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湖北武穴市信訪局退休幹部 胡雄傑

上接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四)

梁大通元年丁未(527年),梁武帝蕭衍派人到廣州迎請菩提達摩禪師,十月一日到達金陵(南京)。梁武帝奉小乘佛教,主張自我修行,與菩提達摩傳授大乘禪法普渡眾生的願力和使命不投機。達摩在雨花臺高座寺聽主持神光(慧可)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十月十九日,達摩在金陵幕府山江邊以“一葦(一捆蘆葦)渡江”抵江北,地在今六合縣長蘆鎮,信眾在此建有長蘆寺。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十月二十三日,達摩下榻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日不語,僧眾叫他壁觀婆羅門,後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修性坐禪,悟出東土禪宗,菩提達摩遂成為中國佛教禪宗初祖。

《楞伽經》四卷是如來心地要法,開示眾生悟法入道之鑰匙。楞伽經者,所明在無相之虛宗,亦為法相有宗之典籍,即是如來佛法。北方當時盛行小乘禪法,達摩法緣不順,他依據《楞伽經》傳授禪法,更注重在心地上用功夫,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他首傳佛法,開創了中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主要宣揚“二入四行說”。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屬佛教理論思考,行入屬實踐即禪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是自利和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的四項原則。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禪法對中國佛教的方向性發展產生了深遠之影響。

曾在金陵雨花臺高座寺講佛的神光,為追隨達摩求法,到嵩山五乳峰達摩所居石洞,寒冬臘月站在洞門外雪地裡,至第二天清晨,大雪沒其雙膝。達摩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答曰:“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遲疑未答。神光遂立取利刄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留他在身邊,併為他取名法號慧可。今少林寺內立雪亭即是為紀念慧可(即神光)斷臂求法而建。達摩以如來佛祖《楞伽經》四卷和袈裟傳予慧可,使慧可成為天竺(印度)禪宗第二十九代祖師暨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漢傳禪宗第一人,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年)丙辰十月初五日,被西魏皇帝元善見尊奉的佛門光統律師和流支三藏二人第六次下毒,將菩提達摩毒死。其前五次下毒達摩均已自解,在他們第六次對達摩下毒前,達摩己將衣缽傳予慧可自不救。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達摩葬於定林寺熊耳山。不久,出使西域的西魏使者宋雲回國,他在蔥嶺遇見達摩祖師柱杖西歸,手中杖頭單掛只履(鞋),問曰:“大師往哪兒去”?達摩祖師答曰:“西天去”。宋雲回來將此事說與眾人,魏文帝元善見命達摩門人掘墓將棺材開啟,見空棺中有一隻皮鞋,滿朝人為之驚歎。魏文帝遂命取了那隻皮鞋放在少林寺供養。南梁武帝蕭衍聽到宋雲所講這故事,親自動筆為達摩祖師寫了一篇碑文,尊稱菩提達摩為“聖胄大師”。

後來,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丁卯(727年),供養在少林寺那隻達摩的皮鞋被一個信眾偷到長安華嚴寺。唐代宗李豫敕封達摩諡號為“圓覺大師”,其塔稱“空棺塔”。

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載曰:“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開元釋教錄》稱達摩:“西域沙門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舊唐書。僧神秀傳疏證》謂:“達摩者,碧眼胡僧”,即其是波斯國人(今伊朗)。

菩提達摩衣缽法器,一向單傳,達摩傳法慧可,慧可傳法僧璨,自禪宗三祖僧璨始在南方傳法,僧璨傳法道信,道信傳法弘忍,弘忍傳法慧能,歷隋唐二朝。五祖弘忍之十大弟子首座神秀,在弘忍圓寂後到北方,使達摩禪法又回到北方稱為禪門祖庭的嵩山少林寺。

南朝寺廟多,且寺廟建設規制一般都是48間,故有詩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地處南朝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米,東南為揚州境,西南為荊州境,西北為豫州境,至今仍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相鄰結合部,與遠在洛陽的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有著很深的淵源。

北魏末,自古印度釋迦摩尼佛語錄《楞伽經》四卷經其十大弟子之首大迦葉,傳至天竺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來到東土洛陽,活動於嵩(山)洛(陽)間,在嵩山少林寺以大乘、小乘傳播禪宗佛教,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成為中國禪宗初祖,故中國禪宗又稱達摩宗。

