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戰亂後 四川賀姓只剩一支

賀氏宗親

明末戰亂後 四川賀姓只剩一支

中國目前賀姓人口270多萬,位列全國第86位大姓,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2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裡,賀姓人口從13萬激增到270多萬,增長了21倍多。賀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陝西和河南,佔賀姓總人口的44。9%,湖南是賀姓第一大省,佔賀姓總人口的19。9%。

資料顯示,進入四川最早的賀姓,是西昌寨子衝的賀姓族人。明正統十年(1445年),賀聖尹由江西永新良坊赴任西昌並開基。此間,也有明朝軍隊中的賀氏隨軍進入四川並駐防、繁衍生息。

明末戰亂,四川賀姓九死一生。原四川開縣(今屬重慶)鐵鎖村的賀大國一支,是目前所知的僅存的一個支派。此外,也有張獻忠軍中的賀姓,在隨隊入川作戰失敗後,失散滯留在原四川雲陽(今屬重慶)定居,繁衍生息下來。

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中,眾多賀姓族人或孤身一人,或舉家扶老攜幼,或姑表兄弟等,陸陸續續進入四川,先到者扦佔開荒、圖謀發展;後至者投親靠友、辛苦勞作。據不完全統計,湖廣填四川中,有湖南、湖北、廣東、福建和陝西不少於300戶賀姓族人入川,散居在四川各地。主要聚居地有宜賓、隆昌、內江、安嶽、樂至、遂寧、廣安、巴中、綿陽、簡陽、金堂等地。

入川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賀姓族人生活水平大都得到改善,人口迅速繁衍增加。後來,賀姓族人從四川中心地帶向周邊偏遠地區遷移,到現在已涉及到四川境內的各個地區,包括甘、阿、涼地區。也有部分人長途跋涉遷移到了雲南、貴州等地區。

清康熙48年(1709年),賀知章後裔、家住湖南常寧西莊原(今湖南常寧洋泉鎮坦衝村)的賀仁德、賀仁倫等帶領“應、明、仁”3輩20多人結伴入川,定居在三臺荷參溝(今射洪龍門埡賀生溝)。300多年裡,這支賀姓家族植根蜀中,枝繁葉茂,人才輩出,或文或武,或醫或商,或耕傳家。此外,跟隨他們一起入川的其他賀姓支系,散居在射洪、蓬溪、樂至、新都新繁、安縣、彭州、馬邊等地。

此外,如今住在遂寧、安嶽、樂至大致以分水鎮為中心的廣平堂賀姓,以前一直都說是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徙入川的。今年10月,安嶽的賀先麒到湖南開會,從當地的族譜中得知,他所在的這支賀姓是從湖南新化遷出的,始祖賀景祥又是從江西遷到湖南的。樂至蟠龍、陰陽山,安嶽八廟和遂寧東禪斬龍埡的賀姓人,是賀景祥後裔賀永虎的後人。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在現今修譜尋根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還有更多的賀姓人會尋找到自己的根。

