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名橋 義成碶橋:見證甬東沿海千百年來地貌變遷

寧波名橋 義成碶橋:見證甬東沿海千百年來地貌變遷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誌》欄目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說道說道義成碶橋的前世今生。義成碶橋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黃瓦屋村北龍頭山東麓(舊屬鎮海縣轄)。東南西北向跨小浹江,早前亦為原小浹江口阻鹹、蓄淡、排澇兼交通設施,為碶橋合一建築。位置在燕山碶下游,建造更晚於燕山碶。西距小港公園路約50米,南距東海路(小港至新碶公路)約500米。碶址附近原有蚶隩渡。

義成碶建於清中後期。清光緒《鎮海縣誌》載:“義成碶,三都小浹江之右。道光九年,里人胡鈞、樂涵建。長十餘丈,為洞十五,規模宏敞。碶上兩石柱刻:‘傍蚶岙以奠基風波永息;定蛟關而劃界涇渭攸分’二十字[附縣令郭淳章石刻示、樂涵《記略》]。”

寧波名橋 義成碶橋:見證甬東沿海千百年來地貌變遷

義成碶老照片

1935年和1962年前後,義成碶重修加寬,碶橋面改為水泥。後又多次整修。該碶為14墩15孔石砌梁式碶橋,全長32米,寬5。30米,孔距1。40—1。90米,以石柱並列為墩,墩上下游迎水面均製成分水尖形。其中西北側13孔墩底以巖為基,東南側2孔墩底為木樁架石。上游兩岸為石砌引堤。碶身加寬後從外看為7孔,細看其內原設定的15孔石閘隱約可見。碶橋橋面兩側設水泥橋欄,中孔上方橋欄外側設有橋匾,從右至左鐫陰文雙勾楷書“義成碶”三字,西南側橋匾內款識為:“民國廿四年(1935年)冬月(農曆十一月)重修”“里人張彬謨書”。

橋匾兩端立有石聯柱,聯柱內側(朝向東北)刻陰文行書二十字聯句,字型飄逸大氣,筆法靈動舒展:傍蚶隩以奠基風波永息;並蛟門而劃界涇渭攸分。“蚶岙”,為碶東之地域名,古有渡口,元《延祐志》有載。上聯標明義成碶的地理位置和建碶之意義。“蛟門”,指大、小浹江出海口外之航門,位於義成碶東北方,具體位置在黃蟒山島與大陸之間。此門為海路從北侖港方向進鎮海口之門戶,航門中有一赤黃色小島,名“中門柱”(又名中柱山,古稱蛟門山),高37米,四面絕壁,如釘如柱,矗立於門中。雖兩側皆能航行,但波濤翻騰,水流湍急,似有蛟龍潛藏於其中,故名“蛟門”。每逢夏秋,此處海水青黃相接,界線分明。而義成碶建成後,內河外江,內清外濁。兩地景象異曲同工,這就有了“涇渭攸分”之寓意。

寧波名橋 義成碶橋:見證甬東沿海千百年來地貌變遷

義成碶聯刻石

聯柱外側鐫陰文行楷長聯:三邑通其水五鄉碶東岡碶蝘山碶至此獨障狂瀾 ,萬灶樂為農靈巖鄉泰邱鄉海晏鄉惜不共沾美利。“三邑”,指鎮海、鄞縣、奉化三縣。小浹江從鎮海境上溯至鄞縣,過五鄉碶入東塘大河,經河渠水網聯通奉化縣白杜一帶河道。“自此獨障狂瀾”,指義成碶竣工,一併承擔五鄉、東崗、燕山諸碶功能。“萬灶”,泛指鹽戶。義成碶建成前,燕山碶以下兩岸鹹鹵充斥,鹽民曬鹽熬滷,貧困艱辛,碶成後阻鹹蓄淡,兩岸遂成良田,鹽民轉而務農漸富。“惜不共沾美利”,指往昔鎮海縣江南設有崇邱、靈巖、泰邱、海晏四鄉,義成碶建在崇邱鄉,與其他三鄉有山脈相隔不同水系,故不能同利。

碶橋東堍北側堤岸石欄有原碶名石匾,內刻雙勾楷書“義成碶”三個大字,字型端莊勁健,典雅清遒。

義成碶碶名來源,在樂涵所撰《鎮海義成碶碑》中記述為“此因時起事之義也”“相度地利之義也”“以義創之,以利成之,而義成之利,可收之千百世而無窮”,因自發起至工成,皆出於“義”,故名“義成碶”。

1968年,在小浹江入海口笠山旁建成浹水閘,義成碶主要水利功能遂廢。1979年,拆除義成閘碶門,並拆除碶東南過船堰壩,再建一座連線拱橋貫通小浹江,義成碶成為一座單一交通橋。

義成碶北蛟山腳下建有橋亭一座。沿小浹江岸砌石為基,石柱木樑架,覆小青瓦,形制古樸美觀,極具觀賞價值。逢風和日麗,登山過橋,但見碶亭相襯,山水相映,賞心悅目。現亭已納為蛟山公園一部分。

觀小浹江諸碶閘,先有五鄉東、西碶,次由五鄉而東崗,再由東崗而燕山,後由燕山而義成,再後由義成而浹水,至浹水閘則江流入海,由此而知海退陸進,滄桑變化。座座碶橋,既見證了甬東沿海千百年來地理地貌的變遷,也見證了先民生生不息、開拓不止的創業史。

1993年8月,義成碶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點。

寧波名橋 義成碶橋:見證甬東沿海千百年來地貌變遷

TAG: 義成小浹江五鄉燕山鎮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