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哈尼族民居土掌房的

社會適應探析

趙德文

哈尼族聚居在哀牢山、無量山的延綿群山間,哈尼土掌房被世人譽為“大山裡的城堡”,十多年來,我行走於哈尼族村村寨寨的土掌房裡,喝著釅釅的土鍋茶和自釀的苞谷酒,像乖巧的幼兒一樣聆聽摩批和老者口中敘述的關於這個民族的久遠故事。

土掌房的熱鬧歡快,土掌房的寧靜詳和,土掌房的泥香蟲鳴,使得我心神盪漾,像襁褓中的孱弱生命,在“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裡享受到了禮待和溫暖。哈尼村寨生態系統完整,生態環境良好,很好體現了哈尼族對村寨的選址佈局和對地形地貌的選擇,體現了哈尼族對工程地質的經驗總結。

【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哈尼山寨的每個日子都在祥和的樸實中孕育著最質樸而真實的快樂,在土掌房的平闊屋頂上,伢迷伢約們的遊嬉和歌唱,給村寨增添了許多天真的幸福。

在哈尼土掌房的平臺上,《阿迷車》的弦律是古樸山寨最純粹歡快的歌音,伢迷伢約們舒展的舞姿是白鷳鳥翩躚的靚麗身影。不管是傍晚日薄西山時分,或是明月朗照的清涼夜晚,哈尼土掌房都沒有寂寞的閒遐,都沉浸在一種歌與舞的跳蕩音律之中,都有活潑的哈尼娃在其樂融融中隨著節奏甩動著手腳。

墨江縣境內的哈尼村寨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構的哈尼山水景觀。土掌房民居集中佈局在半山坡上,猶如一座被河谷、梯田環抱的“金色城堡”。

哈尼人傳統的“聚落空間”是自然山地環境與獨特生產居住方式密切融合的產物。哈尼村寨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沿山地等高線分佈,構成了沿海拔高度垂直分佈的完整空間要素系統。這一系統縱向可分為3個子系統,即寨頭——森林生態子系統,寨中——村寨生活子系統,寨下——梯田生產子系統,3個子系統相互依存,構成癸能村寨的“山地垂直迴圈的人居環境——農業生態文化”的複合系統。

寨頭——森林生態子系統。

哈尼村寨山頂區域的森林生態系統,分為竜林和風景林等。保持良好的森林系統是村寨、梯田能夠存在的前提,也是整個山地垂直迴圈人居環境系統中最敏感的部分。竜林是哈尼族聚落內最神聖且受到嚴格保護的區域之一,被哈尼族豪尼人視為神靈的住所。哈尼人依託森林生態系統形成了獨特的精神信仰,如神靈崇拜和自然崇拜等,並由此衍生出以竜林為核心的祭竜體系和祭祀文化。外圍的風景林包圍著竜林,具有防火、防風、界線、景觀等多重作用,是村寨之間的分界與屏障。

森林可以涵養水份,為村寨提供水源。在雨季時截留並吸收雨水,降低地表徑流的瞬時流量,減少水土流失,穩固下方水土;旱季時釋放地下涵養水分,使地下水在下行的過程中從地面湧出,維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執行。

【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譬如那哈鄉勐嘎寨子,百餘戶土掌房順山勢建造,村民們依託村寨的垂直迴圈體系,因勢利導,建設完善的灌溉渠網覆蓋寨子下方的所有梯田,從而保證整個垂直生態系統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森林還是哈尼村寨的物質資源庫,村寨絕大多數生產生活必需的能源和材料,比如取火用的柴禾,建房用的木材、茅草,生活用的藤編材料都產自林中。

寨中——村寨生活子系統。

哈尼村寨主要由寨門、院落住宅、菜地等組成,其中還包括歷代哈尼人家生產生活所保留和遺存的各類歷史環境要素,如:竜林、水渠、古樹等。

那哈鄉勐嘎、從龍、益的等村寨至今仍然儲存著完整的街巷空間體系,街巷呈縱橫交錯空間佈局,村寨肌理空間長度、尺度適宜,建築空間環境傳統、古樸。哈尼村寨在建寨之初於東西兩側各修建一座寨門,寨門被賦予了高度的莊嚴性和神聖感。傳統意義上,哈尼人認為生活於寨門之內,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和族人的幫助,因此所有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建設,都不能建在超出寨門的範圍以外。

傳統村寨要保護好村寨整體的歷史環境和風貌,從對歷史建築和其他建築單體的保護轉向對歷史環境整體的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環境的保護要樹立整體保護的觀念,既包括各種型別的物質空間環境,也涵蓋豐富的社會人文環境。物質空間環境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社會人文環境則是歷史景觀的靈魂。

寨下——梯田生產子系統。

勐嘎村寨西、南二面都開墾有依託寨子的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精神的象徵,折射出哈尼族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信仰以及樸素的哲學思想,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典範,是哈尼人利用獨特的地理空間和氣候條件創造的延續千年的農耕文明和稻作文化。

“木刻分水”民約:哈尼人在長期的生產勞作過程中,形成了“木刻分水”的村規民約。哈尼人將河溪水引入梯田中,透過完整的灌溉渠系分配到各家梯田。田主依照各自的梯田面積友好協商並擬定彼此的用水量,按照溝渠流經的先後,在水溝與水田的入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刻定對應的水量位置,將水按比例分流至不同的梯田。

