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碣石鎮後城社群南門口“將軍第”

陸豐市碣石鎮的一個地標與歷史文化標杆,就是坐落在後城社群草街的曾氏“將軍第” ,它也是陸豐乃至廣東的一處寶貴文化遺產。

建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曾氏“將軍第”,展現在我們面前已是翻新的。“將軍第”是由時任南澳總兵、38歲的曾逢年主持建造的。整座“將軍第”在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被全部焚燬,僅存留一個厝殼和府邸的大門樓。現在看到的是按“將軍第”原貌重建的。

曾氏“將軍第”的結構是“七包三”形狀,它從前到以三層遞進的形式構築,共有前、中、後三個廳堂,兩個天井,這比泊承升“將軍第”多了一層結構即多了一箇中廳。

在大門樓駐足,砌成正門的那些正方形長方形大石塊全是從南澳船載而來的“海門石”,多數已經佈滿明顯的裂痕,其中正門左邊有一塊已換成新的石板了,門樓的過廊比一般官宦人家的要深,達2米;門檻也很高,有43釐米,這可能顯示出府邸的尊貴地位。再踏進前廳,一塊上書“福”字的大木屏風正對正門,從屏風拐進,眼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見到了深長的廳堂與天井。中廳沒有蓋上簷瓦,空洞洞的;後廳較大,簷瓦與牆壁全是新的,但比較簡單,沒見雕樑畫棟。這裡原是曾逢年會見來訪的達官貴人的地方,後來,曾逢年將正門左右兩邊的房子定為“會客廳”。於是,後廳就提供了祭祀先祖的功能,成為曾氏的家祠“贊承堂”。這座府邸長寬各50米,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

據曾逢年後人曾錦崇介紹,除了府邸,曾氏又在府邸外面左右兩邊各闢出了200多平方米的“雨房”,供家人居住;還辟有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後花園,經過府邸左邊的小門可以直接進入。後花園與當年的後山頭相連。後山頭是碣石鎮一座小山崗,面積約8萬平方米,高約10米,地靈景美,樹綠草青,榕樹婆娑,鳥兒相戲。四周還有“碣石”、“五果石”、“洞裡雲根石”等巨石;有古蹟延壽庵。其中,“碣石”正面(西南向)平削,高約7米,寬約10米,背後斜陡可登,站在石頂可遠眺漁港風光。石正面橫刻“碣石”二個楷書大字,是乾隆丙申歲閩漳使者許時中書寫的。曾氏的後花園就和後山頭構成了當時碣石衛城的一個美麗景觀。

除此之外,曾氏還在府邸與宗祠的西北面開建了一個佔地約1000平方米的書塾,稱為“曾氏書塾”,專門供族內子弟讀書。現在曾氏書塾的遺址還在,曾氏後人曾錦崇指著一間明顯破舊的房子說,“這就是我們家當年的書塾!”

歲月的風雲飄過,留下了許多美的印記。

原標題:(“將軍第”的滄桑美 ——探訪陸豐碣石鎮後城社群南門口“將軍第”)

記者:黃俊杰

編輯:鄭潤文 林揚策(實習生)

TAG: 曾氏碣石府邸書塾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