四川部分地方賀姓字輩情況

安嶽一支:元必再辛文,志錦永廷承。林忠正惟尚,建春光英聯。會集洪先澤,於斯定發祥。時存詩禮訓,奕葉紹書香。

射洪一支:顯以子隆禮,志淦喜萬才。應明仁國正,世代永昌隆。宗禮傳家學,存心重孝忠。德宏思業廣,名遠受恩崇。

長寧一支:高才世所重,立志建中華。登科啟萬代,修明肇祖先。

綿竹一支:應堂英如玉,永文克紹先。雲昌綿世澤,昭顯樂汶天。

三臺一支:盛慶萬夕榮,民正玉興庭。治良青茹順,安邦定太平。洪昌光其德,永遠髮長春。

綿陽一支:大一應三國,永揚啟長廷。建績漠烈定,繼述綱長成。

隆昌一支:標嘉貴德昌,萬發有全光。永代崇文學,芳名顯大邦。

新都新繁一支:正登文章,永建朝廷。光宗耀祖,崇德達經。學為家寶,彥作邦屏。鴻開嗣緒,萬世揚馨。

瀘縣一支:智芳朝忠揚,人富定光華。元明洪世玉,登庭永耀先。成金榮祖德,國棟遠慶天。

資陽一支:志芳朝忠陽,元亨利貞祥。明生光華富,四季永東昌。

簡陽一支:恭應萬通義,宗原友廷世。永守承祖德,汝可希尚志。孝順紹前久,淳良啟後昌。學隆光必遠,本立道斯長。

遂寧一支:正廷啟登光,文明永世昌。守代天心運,續譜祖德芳。慶澤紹純緒,儒宗惟循當。賢倫輝若弼,俊顏寄知章。

蒼溪一支:元萬廳瑞開,多生克家才。祖宗功德大,文明興邦國。

鄰水一支:文中孔孟,武顯朝庭。居仕上選,安富增榮。懷方心正,道德光明。

崇州一支:家修德茂,聲大名揚。涼山一支:在朝兼維鵬,禮志長榮華。發祥培基遠,大道振家聲。

小金一支:會吉宏先澤,於斯定發祥。郫縣一支:元天國為騰,汝廷光萬永(世德光萬興)。書友維家正,文章報祖恩。

溫江一支:正國清明萬,德永先合元。長金培庚本,保祖有和嚴。

金堂一支:元必再辛文,志錦永廷承。林忠正惟尚,建春光英聯。會集洪先澤,於斯定發祥。

威遠一支:伯本大興希,一士立朝廷,純良永芳進。

富順一支:文昌道德,萬世興隆,永遠餘仁。

廣安一支:永興啟世代,紹述正宏光。敦本思茂大,尋源慶澤長。

儀隴一支:印文詩丹,寧玖可當。叔金翰選,富貴聯芳。登科及第,榮耀爭光。

南江一支:伯本大興希,一士立朝廷。純良永芳正,仕隆建昌民。懋先秉嘉德,光緒克紹君。惟祈弘天錫,汝祥衍之承。

宣漢一支:文正天廷光,克全秉公昌,承傳朝中永,起立家必祥。

通江一支:宗君楊先旺,德朝應克昌。文章程人衛,世傳永立方。

蓬安一支:文章通道德,萬事永興隆。

萬源一支:全忠啟文表,孔明繼世賢。純良恭敬讓,詩書遠綿延。

巴中一支:昌勳文發萬,朝培基本長。廣成定青佔,克步映國祥。

四川賀氏故事

1696年,賀惟中“湖廣填四川”來到現今的遂寧安居區東禪鎮斬龍埡落業。斬龍埡是一座很小的小山坡,山坡西面腳下是一條小河,叫蟠(龍)安(居)河,流經此地的這段河又叫金竹塘。過去,河邊長滿了荊竹(又叫水竹)。翻過山埡口,山坡東面叫伍家灣。

以前,這裡是沒有“斬龍埡”這個地名的。據說在若干年前,西面坡腳下長了一棵地瓜藤(又叫過山龍、過江龍)。幾十上百年後,地瓜藤穿過山坡崖石縫隙,長到了坡東面的伍家灣,足有成年人胳膊那麼粗,但當地人沒有去管它。

一天,縣令由此地路過,看到後就說,此藤不除,必出反賊。就令手下將地瓜藤砍斷了。怪事出現了,河邊的荊竹節巴全爆裂了。人們這才如夢初醒:砍斷的不是地瓜藤,而是龍脈。“斬龍埡”由此得名。

斬龍埡山坡腳下有一股泉水,常年流水不斷,形成了一口小池子,賀氏宗祠就建在池塘邊上。賀姓先祖初到四川那些年,每年都要派代表回老家祭祖掃墓。為表示對老家的懷念,特地帶回一棵紅豆樹種植在祠堂邊上。

紅豆樹逐年長大,把賀氏祠堂纏繞了3圈。祠堂年久朽敗,必須維修,賀姓族人不得不忍痛把紅豆樹砍掉。從紅豆樹上流出的汁流了幾天幾夜,把下面水池的水全染紅了。

後來,水池下面的泉水逐漸乾枯,變成了一片墓地。賀姓後人把那靠河邊的良田賣了一部分給一個叫尹八爺的人和閆姓人家,斬龍埡後來又多了一個名字——閆家壩。

解放初期,賀氏祠堂失火被燒掉。現在,斬龍埡還住著七八戶賀姓人家,其餘賀姓子孫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威遠界牌賀家大院 人人習武

威遠縣界牌賀家大院(也稱賀家莊),位於界牌場南約兩公里。院落坐東向西,四周是鐵籬笆圍欄,佔地數十畝。院中間,是界牌賀氏大祠堂所在地。堂屋三重進,雕樑畫棟,供奉著先祖牌位。兩側各為長方形四合院,左院前面是戲臺,左上面是習武廳,院落兩側末端小院,是佃戶、幫工的住所。

整個大院走馬轉閣樓,雨天不溼腳。院背面是祖塋墓地,寂靜肅穆,松柏參天,交相輝映。院背後東南山坳處,是放鳥亭,亭臺樓閣寬敞,鳥食飲水充足,鳥聲共鳴,候鳥來往不斷。院西南有威遠河,自西向東繞境流過。廖家堰經黃連溪至漫水灘3公里河岸,是跑馬場。

賀氏族人,男丁女眷、佃戶幫工均曾習武,保莊護院。從廖家堰到大院,山勢成塊狀形迭層升高,而後緩降平展,經過龍田左轉牛背土。山勢形如游魚闖灘躍龍門,更有犀牛臥背做靠山。大院背靠犀牛(山),面對漫水灘,左倚蜘蛛山,右臨冒殼山,西北還有獅子山。院落右邊,是一塊20多畝的大田,水清如秀,微波入畫。

民國末年,賀家大院常住人口有200多人。

明末戰亂後 四川賀姓只剩一支

威遠界牌 半數店鋪曾經姓賀

賀姓先祖落業威遠縣界牌後,墾荒種地,不斷拓展,家境漸豐。某年威遠河漲水,賀姓族人在河中撈得一木,全身雕龍,稱為龍木。後來,賀姓族人在界牌十字口左側修了一家店鋪,用龍木做頂梁,取名賀氏“萬龍店”,是界牌場的第一家店鋪。

隨後,賀姓族人陸續在界牌修油坊、燒房(烤酒)、茶館、酒店等。賀姓修店,帶動其他姓氏也來修店,促進界牌場鎮的發展。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界牌作為宜賓-成都東大路的重要節點,商旅、挑夫、行人往來不斷,熱鬧非凡。人氣旺盛,帶動了餐飲業、旅店業(舊時稱客棧)的發展,也加快了以新修飯店、茶館、酒店、棧房為主的場鎮擴容。

界牌賀姓在發展中成為望族,場鎮店鋪擴容遙遙領先。全場店鋪,半數屬於賀姓人所有,故界牌場有“賀半街”之稱。

明末戰亂後 四川賀姓只剩一支

TAG: 賀姓一支界牌四川斬龍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