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正如國民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在這個一年只有兩季/沒有春天的熱情國度,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而本地各族則用英語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Tahun Baharu Cina來稱呼。

新年前夕,走在馬來西亞的大街小巷,年味已經撲面而來——商場、店鋪和街道早已張燈結綵;賀歲歌曲和“恭喜發財”的祝福聲不絕於耳;剪紙、風車、捏麵人的攤位,則讓人回到了兒時記憶裡的新年。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柔佛古廟在眾神出遊前的亮燈儀式 Asia Travel Book 圖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農曆春節期間,吉隆坡的街道上掛著紅燈籠 丁正如意 圖

東禪寺、極樂寺、天后宮、柔佛古廟,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廟會、燈會、展覽和演出;而豐富的文化民俗表演也會在各地連線登場,如:馬來西亞國家遺產專案二十四節令鼓、馬來西亞原創的高樁舞獅,武術表演、京劇潮劇海南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感受濃郁的節日氣氛與傳統文化。

柑、肉乾與年餅,是當地人置辦年貨的必選。由於柑的廣東話與“金”同音,拜年時“送柑如送金”,因此流行至今。至於肉乾,正是國人熟悉的“豬肉脯”。從前每到過年,吉隆坡茨廠街(唐人街)的肉乾店前,就大排長龍,有人甚至不辭辛勞地從小城輾轉幾輛巴士到吉隆坡,為的只是一包肉乾。在經濟尚未騰飛的歲月,無論條件如何,家家戶戶都會想辦法買上幾盒肉乾在新年解饞。

與福建原鄉改良的肉乾一樣,粿加必(馬來語kuih kapit,意思為夾住的糕餅)也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年的必備小吃。馬來西亞年餅種類多樣,其中華馬合璧的粿加必最具代表性。它的口感類似雞蛋卷,酥脆中帶有蛋香和椰香。由於製作過程中需將麵糊薄片趁熱捲成管狀或雙摺成扇,彷彿摺信一樣,因此粿加必也有了“Love Letter”的暱稱。

到了除夕,全馬各地在外工作的人紛紛回鄉,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開車必經的國道會塞車,而中轉市鎮的餐館卻不休假,馬不停蹄地準備迎接各地的食客,好賺一筆新年財。

怒放的朵朵鮮花、飽滿的金桔盆栽、隨處可見的紅燈籠、包裝喜慶的伴手禮……可以說,在溫暖的南國,年味絲毫不輸中國。而馬來西亞華人的味蕾,更是不斷傳承創新著中華味。馬來西亞華人先輩南下,創造出了由記憶中家鄉味結合在地食材的馬來西亞美食。吃,細膩而溫情地傳遞著馬來西亞人的鄉愁。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檳城姓周橋拜天公慶典 Asia Travel Book 圖

說到馬來西亞的新年美食,就不得不提本地的撈生文化。據馬來西亞美食家林金城的說法,廣東人再熟悉不過的魚生,流傳到馬來西亞,被當地人與正月初七當天吃七菜羹和祈福的風俗結合在一起(潮州人吃七樣菜、七菜羹和七菜粥,客家人則持七菜擂茶),成了本地最初版本的七彩魚生。

當下,魚生早已不獨屬於正月初七的美食,而是成了新年期間最重要的賀年菜。

新年期間,走進任何一家馬來西亞中餐酒樓(粵式宴會餐廳),往往會目睹這番情景:魚生準備好,一桌人圍在飯桌前站著,由一人帶頭喊“撈起”(粵語)或“發”(閩南話),大家一邊不斷揮動筷子把食物高高“撈”起,一邊嘴裡還不停喊著吉祥話。

由於粵語裡,“生”與“升”諧音,越撈越“升”,撈得越高就越吉利。於是,大家不斷比拼著高度和分貝,有人甚至站到椅子上,以求“步步高昇”。在一片“四字詞”和“五字訣”中,好不熱鬧。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撈生

撈魚生不僅可以討到好彩頭,吃起來也是清脆爽口——以生魚片為主食材,點綴蔬菜絲、醃菜絲、水果絲等配菜,灑上白芝麻、酸甜醬、花生碎、五香粉、酸柑汁等調味料,色澤豐富誘人。如今,各種款式與口味層出不窮,將海蜇、鮑魚片、龍蝦取代生魚片有之,加入燕窩、黑松露、香檳凍、藤椒雞絲亦有之……各自打造不同的精彩版本。

在馬來西亞,“撈生”已經逐漸被華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總理到主要華人政黨或社團參加團拜,“撈生”必不可少,意在祝福國家發展風調雨順。