中國禪宗二祖即天竺禪宗第二十九代祖師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神光,洛陽虎牢人(今河南滎陽西北),出家後年約40歲左右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他為表誠心,自斷左臂拜達摩為師,得其衣缽真傳,遂從嵩山少林寺來到南朝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東麓的嶽西縣(安徽境)建寺為道場傳法,圓寂後在唐德宗時賜諡號“大祖禪師”,是為漢傳佛教祖師。

中國禪宗三祖亦即天竺禪宗第三十代祖師僧璨,曾跟隨二祖慧可學佛數年,得受衣缽,著有《信心銘》傳世,隋大業二年(606年)圓寂後,唐玄宗賜諡號“益智禪師”,其在大別山白馬尖東麓的天柱山(今安徽潛山縣境)建寺為道場傳法,今稱三祖寺。

中國禪宗四祖亦即天竺禪宗第三十一代祖師道信,永寧縣令司馬申之子,俗姓司馬,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出生於大別山白馬尖南麓鄂東蘄州永寧縣(今武穴市),隋唐高僧。他向三祖僧璨求法,後在吉州(今江西吉安)祥符寺受具足戒,26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唐武德八年(625年)於大別山南麓鄂東蘄州黃梅縣雙峰山建正覺禪寺為道場傳法,今稱四祖寺,圓寂後唐代宗李豫賜諡號為“大醫禪師”,元朝時又加賜諡號“妙智正覺禪師”。

中國禪宗五祖亦即天竺禪宗第三十二代祖師弘忍,黃梅縣濯港人,得受四祖道信衣缽,東山法門開創者,在黃梅縣東山建道場傳法,今稱五祖寺。

中國禪宗六祖亦即天竺禪宗第三十三代祖師慧能,在黃梅東山五祖寺得承弘忍衣缽後,到廣東韶關建道場傳法,今稱南華寺。

隋唐兩朝,我國佛教進入鼎盛階段,特別是在白馬尖下大別山東南麓,中國禪宗的發展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其後的江西洪州馬祖,河北之臨濟宗等支派都是由禪宗發展派生而出。其禪宗四祖家鄉永寧縣有廟千座,古稱佛國,故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佛教語“廣施佛法普濟眾生”煉出“廣濟”二字,作為永寧縣改名廣濟縣(今武穴市)的新縣名。

中國禪宗五祖弘忍在黃梅東山寺(今名五祖寺)將衣缽傳予慧能成為六祖且在自已圓寂後,弘忍十大得法弟子首座神秀到當陽玉泉寺大開禪法,成為禪宗漸悟的北宗創始人。久視元年(700年),神秀(606一706年)在90歲時,武則天遣使迎其至洛陽,後到長安內道場,深得武則天敬重親加跪禮,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還在神秀家鄉尉氏縣建報恩寺,以旌其德。唐中宗即位後更加禮重。神秀在唐中宗、唐睿宗兩朝弘法,被尊為兩京(洛陽和長安)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神龍二年(706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圓寂後,唐中宗賜其諡號為“大通禪師”。

武則天主政時,大修洛陽龍門石窟,取代兒子建立武周朝,命男寵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並在武周垂拱元年(685年)敕修擴建白馬寺,弘揚佛法,僧眾達千人。唐玄宗迎取佛骨舍利子,唐代宗、唐肅宗在皇宮開設道場弘法,有力推動了中國佛教的大發展。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嘉靖帝朱厚熜敕修擴建洛陽白馬寺,使白馬寺規模進一步擴大,再現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的輝煌。

吳承恩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舉,嘉靖四十五(1566年)以貢生(舉人)62歲時任長興縣丞,其在隆慶二至四年(1568一1570年)間任蘄州荊王國紀善時作《二郎搜山圖歌》後,萌發演化再創作《西遊記》,將晚唐宋初間引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深沙神的影子,以東漢初自大月氏國(今阿富汗)經流沙河,越過大沙漠的天竺(古印度)僧人來到東土洛陽白馬寺漢譯《四十二章經》的攝摩騰,還有波斯人天竺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來到震旦(東土)成為中國禪宗初祖以及漢傳禪宗在大別山白馬尖南麓蘄州屬地弘法的高僧作為原型,演化到《西遊記》中跟隨唐僧西天取經的沙僧形象。

