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行屐南靖:溯溪而上見繁華 孝心履痕閣老樓

原標題:【跟著徐霞客遊漳州(二)】行屐南靖 溯溪而上見繁華 孝心履痕閣老樓

臺海網5月13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初四,徐霞客乘坐轎輦行二十里路,入了漳州古城北門。木屐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踢踏作響,略過身畔褪去日間繁華的“九街十三巷”,徐霞客在漳州古城訪任漳州推官的族叔徐日升而不得,悵悵然辭了漳州府衙,動身往南靖去。

徐霞客行屐南靖:溯溪而上見繁華 孝心履痕閣老樓

徐霞客族叔代理南靖縣令時的縣衙在哪裡,如今已無處可考。張晗 攝

品漳瓷回望“千里窯煙,百口窯爐”盛景

雨夜中,徐霞客在洋老洲渡口登上前往南靖的木船。繁忙的溪面上船行不止。

舢板輕搖,時光如水在茶盞中微漾。逆流的船上運送著鹽巴、紅糖、洋貨,錯身而過的順流船滿載著瓷器、茶葉,往返穿梭,低語著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間的商貿往來。船上貨物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漳州本土生產的出口到“番邦”的瓷器,它們透過西溪運抵月港,走上海上絲綢之路。

在南靖文史專家蔡建南的指引下,我們來到南靖縣龍山鎮西山村的東溪窯封門坑遺址,試著憑藉眼前這處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巨大橫式階梯窯,去描摹明朝中後期漳州瓷對外貿易的鼎盛模樣。遺址地處西溪支流永豐溪畔的深山竹林,是當年“千里窯煙,百口窯爐”的漳州窯產品主產地之一。

如今,東溪窯封門坑遺址附近的地面上,仍散落著瓷器碎片。“當時,山中多大木,並不是像現在這樣長滿竹子,大木可作燒窯的燃料。山中有可燒製瓷器的瓷土礦,考古專家曾發現取土口,不過現已隱蔽在密林中。永豐溪這段水路可供運輸瓷器產品。”蔡建南說,“大木、瓷土和河流,是這個地方形成陶瓷產業集聚的三個最重要的因素。”

當地村民郭武虎是東溪窯封門坑遺址的發現者,幼時就聽長輩講過燒窯傳說,六年前受專家委託尋找並發現窯址。如今的他成了東溪窯遺址的巡邏員,日夜守護這處歷史遺蹟。他推測:“鼎盛時期,這裡生活著上百工匠,有的砍伐樹木,有的製作坯料,有的挑擔運輸。到燒窯的時候要保證窯火半月不滅,更是要全體動員、輪班值守,比如封門坑這口大窯共有9個階梯,一爐能燒出上萬個瓷器。窯爐冷卻後,瓷器取出脫模,剔除殘次品,合格的都由挑夫挑到附近的永豐溪碼頭,用竹筏、小船往下游運輸。”

“或許永豐溪名中‘永豐’二字,和當時沿岸燒窯盛況有關。”蔡建南說。那時,南靖的西山村、梧營村、荊都村和華安的三羊村等村落分佈著上百個大大小小的窯爐,出產青花、青瓷、白瓷、青白瓷、米黃瓷等產品,上萬人口靠此營生過活,漳州窯產銷在明朝嘉萬時期進入鼎盛。

或許,徐霞客在客艙中吃茶用的盞子,便是來自東溪窯。

TAG: 漳州徐霞客南靖瓷器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