除了美味又生猛的撈魚生,無論自制還是外食,馬來西亞人的年夜飯都少不了討口彩的吉祥菜。

大魚大肉樣樣齊全,淋上蘸汁色澤更加誘人,就連甜品的選材也頗有講究,鳳梨寓意“旺來”,龍眼則象徵“龍馬精神”,每一道菜都飽含人們對於新年的美好祝願。

而各籍貫家庭的年夜飯也自有特色——廣東裔除了雞鴨魚肉,少不了臘味。福建裔則有元蹄、五香肉卷、炒大碌面。客家裔有盆菜、釀豆腐、算盤子。潮州裔有滷鴨、蒸魚。當然,多數華人家庭的籍貫早已融合,團圓飯也成了各菜系的群英薈萃。

吃完飯後,家人會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看電視。幾近凌晨,屋外就會放起煙花、燃起炮竹,把黑夜變成白晝。我從當地朋友口中瞭解到,雖然在當地燃放煙花鞭炮不合法,但執法單位在這段時間常會“通融”。

除了拜年、貼福字、發紅包、燒香祈福、書寫對聯等習俗,祖籍廣東的馬來西亞華人還非常重視正月初七,祖籍福建的則會在初九凌晨拜天公。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檳城極樂寺新年燈會 Asia Travel Book 圖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吉隆坡天后宮

在福建裔人口為主的檳城,每年拜天公的慶典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齊聚姓周橋,大家一起擺長桌“團拜”迎接天公誕,場面蔚然壯觀。如今的天公誕不僅由福建裔慶祝,其他方言群體也漸漸接受了這個傳統。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猜燈謎之外,馬來西亞還有“拋柑接蕉”的習俗。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向我介紹:屆時單身男女匯聚一堂,女生將聯絡方式寫在柑上邊,然後拋入河中或湖中,男生則撈取,趁機結識有緣人。雖然聽起來就是個大型相親現場,但想著元宵節的本意,竟也感受到了幾絲古典氣質的浪漫。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民俗學家李永球還熱情地傳授了一個頗為小眾的知識點——元宵節。北馬的福建裔峇峇孃惹會吃“噴嶽”,而不是湯圓。噴嶽,本為馬來同胞的一種食品,福建娘惹將它吸收接納,成為華人節日的應景食品。雖然與摩摩查查(Bubur Ca-ca)看似大同小異,卻不可混為一談。兩者的分別是,噴嶽一定要有拉惹蕉,不可下白豆,摩摩查查則用白豆,不可放拉惹蕉。至於大薯粉粿,則為可有可無,視個人口味而定。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北馬的福建裔峇峇孃惹正月十五會吃“噴嶽” 李永球 圖

遵循傳統習俗之餘,城市家庭也會選擇全家去電影院看賀歲片。近年來,馬來西亞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賀歲片時代。周青元導演所拍攝的《大日子》《天天好天》《一路有你》都是叫好又賣座的賀歲電影。對此,周青元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曾這麼說道:“馬來西亞自己的賀歲片是近些年才有的。我們受香港賀歲片的影響很大,許冠文、許冠傑、成龍、周星馳……都是從小看到大。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的賀歲片及各型別電影對我們也開始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

而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將會舉辦怎樣的新年活動,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對此,林家豪表示:“在春節前半個月,我們就開始在館內播放新年歌,做關於傳統文化的宣揚。由於這是博物館的首個春節,預約旅行團眾多,所以大年初三就提前開館了。博物館在新年期間,會與電臺、電視臺,合作推廣一些傳統華人新年民俗。”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巴生肉骨茶也是新春美食之一 丁正如意 圖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最初由姚莉主唱的《春風吻上我的臉》本是1956 年電影《哪個不多情》的插曲,是流行一時的時代曲,多年來在馬來西亞華人圈也被用作賀年歌曲。影片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的新年歌分為兩種。老歌可以追溯至老上海懷舊金曲,如《春風吻上我的臉》、《迎春花》、《賀新年》、《恭喜恭喜》……這些舊時光的旋律,經由香港,影響了整個東南亞。而新歌則是十多年來馬來西亞流行的本土化作品,如與賀歲電影同名的《大日子》和《天天好天》。這些新年歌幾乎都與當年的生肖有關,也往往更貼近在地環境與文化。

雖然距離原鄉數千裡,馬來西亞華人卻仍保持著傳統的過年習俗,並且適應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環境。華人對於春節最美好的記憶,也在海外代代相傳。

春節來馬來西亞,除了享受陽光與沙灘,不妨走進街市,和當地人一樣“撈生”“飲勝”,感受一種純粹又久違的年味。

作者:丁正如意 編輯:徐穎

TAG: 馬來西亞新年華人肉乾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