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江南 黃勇:守正創新無需焦慮!儲存與接受本身就是一種發展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楊藝 攝影/權廉程

既是一次跨學科的交流,又是一次江南人的盛會——此次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邀請到各界大咖回江南一聚,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黃勇就是受邀的嘉賓之一。

大話江南 黃勇:守正創新無需焦慮!儲存與接受本身就是一種發展

黃勇笑談,自己是“江中人”,因為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崇明島人,在美國呆了25年後,近幾年回到國內工作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樣震驚於國內的巨大發展變化,反倒是對江南的種種感到親切、自然。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心目中的江南是什麼樣子?黃勇直言,“大江南”的樣子。“‘文脈’這個詞做了很好的詮釋。文脈就像是血脈,它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文脈江南不是孤零零的江南,是與江北、中國的其他區域相連,無法割捨的,所以當說到江南時,我心目中會想到整個江南的大概念,會想到上海,會想到江蘇、安徽等,它們是血脈相連的一體。”

黃勇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從古代一千多年前開始,江南與外在的聯絡就是最多的,開放、包容造就了現今的江南。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就是江南本身的一個屬性、特色,它本身就是與外界相連,是開放和向外拓展的江南。”

黃勇認為江南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開放性,“海納百川”最能形容如今的江南。怎麼說?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一是歷史上,中國現代化的初始階段從上海開始,從江南開始。另一方面,從語言角度就可以看出,如今,在上海、蘇州、無錫等江南城市生活,完全不會受到語言的限制。“在香港要說粵語,但是在上海,不會說上海話,在無錫,不會說無錫話,完全不是問題。”

開放性帶來的是巨大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是,全球化後,如何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對此,黃勇認為,全球化與保持江南特色並不相沖突。“有時候,越是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越具有全球化的潛質。”特色,更有助於“走出去”。

面對五千年曆史的江南文脈,如何守正創新?黃勇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說,“開放意味著不斷吸納外在的東西,當外來的東西與自身的特色相融合時,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黃勇強調,不要為了開放而開放,也不應為了儲存文化而儲存文化,應該是與外在自然交流、融合的結果,“不用擔心融合的過程中,吸取了壞的東西,因為帶來的結果本身就是一種發展、留存。”

今年首次參與江南文脈論壇這種跨學界論壇,黃勇直言驚喜,“這次機會難得,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見,讓我能夠多聽取他人之言,不僅收穫理智上的認識,更是一次感官上的體驗升級,能夠全身心地感受江南的文化氣質,重新做回‘江南人’。”

TAG: 江南黃勇文脈特色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