僧即僧人,出家者20歲以下稱沙彌,20歲以上受具足戒後稱比丘,經考試取得度碟才獲得僧人資格。資深出家人稱長老,精通佛法宣講佛法者稱法師。某個出家人的師傅或方丈稱和尚(本是尊稱,俗有貶義),不出家的修行者稱居士。女者為比丘尼,在家為姑,故俗稱尼姑。沙僧即高僧大和尚。在天竺(古印度)稱沙門即佛門,是指非婆羅門的印度宗教和思想流派的總稱。佛教最早在東漢初由攝摩騰等高僧牽著白馬,馬馱如來佛像和佛經,從天竺(古印度),經大月氏國,過流沙河,穿越大沙漠後才來到東土洛陽,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第一部佛經即《四十二章經》。

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佛教在南方大別山發揚光大。天竺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命達摩到震旦東土傳法後,婆羅門教在印度復興,滅佛打壓佛教,使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弱,但在中土得以傳承發展壯大。菩提達摩來到東土後不辱使命,不僅使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承,更是在中土創立了中國禪宗,使禪宗發展到幾乎成為佛教的代名詞。故吳承恩將佛教東漢初傳入中國的高僧攝摩騰和南北朝時菩提達摩到東土使印度佛教禪宗演變為漢傳佛教禪宗,且在鄂東蘄州屬地廣濟黃梅光大成為天下祖庭,以南梁武帝蕭衍在大別山南麓與北齊交戰途中到蘄州齊昌縣羅漢寺(今武穴市境花橋楊二嶺村橫山頭)求神拜佛十八羅漢保其蕭梁江山社稷故事,借如來佛祖之口封沙僧悟淨為金羅漢菩薩。

地處北緯30度的湖北廣濟(今武穴市)匡山,古為海底,今在海拔千餘米之匡山東衝山腰處有海中貝殼遺存是為證。匡山西南有座橫江山(今稱橫崗山),在匡山東南面,與龍相關之山、水、地、村、洞、廟、寺、庵等名稱多達40多個,僅龍王廟即多達十餘處,幾成龍王活動之大海,每個地名都有龍的故事和傳說。

清康熙朝《廣濟縣誌》載:“大聖山邑東南,有費龍君廟,六月初二有司祭祀”。“唐貞觀四年(63O年)六月初二平旦而神生焉,不食母乳,天性穎異,七歲靈異彰變。常與諸子戲而澡於澗,澗水湧溢逆流。諸子告於師,師知不凡,伺夜睡熟視之,見黃龍伏於床下,益異之,未幾,雲霧四合,雷霆激空,化黃龍而去,留有馬跡尺餘在石巖”。唐太宗得知此事出在禪宗四祖道信家鄉,遂賜費龍君為“童真上聖”,並撥專銀修建聖君廟,今稱龍湫寺,成為廣濟八景之一為“龍湫夜雨”。民間對費龍君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先由費郎君到費龍君,再到費聖龍君,是人,是龍,是馬,是神。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在匡山太平橋村有座龍馬峰,山峰猶如巨龍昂首,頭角崢嶸,駿馬奔騰如飛狀,是為白龍馬修行之地。古代龍馬關係密切,龍馬可互變。《周禮》雲:“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雲:“馬實龍精”。意即龍成了精變為馬。龍馬峰很有靈性,是當地百姓求蔭庇福之聖地。傳說有一年廣濟大旱,當地百姓對著龍馬峰燒香磕頭求雨。半夜時分,大聖山聖君廟的費郎君化作巨龍來到龍馬峰,在天上騰雲駕霧,電閃雷鳴,一場大雨傾盤而下。第二天山青了,禾苗又綠了,百姓臉上露出了微笑,大家對著有求必應的龍馬峰叩頭謝恩。

