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度|這是勝金關啊!兩張老照片帶你穿越百年,探秘寧夏著名關口背後的故事

壹度|這是勝金關啊!兩張老照片帶你穿越百年,探秘寧夏著名關口背後的故事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1079期

壹度|這是勝金關啊!兩張老照片帶你穿越百年,探秘寧夏著名關口背後的故事

鄭文著|文

圖片由本文作者獨家提供

“長城將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分隔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由於長城的出現,才使得靠近遊牧部落的農耕文明得以開創與傳承,或者說在長城的圍護之中逐漸發展、終成體系。很難想象,若非長城,寧夏平原怎麼能夠於豐衣足食之中神閒氣定地、一脈相承地打造世界水利灌溉工程的奇蹟。

“長城將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分隔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由於長城的出現,才使得靠近遊牧部落的農耕文明得以開創與傳承,或者說在長城的圍護之中逐漸發展、終成體系。很難想象,若非長城,寧夏平原怎麼能夠於豐衣足食之中神閒氣定地、一脈相承地打造世界水利灌溉工程的奇蹟。

長城與寧夏引黃灌溉工程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智慧與創舉。沒有長城,歷史上就很難具備可以在和平與安寧的環境之中開創水利工程的先決條件,而水利工程所造就的豐饒與富庶又是有效鞏固長城壁壘的堅實基礎。

而今,寧夏因遍及境內的各時期長城軍事防禦體系遺存享有著“長城博物館”的美譽,其自古至今長渠流潤的水利設施也得以名列世界灌渠工程遺產名錄。這兩種看似迥異的歷史創造並存於寧夏平原而傳承千年絕非偶然,而是凝結著深謀遠慮的智慧與開創性的一種相輔相成的必然。

本期所介紹的百年前勝金關影像,便恰如其分地印證了長城體系在寧夏平原與灌溉工程交相呼應、相得益彰的歷史風貌。

壹度|這是勝金關啊!兩張老照片帶你穿越百年,探秘寧夏著名關口背後的故事

1922年12月美國旅行家弗蘭克拍攝。

1922年12月初,因弗蘭克至蘭州之時已為隆冬而日漸寒冷,他希望乘皮筏漂流黃河的夢想難以實現,於是沿陸路自蘭州經中衛至銀川。在其未標註拍攝地點的眾多歷史影像中,我發現了這幅珍貴的勝金關景象。(弗蘭克,本欄目《百年前銀川的城門——光華門》一文中曾有介紹)。

壹度|這是勝金關啊!兩張老照片帶你穿越百年,探秘寧夏著名關口背後的故事

1923年6月美國探險家珍妮特一行拍攝。

這是1923年6月美國探險者珍妮特一行於銀川經中衛至蘭州期間所拍攝的影像。

彼時兩隊美國人幾近同期逆向往復於銀川、蘭州之間。現有歷史文獻並不能推測他們是否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極為罕見地為我們呈現了百年前勝金關兩側景象。歷史的巧合,不由令人感嘆。

——————————————————

勝金關是明代參將韓玉為御北方之敵而修建,依山傍水、形勢險要,是明代寧夏鎮長城軍事體系的重要關隘,與打磑口、三關口和鎮遠關合稱為寧夏“城防四隘”。

以上兩幅勝金關景象是如今惟一發現的寧夏著名關口影像,於寧夏曆史研究具有極為珍貴的意義。筆者多年前得到1923年珍妮特影像之後,一直未能確定此關口位於何處,後得見《西北叢編》一書,透過書中印刷模糊的勝金關影像,才確定1923年珍妮特所拍關口即為勝金關。

近年,有寧夏水利領域老專家看到1923年珍妮特所拍勝金關影像之後,無比激動道:“這是勝金關啊!”我問:“您如何知道?”老人家喃喃道:“多年以來,勝金關所有文字描述皆存腦海、歷歷於目,只是不曾目睹真實景象……”那一刻,寧夏曆代水利人認真與執著的精神躍然而出。

在兩幅勝金關景象之中,皆體現有渠水流淌。百年前,此間便存在人工修建的灌溉水渠,彼時此渠始自勝金關以西,灌溉面積約兩萬四千餘畝。頗為有趣的是,1923年,此渠在一系列整修之後,由舊稱“勝水渠”改名為“新生渠”。那麼,文中第一幅拍攝於1922年之影像中的渠道還叫勝水渠,第二幅拍攝於1923年之影像中的渠道則已名為新生渠。

歷史漸行漸遠,而這兩幅照片為我們完美地展現了並存於寧夏平原的長城關隘與灌溉工程相輔相成的歷史風貌,可謂經典。

以智慧與雄心而創造長城的人們,或許不曾想到:長城,由一道壁壘而成為錦繡山河中壯麗的美景歷經了兩千年漫長的時光。長城一側的人們在藍天白雲之下創造出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如詩美景,另一側的人們則以灌溉工程營造出塞上江南的田園景色。如今,作為壁壘的長城已成歷史,而巍峨的長城與壯美的寧夏平原引黃灌溉工程,將一直被我們感懷與熱愛。

近期壹度新貼彙總

編輯|七樓 齊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方式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 視角多1° 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城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

TAG: 長城勝金關1923影像寧夏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