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釋出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提升首都濱水空間“魅力值”

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河道不只有防洪排澇的安全意義,它與周邊濱水空間相互融合,共同承擔生態、遊憩、景觀等多種功能。

北京釋出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提升首都濱水空間“魅力值”

歷史風貌型河道——玉河。

近日,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印發《北京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提出本市河道建設理念和規劃設計策略,推動實現“體現大國首都特色的安全開放之河、適應北方氣候特點的生態健康之河、傳承古都歷史文脈的文化魅力之河、增進人民生活福祉的宜居活力之河和展現現代城市文明的智慧創新之河”五大目標。

分割槽引導轉變規劃設計理念

兩山聚水、五河貫都、三環營城、多枝成網——北京城的歷史水系始建於金,完善於元,經明清刻意經營達到鼎盛,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城市水系。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經歷了安全保障、水質改善等階段,如今本市對於河道和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思路發生了明顯轉變,由“水岸割裂”轉向“水城共融”,更注重複合功能、整體設計、協同建設和水陸統籌。

《導則》構建了19項規劃設計策略和67條具體設計要點的導引體系,按照不同結構和功能分割槽管控引導。以功能分割槽為例,《導則》將全市主要河湖水系劃分為平原建設區、平原非建設區和山區。其中,平原建設區的河道重點加強河道與濱水區域功能聯絡,適量佈置公共服務設施,讓濱水公共空間承載更多功能;平原非建設區的河道應透過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綠道等綠廊綠帶相連線,注重野趣和原生態,塑造自然生態型河道;山區河道則應保護天然形成的河道生態本底,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

《導則》還根據河段所在區位、兩側濱河空間功能、河道資源特色,將河道劃分為歷史風貌型河道、公共活力型河道、自然生態型河道和一般型河道四種類型。“可以說,在建設理念的導向上,更突出舒朗通透的首都特色,更注重傳承古都歷史文化,更推崇自然生態永續利用,更強調促進水城共融。”該負責人表示。

打通斷點推動濱水空間開放共享

漫步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沿線綠樹成蔭,夜景絢爛多彩,河道空間與周邊商業業態“無縫銜接”,吸引市民熱情前往。在“政府主導,社會共建”的新模式下,沿線企業積極配合騰退沿線空間,將面向亮馬河一側的空間視線開啟,既帶來水綠相融的美景,也為商圈增添人氣和活力。構建全民共享的公共濱水空間,是《導則》提出的重要策略之一。

北京釋出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提升首都濱水空間“魅力值”

公共活力型河道——亮馬河。

《導則》明確,要引導濱水建設用地安排面對公眾開放的用地功能,鼓勵安排商業、文化、體育等用地功能,商務樓宇、酒店、住宅等建築底層宜設定開放底商。值得關注的是,《導則》提出,避免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將濱水空間據為私有,歷史上形成的個別綠帶內建設用地,應結合規劃設計逐步騰退,打通斷點,確保河道沿線的公共開放性。

傳統河道形態常常“直來直往”,親水性不佳,為此《導則》提出,適度調整河道岸線形態,宜彎則彎、宜寬則寬,營造自然蜿蜒的河流走向,與沿線景觀生態空間相得益彰。另外,河道宜維持自然,使用生態護岸材料和植被護坡,建設“可呼吸”的生態護岸,逐步對現有不透水的硬質護坡進行生態化改造。

濱水空間的便捷可達對提升慢行體驗至關重要。《導則》提出,對於新建地區,可透過加密路網,增加與濱水慢行空間相連線的慢行通道,宜保持間隔200米左右設定行人過街設施。對已建成地區,可透過開啟封閉街區和公園綠地,打通背街小巷、斷頭路等方式,提升慢行通道密度。

古今輝映推動建設濱水文化探訪路

北京老城因水而建、緣水而興,逐漸形成了“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宜人景觀。《導則》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打造傳承古都歷史文脈的文化魅力之河,保護古今輝映的水城格局,提升底蘊深厚的古都濱水文化氛圍,並推動濱水文化探訪路徑建設。

北京釋出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提升首都濱水空間“魅力值”

自然生態型河道——永定河

《導則》提出,歷史文化地區宜恢復保護價值高的濱水歷史建築及所在地區的風貌和城市肌理。在濱水地區新建、擴建、改建建築時,應當在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與歷史文化風貌相協調。此外,保留濱水空間內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漕運設施,建、構築物和藝術品、古樹名木。

以北京傳統中軸線為例,《導則》明確,重點保護與傳統中軸線密切相關的七橋七水節點,包括南護城河永定門橋、龍鬚溝天橋、前三門護城河正陽橋、外金水河橋、內金水河橋、筒子河神武門橋和玉河萬寧橋。重點保護的水工建築物有後門橋、廣濟橋、盧溝橋等。

《導則》顯示,本市還將推動濱水文化探訪路徑建設,透過遊船、自駕、騎行、步行等出行方式,展示沿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漕運文化。包括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老城歷史文化街區及三山五園水系探訪路徑等。

TAG: 濱水河道導則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