勐嘎寨子哈尼人還有利用稻田養魚、養鴨的傳統,陽春三月,栽過稻秧之後,農家把魚苗投入梯田,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稻豐魚肥。在稻田放養雛鴨,利用雛鴨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鴨子不間斷的活動產生中耕渾水效果以刺激水稻生長;鴨子的糞便作肥料,對有機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稻田裡面放養魚苗、鴨子,形成“稻田養魚,稻鴨共棲”的良序迴圈,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梯田系統充當了整個山寨聚落系統的“生態淨化器”,並利用其特殊的自然環境,提供農副產品,確保自給自足的物質迴圈。順應山勢修建的梯田能夠有效截留徑流帶來的腐殖質,保水、保土和保肥作用極為明顯。同時,流經村寨的溪水,攜帶了大量的生活廢棄物,被寨腳的梯田層層過濾和吸收,在生產利用的基礎上維護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

勐嘎寨子具有悠久的建寨歷史,聚落形態傳承哈尼族典型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構的佈局結構,複雜的生態系統創造了勐嘎寨多元多彩的文化形態,形成了以村寨為載體的聚落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以梯田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土掌房為特色的建築文化、以竜林為信仰的祭祀文化以及其他與手工藝製作、服飾、飲食等相關的文化形態。

勐嘎寨子民居都為土掌房建築。土掌房是哈尼族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一房一耳”式建築是村寨建築文化演變的表徵。

【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土掌房是勐嘎寨子民居的主體。村寨中的土掌房層高通常為2。5米左右,層高較低,有利於保持室溫,達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其空間佈局合理,一般由正房、廊廈、廂房和牲廄組成。正房面闊10—15米,進深8—12米,高5—6米,橫向三開間,上下兩層,建築為土木結構,多以當地的株慄樹、松木等為主要建材。

閣樓為糧食儲藏室,土掌房平屋頂作為曬臺,為農家提供了主要的活動空間和晾曬糧食的場地。屋頂上層為保暖覆上厚厚的砂土層,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區域性已乾裂、長草,內部結構也有一定程度的晃動、鬆散,這也是所有土掌房現存的最大安全隱患。建築特點體現為:

一房一耳式建築。這類建築在勐嘎、從龍、益的寨子所佔比例較小,是在原土掌房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建築在傳統土掌房的空間佈局上增加了廚房和臥室的數量,提高了內部空間的利用率 ,擴大並改善了院落空間,內外兼“修”,從而提升了整體居住環境的質量和品質。

哈尼土掌房整棟建築方正規整,設計精巧,正樓、廂房、門樓等,中間為採光天井,院壩兩側均設定通達二層的樓梯,二樓房間閣閣相通,盡頭留有樓門通向曬臺,保留了哈尼族傳統的休閒空間——曬臺,這是哈尼人家平日休息、曬穀的好場所。

【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根據民俗研究人員調查,勐嘎、從龍、益的寨子現狀質量好的建築多為近幾年新建建築和公共建築,部分風貌協調、結構安全完整的早期建築也列為質量好的建築;質量一般的建築佔主體,此類建築主體結構穩固,但內部環境和外牆等建築元素有一定程度的破損,多為建國初期至70年代的民居建築;質量差的建築多為傳統民居,年久失修,結構破損,應及時進行修繕和加固;危房所佔比例較小,建築主體結構嚴重受損、外牆倒塌的建築列為危房,此類建築包括了部分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現僅存部分構架或立面,其風貌與整體建築風貌相差較大。

勐嘎、從龍、益的寨子民居建築群完整地反應了哈尼族的建築文化和建築技藝,具有極高的美學、科研價值;除此之外,村寨也傳承和發揚了其獨特的祭祀、歌舞、手工技藝、民間文學、飲食、服飾等民俗文化。人文符號深深地烙印在這塊哈尼人繁衍生息的土地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全方位、多層次的複合發展成為哈尼村寨旅遊開發的吸引點和新思路。

“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在無邊的夜幕中,在朗月的照映下,安祥地靜臥在大山的皺襞裡,在山風的溫情撫摸下,激情盪漾地舒展著她的肢體,讓哈尼人在她的懷抱裡幸福地生活,一代代地演繹著祖先傳下的傳統。

哈尼土掌房,這一座座靜臥在“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是哈尼族靈魂匯聚的棲息之所,是血脈流淌的命運之泉,是哈尼族生生不息傳承繁衍的生命伊甸園﹗

【文化】“山林間的溫暖居所”——哈尼土掌房!

作者簡介:

趙德文,雲南省墨江縣碧溪人,哈尼族,1971年5月生,大學本科,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民族文學》、《邊疆文學》、《民族文學研究》、《雲南文藝評論》、《邊疆文學文藝評論》、《文學界》等刊物發表小說、詩歌、文學評論,著有散文詩集《第九根月光》、詩集《沒有鳥的天空》、《樸素村寨》、《鄉村稻穀》,文學評論集《心靈的回聲》、教育文論集《教苑履痕》,民族文化研究《稻魂飄香》、《血緣的青藤》、《凝視與思索》等專著十餘部,擔任主編、副主編出版民族文化課題研究成果20多部。現供職於雲南省社科院墨江縣哈尼文化研究所。

END

編輯 | 劉榕杉

稽核 | 代基凱 陳大衡

運維 | 雲報集團·雲南就愛去旅遊文化傳媒

TAG: 村寨哈尼土掌房梯田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