匡山太平橋村龍馬峰有座山石,酷似馱著經書的白馬。相傳被打入龍馬峰修身養性的龍王三太子,聞聽有位高僧要去西天取經,將要路過龍馬峰,突然想到往年觀世音菩薩救他時,曾向觀音菩薩打聽何時能修成正果。觀音回答曰:“馬馱經,馱高僧,取經歸,脫災星”。某日,有位取經的高僧牽著白馬在龍馬峰潭邊飲水,龍王三太子猛地從水中竄出,一口吞食白馬,鑽回潭底,高僧嚇暈倒地。高僧醒後跪地焚香大喊道:“阿彌陀佛,妖怪吃了我的白馬,沒有馬怎走得萬里迢迢,何時才能走到西天啊!上天有靈,還我馬來”。龍王三太子急忙從潭水中跳出來作揖道:“我不是妖孽,我乃西海龍王三太子,因觸犯天條,被貶此地,觀音菩薩讓我在此地等候取經人為他效力,這樣我才能將功抵罪,脫離災瘴,修成正果”。龍王三太子說完就地一滾,變作白龍馬,由高僧之前在流沙河所收深沙神指沙為姓的和尚即沙僧,牽著龍王三太子變成的白龍馬,載乘唐僧陳玄裝往西天取經。白龍馬馱唐僧陳玄裝西天取經歷時17年行程5萬里,回來後涅槃而去,死而不倒,化作石頭。人們為紀念馱經累死的白馬,稱這座山石為“白馬馱經石”。

蘄州荊府紀善吳承恩在前人歷史故事基礎上,在演化再創作的《西遊記》中,以攝摩騰、菩提達摩等高僧為原型融入沙僧牽著白龍馬隨唐僧三藏法師西天取經故事,借如來佛祖之口在封了沙僧為金羅漢菩薩之後,又封白龍馬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並融入到白龍馬形象之中。

九、豬八戒故事源於廣濟縣豬頭山的傳說

蘄州廣濟縣匡山中,有兩座相鄰不遠的山峰,一曰東衝明月峰,一曰豬頭山,均在海拔900米左右。

東衝明月峰山腰妙嚴庵側有座名勝古蹟鮑照讀書檯,是南朝劉宋文學家鮑照讀書處。鮑照(412一466年),字明遠,江蘇漣水縣人,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其所作“擬行路難”18首等七言樂府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世稱“元嘉體”,他還是中國五言律詩創始人。唐朝尉遲恭、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徐霞客等一大批文人均到廣濟縣匡山鮑照讀書檯憑弔瞻仰過。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鮑照初被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元嘉十二年(435年),又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劉義慶授江州刺史,鮑照隨其鎮守尋陽(時在今九江)。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再隨後依宋 武帝劉駿。孝建三年(456年)春,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大明五年(461年)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隨又遷前軍刑獄參軍,再遷前軍記室參軍。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宋孝武帝劉駿薨,太子劉子業即位。大明九年十一月,湘東王劉彧殺劉子業自立為帝。十二月,晉安王劉子勳起兵反劉子業篡位,荊州刺史臨川王劉子頊起兵響應劉子勳。

泰始二年(466年),劉子勳稱帝於尋陽(今九江市),進劉子頊為衛將軍,鮑照隨轉劉子頊衛軍參軍。八月,劉子勳、劉子頊反宋明帝劉彧兵敗被殺於尋陽,鮑照也在兵亂中於尋陽郡黃梅境被殺遇害,葬黃梅縣東禪寺村。

豬頭山座落在廣濟縣匡山主峰一尖東面,以山形酷似高昂的豬頭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天蓬元帥醉酒調戲常娥,被玉帝打下凡間,投胎時碰上母豬臨產變作豬頭人身的怪物一一豬八戒,其投胎的地方叫野豬欄。天蓬元帥投錯豬胎後,其打坐的山峰後來長成豬頭形,即是現在的豬頭山。豬八戒佔山為王后,此地野豬繁殖很快,至今仍是野豬出沒很多的地方,經常殘害村民莊稼,居住在豬頭山腳下向巖村當地村民,還不時申請用槍擊殺野豬,該地野豬實在太多了。在野豬欄附近,至今仍有一個姓高的高家壪,與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中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情景驚人相同。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吳承恩在蘄州荊王府任紀善期間,經常遊歷蘄州治下廣濟縣山水,他與鮑照祖籍地都是江蘇漣水縣,可算是同鄉(吳承恩家鄉山陽縣是從漣水縣析出的,現為淮安市楚州區下古鎮),且對鮑照十分敬仰,他到鮑照讀書檯領略匡山風光,憑弔家鄉古人,為他日後創作《西遊記》提供了大量素材,現存吳承恩的詩文與鮑照的詩文風格基本一致。

