,似乎不拎著一袋黃色液體,這個家回得就不過癮。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回到家第一件事兒,趕緊把散啤倒在鋁盆裡,泡沫氾濫,盆外沒一會就裹上一層水珠。

癱在沙發上,一口冰啤酒咕嚕咕嚕下肚,一天的鬧心在啤酒入口的一瞬間,嘩的一聲就全打消了,恣兒!青島人就好這口愜意!

青島人不太喜歡用吸管吸啤酒,太不解氣。

對於他們來說,“哈”這個動作,已經很斯文了,平時他們都習慣提著袋子耳朵,昂首全灌。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beebee公園

要是不想買回家喝,就在街頭,約幾個兄弟,喝吊瓶啤酒。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劉槍槍的豬頭三生活

白天喝不過癮,晚上啤酒屋走起。

啤酒屋深居大街小巷裡,門面不大,幾張桌子,一堆馬紮子,一個個不鏽鋼酒桶,就夠白天忙碌的人們放肆一晚。

約上三五好友,整三紮青啤,一紮10瓶,燒幾串烤肉、海鮮,青島人就好這口放肆!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啤酒屋總有那麼幾個青島小哥,特點是特能哈,五六瓶只是打底,十幾瓶當玩兒。

哈醉後,小哥最愛說:“你去打聽打聽,青島是誰的,是不是我的。”

哈醉前的小哥是青島的,哈醉後青島是他的,說不準,世界也是他的。

青島是泡在啤酒裡的城市,連肯德基都有啤酒賣,是喝不醉的城市,是不努力喝酒就交不到朋友的城市。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 02 -

青島人喝的不是酒,是認同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廠,但都沒有像青島這樣,啤酒成了城市的代言人。

這只是一份營銷,還是意味深長?這要回放歷史。

喝啤酒很解壓,很快樂,所以,有人會說,啤酒是因為快樂而發明流行的。

只有青島人知道,從前喝啤酒,是為了飽肚。

也有人會說,青島人愛喝青啤,是骨子裡自帶的基因,就像重慶人愛吃火鍋,天生的。

只有青島人知道,喝青啤,才不是天生的。

115年前,中國沒有啤酒。

直到1903年,青島成了德國的殖民地,為了給愛喝啤酒的洋人解饞,德國人在登州路56號建了日耳曼啤酒廠,當時中國第二間啤酒廠,後來的青島啤酒一廠。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青島啤酒博物館

德國殖民地時期,青啤是給洋人喝的,青島人覺得是馬尿,抵抗德軍,也抵抗青啤,喝啤酒等於背叛。

民國時期,青啤是給富人喝的,普通人喝不起,很奢侈。在啤酒廠工作的工人餓得撐不住了,才會偷喝幾口。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青島啤酒博物館

70年代,青啤成了國貨,喝啤酒的人文明又潮流。但要喝到瓶裝青啤,要有城市戶口和糧票,一家一年才能領2-5瓶,很稀有。

喝不了瓶裝,那就喝未經殺菌的生啤。那時還沒有塑膠袋,人們拿著吃飯的大瓷碗、罐頭、熱水瓶、水桶去裝散啤。

當時騎三輪車拉完客人的人,都會備著一個熱水瓶,累了困了就裝點青啤,喝完精神了,繼續拉客。

直到80年代,青島人實現啤酒自由了。大街小巷,隨時隨地,都能買到青啤,每個90後都有一段下樓幫爸爸買塑膠袋啤酒的童年回憶。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青島啤酒博物館

青島,只有100多歲,論厚重,比不上省內孔子故鄉——曲阜;論摩登,比不上同為開放城市的上海。

這座年輕的城市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青島人也在找認同感。

於是,青島人選定了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見證了百年來青島人生活從苦難到安穩的歷史。

從排斥到奢侈,從稀有到自由,青島啤酒不是親生的,不是骨子裡自帶的,不是享樂誕生的,而是青島人的一段反抗。

他們愛的不是德國人的酒,而是青島人共同抵抗屈辱的認同感,是患難與共的親切感。

所以,雖然青島啤酒廠有多間,青島人一直最愛登州路56號青啤一廠的酒。

俗氣點說,青島人喝的不是青啤,是回憶,是認同。

所以,啤酒自由得來不易,才要喝得野氣!放肆!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青島啤酒博物館

- 03 -

炒蛤蜊·啤酒靈魂搭配

“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是青島彪子小嫚(男生女生)祖傳的青島小事兒。

啤酒跟蛤蜊是標配,跟青島人一起喝酒,真的很痛,痛風的痛!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青島啤酒博物館

蛤蜊(gé lí),青島人喜歡叫“吃嘎啦”。

不配上肥大鮮美的紅島蛤蜊,青島人光哈啤酒,是成不了當代酒仙李白的。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為了當一回青島李白,遊客嘗試啤酒加蛤蜊的痛風搭配。

怎料,啤酒是正宗青啤,蛤蜊卻吃不出青島味,只吃出一堆調味料和辣椒。

其實,青島味的蛤蜊,不在旅遊美食街裡,就在青島人家裡,或者樓下的巷子小攤裡。

挑最新鮮的紅島蛤蜊,一點蔥薑蒜,幾條小辣椒,翻炒出原味,這就是青島味,很簡單也很野。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九行

