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觀點|“黑白灰”:江南古鎮建築的人居智慧

江南·觀點|“黑白灰”:江南古鎮建築的人居智慧

▲吳冠中 江南水鄉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建築往往受到本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走在江南的水鄉古鎮,有些人就會疑惑,這些建築看起來很舊,顏色也很單調,幾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為什麼古代江南民眾喜歡建造這樣的建築呢?它又究竟美在什麼地方呢?

白牆、黑瓦、青磚不僅是用來看的,還有很強的實用功能

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築儘管內部裝修不同,不過外牆大多呈現出黑白灰的顏色,這種顏色可不僅僅是用來看的,它是有很強的實用功能。江南民居的外牆用青磚砌成之後,還要白灰粉刷牆面,主要起到防潮的目的。白灰在牆面形成緻密的保護層,防止雨水滲透,延長了外牆的壽命,增加了牆體的強度,保障建築內生活的安全舒適。同時江南處於低緯度地區,光照資源豐富,白色的牆面還能反射、散射太陽光,在夏季起到降溫的作用,還能彌補狹窄幽暗的巷子中光線的不足,一舉多得。

建造完房子的基本框架之後,就要在屋頂鋪上瓦片了。家是遮風擋雨的地方,斜頂的瓦片很好起到防雨、通風的效果,同時,瓦在防火性上也遠遠強於草木屋頂。製作瓦的原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用江南常見的青色黏土燒製而成,剛燒成的瓦還不一定的是黑色,基本和磚一樣,是青色的,經過歲月的風吹雨淋後,顏色會逐漸越來越黑,就成了黑瓦了。這種瓦因為是就地取材,所以價格便宜,在江南水鄉運用十分廣泛。

這些白牆、黑瓦隨著歲月的流逝,經過雨水的侵蝕,白色的牆皮逐漸溶解剝落,牆內的青磚色彩滲透出來,呈現出斑駁不一、相互交融的灰色調肌理效果,出現了黑白灰交相映襯的效果,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江南建築色彩。

江南水鄉建築起初看起來甚至會不覺得它美,有些人還會說很舊,它究竟美在哪裡?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感覺到不同的顏色給人不同的感覺,傳達不同的情緒。比如綠色給人生活勃勃的感覺,紅色給人熱情似火的感覺,那麼和紅色、綠色等顏色比較起來,黑色、白色、灰色就相對偏冷,本來江南夏季就悶熱潮溼,大面積白牆給人清爽、寧靜的感覺,也符合江南民眾含蓄內斂的文化心理。

內斂的江南水鄉建築講究與自然融為一體,江南水鄉氣候溼潤、草木蔥鬱,自然本來色彩就十分豐富,白居易就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可見自然環境色彩之豐富。而粉牆黛瓦的建築正好映襯著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古樸的小橋、翠綠的樹木、火紅的燈籠等成為了水鄉畫面鮮活的點綴,生動而協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歷經歲月洗禮出水鄉民居黑白色的魅力,展現了水鄉民眾和自然環境共存,恰恰體現了人居智慧。

江南·觀點|“黑白灰”:江南古鎮建築的人居智慧

居住設計時講究天人合一,正是傳統江南水鄉的人居智慧

江南古鎮民眾在數千年中,與自然的接觸中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智慧。現代建築在設計時首要考慮的是人的需求,日照、採光、噪音、交通、消防等,換句話來說,人的需求在前,環境就變得次要了,山擋住了,就炸掉山,河流擋住了就把河流填埋掉。但江南水鄉古鎮的居住設計時把環境放在重要位置。比如江南水道縱橫,建築要隨河道而自然蜿蜒,一般不對河道形態作很大改變。這和當前城市設計中普遍就地填埋河道的做法不同。河道在水鄉古鎮不僅起著運輸商貿的作用,而且建築沿河佈局,人們可以透過踏步方便取水、日常洗滌衣物。河道寬闊的地方可以作為船隻停靠、卸貨的地方,河邊還是公共社交的場所,人們在此互相交流,溝通情感。

為保障人們可以親近自然環境,在民居與河道之間一般都有半開放的公共空間。比如水鄉的廊棚,因為有遮陽擋雨的作用,使得日常步行、市場交易不會受到天氣的影響。江南夏季炎熱,雨水豐沛,有了廊棚,一般天氣不好的時候也可以進行戶外活動。同時也可以是鄰里之間互相交談聊天,增進情感的地方,由於這些空間具有明確的歸屬,日常清潔維護也有保障。我們看到一些城鎮追求大草坪、大廣場,沒有任何遮擋設施,這都不科學,降點小雨、刮點小風就不能使用了,大大降低了效率。

現代城市的交通嚴重依賴汽車,帶來街道擁擠、霧霾汙染、噪音干擾等問題, 水鄉古鎮的交通設計較為低碳環保,我們今天步行在水鄉古鎮,一般不會覺得特別累。我們知道步行總是累人的事情,古鎮內相隔一段距離總是有可以休息的石橋、欄杆靠、廊橋等,既可以遮風避雨,又可欣賞水鄉景色。路面鋪設一般是小青磚、青石板,有的板上有粗糙的鑿痕,青磚和青石的滲水性很好,下雨水後路面很快就幹了,不用擔心雨天路滑。

隨著現代人居環境科學的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這一點和傳統江南水鄉的人居智慧是不謀而合的,可以說,這種水鄉生活智慧是具有啟迪我們未來生活的作用。

作者:陳彩雲(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邵大衛

TAG: 水鄉江南水鄉古鎮江南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