唐僧、孫悟空、沙僧、白龍馬形象,在吳承恩再創作《西遊記》之前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多少都有些影子,唯獨豬八戒是吳承恩在匡山憑弔老鄉鮑照讀書檯時,見到匡山明月峰相鄰很近的豬頭山,及信手拈來野豬欄、高老莊和天蓬元帥錯投豬胎的傳說故事,並將其寫入了《西遊記》,用其襯托孫悟空形象,以豬八戒缺乏去西天取經的信心和恆心,動輒散夥,臨陣脫逃,烘托孫悟空不怕困難,敢於鬥爭,堅持戰鬥,最終修成正果是“鬥戰勝佛。”

十、廣濟縣靈山是《西遊記》唐僧西天靈鷲山取經原型地

唐僧西天取經終點站,是在古北印度恆河平原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東北側靈鷲山,該山高度海拔只有數百米,山頂有巨石形似鷲首故名靈鷲山,山中建有雷音寺,在佛教史上是有名的佛教聖地,是如來佛祖(釋迦摩尼)講經說法修行之地,也是如來佛祖逝世後得承衣缽者禪宗初祖迦葉大士,集合如來所有弟子彙編如來佛祖語錄經、律、論即《三藏聖典》之地,故唐僧陳玄裝法號稱“三藏法師”,並前往西天靈鷲山瞻仰遺蹟,參拜如來佛祖遺像,取回佛經。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吳承恩所著《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地之靈山,即是指陳玄裝參拜取經之西天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側五里之靈鷲山。但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只當過長興縣丞,到過京城,在州城蘄州荊王國任過八品紀善之官,西域之路未旅行過,更談不上前往印度之行,無法感知其經歷,卻以如來佛祖衣缽傳至佛教禪宗三十一代祖師道信,將道信家鄉蘄州廣濟縣城東五里之靈山,作為《西遊記》小說中唐僧西天取經終點站原型地,取回的真經猶如本來就是如來佛祖衣缽傳人大迦葉主持彙編的如來語錄歷傳到道信手中的《楞伽經》四卷。道信就是如來佛祖釋迦摩尼正宗的第三十二代衣缽傳人,其家鄉永寧縣(即後改名廣濟縣今為武穴市)城東五里之靈山就成為了吳承恩筆下《西遊記》之中西天取經終點站靈鷲山原型地。

武穴之地,秦之九江,襟江帶湖,漢立尋陽,地處江淮間,背靠大別山,面臨長江,楚江鎖鑰,左控匡廬,右接洞庭,吳頭楚尾,荊揚交會,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就是江天佛國。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中國佛教淨土宗創始人慧遠(334一416年),俗姓賈,雁門樓煩人(今山西原平市寧武縣),卓錫於尋陽黃牙寺(今武穴市花橋鎮蘭傑村老虎壠),他精研佛學兼大小二乘,以佛為主,儒玄為輔,在此創立淨土宗,為武穴市及至鄂東地區佛教鼻祖,後去廬山東林寺,其所創淨土宗在南方廣為流傳。他常與名士江州祭酒柴桑人陶淵明等往來,在黃牙寺共同探討玄佛哲理。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廢尋陽縣,原尋陽縣境(今江北武穴市東南及黃梅縣)併入江南柴桑縣,尋陽之名自此南移,故江州尋陽郡不復列尋陽縣,是尋陽縣併入柴桑縣代之,長江在柴桑縣中透過,始將柴桑縣江北匡山和江南廬山稱南廬北匡。南梁蕭衍普通四年(523年),析江州於木蘭(今黃岡市紅安縣鹿城關)立北江州,柴桑縣江北境劃屬北江州齊昌郡齊昌縣(今武穴市境和蘄春縣境共為齊昌縣)和南新蔡郡新蔡縣(今黃梅縣)管轄。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武穴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禪宗文化的發祥地。北周大象元年(580年),中土漢傳禪宗四祖司馬道信出生於蘄州永寧縣城(今武穴市)梅川鎮,他是傳承發展禪宗文化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天竺禪宗三十代祖師之前包括中國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是過著流動的苦行僧生活,一衣一缽,隨緣而化。從天竺禪宗三十一代祖師、中國禪宗四祖道信(俗姓司馬)開始,他提倡定居傳法,開創農禪並重之禪風,主張戒修和禪修相結合,《楞伽經》和《般若經》相解,漸修和頓悟相連,坐禪與勞作相併的禪法,把佛教禪宗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使禪宗勢力逐漸興盛,開啟了初唐以後中國禪宗的新局面,僅武穴市境內先後建廟達千座。自東晉建有黃牙寺後,陸續建有林隱寺、幽居寺、濟北寺、大法正覺禪寺、十里四祖寺、馬祖寺、石佛寺、報恩寺、萬佛寺、迎龍寺、始建寺、頭陀寺、西來寺、古佛寺、成相寺、大藏寺、孝友寺、羅漢寺、面佛寺、永豐寺、南山寺、雙泉寺、鹽井寺、仙姑寺、馬口寺、象山寺、青著寺、永寧寺、龍隱寺、雲棲寺、石門寺、鎮流寺、復興寺、天台寺、北臺寺、仰山寺、寶聖寺、甘霖寺、圓通寺、禪居寺、烏林寺、金城寺、棲賢寺、龍池寺、水府寺、荊林寺、高峰寺、普濟寺、顯通寺、大官寺、妙音寺、武聖寺等寺,還有西來庵、白石庵、朝陽庵、妙嚴庵、公興庵、白髮庵、壽柏庵、長春庵等,還建有龍湫祠、水仙祠、呂祖祠等,還建有大王廟、天君廟、太子廟、新廟、吳王廟、東嶽廟、僅龍王廟則有十餘處之多,還有廣濟老縣城東五里稱靈山小西天即有三十六廟共靈山。等等,不勝列舉。