其實,青島海鮮味就是原味,重在原材料,重在保留原味。

“保持原味不難,難的是觀念,以及抵禦花哨技術誘惑的能力。”青島廚師和小攤小販們想做好的只是這種淳樸能力。

大自然都給我一片海了,我又何必畫蛇添足呢,用心煮出原味足以。以前,蛤蜊是窮人家吃的,又便宜又多,如今,蛤蜊也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夏日傍晚,一家人拎著小鐵桶,拿著小鏟子,一路溜達到附近的海灘收割海貨。

大人蹲在黑泥裡挖蛤蜊,孩子們在石縫裡搜捕小螃蟹,最後順便泡個海澡。

天黑了。一家人提著滿載的鐵桶回家,路上順便拎兩袋新鮮啤酒,進門就把剛收割的戰利品全倒進蒸鍋裡,滿足!

有海有酒有海鮮,青島人的開心很野,野得原汁原味。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電影《少年往事》

- 04 -

野餛飩·解酒靈藥

遊客用健康嘗試了啤酒配蛤蜊的痛風搭配,以為就摸透青島了。

殊不知,沒在天橋底下,吃一碗深夜的野餛飩,不算來過青島。

餛飩,全國都有,野餛飩,青島獨有。

80年代,青島經濟浪潮捲起,有人失業,有人暴富。

失業的人推起小推車,車上搭起小爐灶,賣起了小餛飩,現包現煮現賣。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一輛小推車,幾張小桌,幾個馬紮,扛起了深夜的青島。

深夜11點,從啤酒屋喝醉的青島小哥、剛下班的白領,深夜肚子餓的覓食者、從舞廳過來的漂亮姑娘,都奔向天橋底的餛飩攤。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5分鐘後,套著塑膠袋的餛飩湯碗,滾燙地在你面前冒煙,高湯上飄著的,不只是皮薄肉多的餛飩,還有紫菜皮和小蝦皮。

連湯帶餛飩,一口下去,滿滿的胡椒粉味,這一天滿足了,爽了。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紀錄片《人生一串》

遊客吃到的,可能只有胡椒粉,沒什麼特別;

可對於青島人,野餛飩之所以獨,獨在它收留了深夜的城市深夜流浪者,獨在一份深夜慰藉。

哪怕你光鮮亮麗,哪怕你平庸至極,只要乾了這碗野餛飩,便能踏實睡一覺。

青島人最尷尬的,不是我喝青啤,你喝哈啤,而是互道晚安後,兩個城東的人在城西的野餛飩攤偶遇。

幾十年前,餛飩攤隨處可見,寫字樓對面的巷子裡,立交橋下的橋洞,酒店啤酒屋附近的馬路上,哪裡有深夜流浪者,攤就在哪裡。

如今,餛飩攤被要求開在店裡,青島人開始抗議了:在有屋頂的地方吃餛飩還叫野餛飩嗎?

有屋頂的餛飩攤,吃起餛飩來,不夠放肆和自由。

為了這份放肆,青島人可以深夜從城東開到城西。如果能在攤位附近找到停車位,並且半小時內排隊買到野餛飩,他就感覺花光了一星期的幸運,但花得值。

有馬路有胡椒粉有餛飩,青島人野得很實在。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 05 -

青島人野在了青啤蛤蜊餛飩,野得實在,野得自在,野得少年。

為什麼說少年?青島太年輕了。

清朝末期,為了邊防安全,青島才被設立,100多歲的青島,沒歷史沉澱,沒王帝名人坐鎮,青島似乎有些單薄。

但正是年輕,這個少年敢挑戰,早在100年前,當國內城市還在沉睡時,青島已經歷近半世紀中華民族由酣然沉睡到覺醒奮起的全程:被德國佔據,拆房建洋樓;被日本佔據,民不聊生。

正如沈從文所說:

青島的變化是迅速而劇烈的,青島動盪的幅度比中國任何一個都市其實都大得多。

這個少年一邊反擊,一邊包容學習。

青島人的命,都是塑膠袋裡的啤酒給的!

圖片來源 | 電影《少年往事》

他變得洋氣:德式建築、四合院式的裡院、教堂、道教,都能在青島生根發芽。

他保留著野氣:隨時拎袋啤酒吃蛤蜊,隨地吃野餛飩。

但正是太年輕,年輕裡還帶著洋氣,所以被人說成文化的沙漠,沒有歷史,沒有千古留名的名人,沒有文化底蘊。

但越來越多文人喜歡青島的碧海藍天,移居青島,並在青島寫下了傳世作品,例如老舍的駱駝祥子。

在老舍眼裡,青島乾淨,青島人淳樸:在海邊的微風裡,看高遠深碧的天上飛著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讚美青島吧;

在梁實秋眼裡,他不知道天堂長什麼樣,但青島有天堂的潛力: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青島會不會成為梁實秋眼裡的天堂,我們不知道。圖片來源 | 電影《少年往事》

我們只知道,短短100多年,這位少年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闖出了自己的味道,又野又洋氣。

沈從文說,他第一次去青島時,綠而靜,30年後,他再去,依舊綠而靜。

未來,它還會綠而靜。

本文授權轉載於國館(guoguan5000)

轉載請聯絡國館

TAG: 青島啤酒餛飩蛤蜊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