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 | 那一年,韓愈路過增城

花地 | 那一年,韓愈路過增城

花地 | 那一年,韓愈路過增城

文/巫國明

雲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圍。三江滅無口,其誰識涯圻?

暮宿投民村,高處水半扉。雞犬俱上屋,不復走與飛。

篙舟入其家,暝聞屋中唏。問之歲常然,哀此為生微。

海風吹寒晴,波揚眾星輝。仰視北斗高,不知路所歸。

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間。林間無所有,奔流但潺潺。

嗟我亦拙謀,致身落南蠻。茫然失所指,無路何能還!

——韓愈《宿增江口示侄孫湘》

這兩首詩,是公元819年,唐代大文豪韓愈被貶潮州,途經增城,夜宿增江口時寫下的。是詩人觸景感懷,一邊慨嘆民生疾苦,一邊以景況己,表達人生失意、內心痛苦的沉鬱之作。距今已1203年。

史載憲宗皇帝對佛教極之迷信,朝裡朝外佛事大盛,故而引發不少社會問題。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憲宗皇帝又搞了一次規模盛大的佛事。他派出特使到陝西鳳翔法門寺,要迎一佛骨入宮。為此沿途修路建廟,社會各界捐資募款,狂熱一時蔓延京城。《舊唐書》載:“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者。”身為刑部侍郎的韓愈因此秉筆直書,寫下了著名的《諫佛骨表》,痛陳迷信佛教的虛妄。憲宗皇帝看後大怒,欲殺之而後快。在裴度、崔群等大臣的力保之下韓愈才倖免一死,被下旨貶到八千里外的南蠻小城潮州。

這一年農曆正月十四,51歲的韓愈,被迫帶著屈辱和失望離開長安,開始了歷時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奔赴被貶之地潮州。在途中,他先後寫下了給侄孫韓湘(即後來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的詩多首。其一為路過陝西藍田關時,天正下著大雪,前來護送他的侄孫韓湘又帶來了家人遭受株連被趕出京城、12歲的女兒病死路上的訊息,悲憤萬分的韓愈揮筆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其二為路經增城時,適逢增城三江一帶暴雨成災,心力交瘁的韓愈目睹民不聊生的景象,哀傷不止,愴然寫下《宿增江口示侄孫湘》。

增城位於廣州去潮汕的途經之地。增江自北向南流過,境內流程長達66公里,流域面積佔全境58%,為增城的第一大河流,匯入東江後出境進入珠江。增江口即為增江匯入東江的出口之地,包括東江流經的石灘、新塘。

韓愈詩中提到的“三江”,若作地名解,其地點位於增城縣境東南,東鄰博羅縣,南隔東江,與東莞石碣相望,因東江、增江、縣江(現已淤塞)流經而得名。三江80%以上土地為增江三角洲平原,土地低窪,河水潮水交匯,歷史上水患嚴重。若讀作“三條河流交匯之處”,可對號入座的為增江下游的嶽埔地段。兩個“三江”乃一衣帶水,兩地相距不足10公里。

話說當天,韓愈乘船路經三江時天色已晚,風雨飄搖,只好靠近附近的村莊投宿度夜。然而村莊已成澤國,一片汪洋。船入到村裡,一幅水災慘狀圖呈現他的眼前:除了洶湧大水的奔流聲,四野一片死寂,氾濫的洪水一直淹到農家的半截門扉,而那些家禽狗只,也只好爬上屋頂求生……好不容易找到一戶有點動靜的人家,還未見到人,卻聽見屋裡傳出來沉重嘆息聲。向屋主打聽起村民們的生活情況,得到的回答,竟是“歲常然”——每年都這樣,水澇不斷,韓愈因而發出“哀此為生微”的哀嘆。 詩人在哀痛民生的同時,也不禁為年老體弱前路茫茫的自己哀傷起來,發出了“仰視北斗高,不知路所歸”“ 茫然失所指,無路何能還”的嗟嘆。

依韓愈自己的說法,潮州距長安是“路八千”, 他一路長途跋涉,風雨兼程,用了七十一天到達潮州,依此算來,可知韓愈一天大概能走一百多里路。從正月十四(按新曆推算應是當年的三月初)自長安起程,到達增城時應為是年的四月底五月初了,增城已進入雨季。韓愈筆下 “雲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圍。三江滅無口,其誰識涯圻?”的三江洪水氾濫景象就可以想象了。

是年三月二十五,韓愈抵達潮州。由此改寫了潮州的文明程序。

這一年,柳宗元卒於柳州,年僅47歲。

這一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

六年後,韓愈辭世,終年57歲。

花地 | 那一年,韓愈路過增城

責編 | 吳小攀

校對 | 李紅雨

TAG: 韓愈增城三江潮州侄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