湖南道州人何紹基清時遊歷廣濟縣後,其在所著《長江圖說》中感嘆:“腳踩祥雲地,蓮花遍地開”。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學院院長傳印法師到武穴參訪梅川鎮老縣衙四祖道信誕生地親筆題詞“廣濟佛國”。

傳說中國禪宗四祖道信誕生地永寧縣城梅川,在其東五里處靈山,是唐僧釋玄裝陳禕大和尚,在天竺古印度參拜如來佛祖弘法之地靈鷲山取回梵文佛經後,來到釋迦摩尼佛祖衣缽嫡傳至三十二代祖師道信家鄉佛國祖庭永寧縣參訪道信禪師返回長安,奏請唐太宗李世民所御封。唐高宗李淵駙馬即唐太宗李世民妹夫後來從山東調派赴蘄州任蘄州刺史。因禪宗四祖道信是如來佛祖正統衣缽傳人,永寧縣又是佛國祖庭,其四祖信眾就按照如來佛祖講經弘法之地天竺靈鷲山模樣,在永寧縣靈山四周修建雷音寺、曇雲寺、白馬寺、靈隱寺、浮渡寺、靈霄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白雲庵、玉真觀、藏經閣等三十六座廟宇和道觀,氣勢宏偉。以致許多佛教名師都來永寧縣祖庭靈山卓錫,弘揚佛法,使佛經偈語不斷,晨鐘暮鼓長鳴,遍地瑞氣繞叢林,滿天祥光護靈山,有“三十六廟供靈山”之說,是為小西天。

傳說天竺靈鷲山是如來佛祖及三千諸佛、五百羅漢、八大金剛、八菩薩等眾神眾佛居住弘法之仙境。吳承恩筆下《西遊記》則以四祖道信家鄉永寧縣靈山作為如來佛祖傳法之靈鷲山原型地,與西天佛祖故事基本吻合,且四祖道信本就是如來佛祖衣缽在隋唐時期的三十二代傳人,唐朝中期由道信再傳五祖弘忍,弘忍又傳予六祖慧能,其如來佛祖衣缽授受之地都發生在蘄州廣濟縣和黃梅縣,六祖慧能之後,如來佛祖衣缽不再下傳,至此五葉花開,禪宗遍天下,幾成中國佛教代名詞,使廣濟和黃梅作為天下祖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禪宗精神寄託之地。《西遊記》是一部享譽中外全世界的中國古典名著,作者吳承恩以廣濟縣匡山為《西遊記》成書背景地,講述唐僧師徒四人斬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以廣濟縣靈山作為終點站原型靈鷲山取回真經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均被如來佛祖御封,《西遊記》98至100回中吳承恩所寫靈鷲山原型就是唐時廣濟縣靈山小西天盛景。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編輯:豔陽天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420349648350825&wfr=spider&for=pc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二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37285985648031756%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三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42825320862277264%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四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50766586857445367%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存疑問題考析五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21711158074503772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TAG: 禪宗達摩如來佛西遊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