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大寒,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這意味著2021年已經走到尾聲。換句話說,馬上就要過年了!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清 郎世寧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過年講究團圓,但依照目前的防疫形勢,很多人今年註定團圓不了。

這種有家不能回的無奈,古人向來比我們理解的更深刻——古代沒有奧秘克戎,但回家的路上卻困難重重。

假期不允許

雖然沒有“要致富、先修路”的覺悟,可歷朝歷代也都非常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修橋鋪路的事沒少幹。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以咸陽為中心,修建了“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全程約九千公里的“馳道”,中國陸路交通水平突飛猛進。

漢代進一步修褒斜道連通長安與巴蜀,夜郎道連線雲貴高原,絲綢之路直通西域。

唐代建石門道,將川滇和中原連線起來……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褒斜古棧道

這樣一路修下來,到清代時,中國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相當完善的驛路交通網。

驛路由三級組成:最高一級為官馬大道,由北京通往各省城;二級為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級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路是越修越多,可路上跑的交通工具卻上千年沒變,全憑人力或畜力。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清明上河圖》 明 仇英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不管哪一種,速度都非常~非常~非常有限,根據《宋刑統· 名例》記載,“馬日行七十里,驢及步人日行五十里,車三十里”(1裡=0。5公里)。

這麼說大家可能沒什麼概念,讓我們看個具體的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57歲的紀曉嵐從北京回河北老家過年。

從北京到河北滄州獻縣,基本上是一條直線,距離220公里左右,自駕大約需要3個小時。而紀曉嵐全程乘坐馬車,走了整整6天!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秋山行旅圖》 清 蕭雲從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陸路不給力,那水路怎麼樣呢?

南宋詩人陸游寫過一本長篇遊記《入蜀記》,當時他從紹興出發到重慶奉節(夔州)當官,乘船由大運河轉入長江,全程走水路,最終歷時160天才到任。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秋山行旅圖》 清 蕭雲從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就這個交通水平,不管走陸路還是水路,回家過年都是個相當耗時的大工程,路程稍微遠一點就必須提前一兩個月啟程。

萬一遇到天氣不好、身體不適等突發情況耽誤幾天,大年三十還到不了家,就得像高適《除夜作》一詩裡寫的那樣,“旅館寒燈獨不眠”了。

高投入、高風險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假期的人只能含淚選擇就地過年。

錢包不允許

回家之路不僅耗時,還非常費錢!

遠途路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各種畜力車,馬車、驢車、騾車、牛車等。

其中花費最高的自然是“寶馬系”:按照唐代的標準,負重100斤的情況下,每走100裡報價100文。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入蹕圖》 明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我們前面提到過,“馬日行七十里”,假設寶哥哥要從上海回北京過年,全程1200公里,一切順利的話要走34天,總價2400文。

再加上這一個多月和車伕兩個人的住宿費、餐飲費,怎麼也得四五千文,按照購買力來換算,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多塊錢了。

往返兩萬多,沒有點經濟實力,這個家還真回不起!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貨郎圖》 北宋 蘇漢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驢車、牛車稍微便宜一點但也有限,據《唐六典》記載,驢車裝滿行李的情況下,每100裡收費900文。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歸去來兮圖》 南宋 李唐(傳)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還有一種輜車,體型較大,既能運貨也能拉人,宋代稱為太平車。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太平車往往幾輛車連成一排,需要用二十多頭驢或騾子來拉,即使載重更強的牛也需要六七頭。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清明上河圖》 明 仇英 遼寧省博物館藏

太平車的頂級配置是雙層車廂的上下鋪,上層臥鋪低而寬,下層車廂高而窄,整個車子呈拱形。

元代繪畫《雪溪行旅圖》中就出現了這種雙層車,中間一輛車門大開,上鋪似乎有人正在睡覺,而最前邊的那輛,有人正從下層向上鋪爬去。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雪溪行旅圖》 元 朱遷 上海博物館藏

不過這種太平車也有缺點,就是“日不能三十里”,比步行還慢。速度慢了旅程自然要被拉長,不算車費,光餐飲住宿就得花不少錢。

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謂之太平車。——《宋史·沈括傳》

那有人可能要問了,坐車那麼貴還那麼慢,為啥不乾脆走路回家呢?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陪月閒行圖》 明 杜瑾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因為體力不允許。

由於在路上的時間太長,為了儘量節省費用以及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古人要帶的行李相當繁瑣。包括但不限於乾糧、雨傘、常用藥物、換洗衣物、鋪蓋被褥……甚至連夜壺都得帶著,以防有些客棧不提供馬桶。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秋山行旅圖》 元 王淵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揹著這些東西長途跋涉個十幾二十天,誰能受得了?!

所以回家這事,要麼破財要麼傷身,想要兩全其美,那就只有“就地過年”一個選項。

職業不允許

當然,也有些人的就地過年跟落後的交通無關,完全是工作性質不允許。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戍邊兵士,稍微人性化一點的朝代若干年換防一次,更多時候,戰士們“或從十五北防河,歸來頭白還戍邊”,在邊防線一待就是幾十年。

別說過年了,連活著回家都是一種奢侈。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徵西圖》 清 郭朝祚 旅順博物館藏

官員也是就地過年的主要人群。

從隋唐時期確立科舉制度開始,地方官多是異地任職,每三年放一次探親假,為期一個月左右。

而三年期間,每一個春節都得在任職地度過。

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幹活的京官就更慘了,大年初一的元旦大朝會關乎著朝廷顏面,沒有特殊情況不能缺席。因此明憲宗時期規定,京官離開老家六年者,經申請,方能回鄉探親。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描繪元旦朝會的《萬國來朝圖》 清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官員的預備役——準備考進士的舉人們,很多時候也不能在家過年。

古代科舉的最後兩場考試——會試和殿試,每三年一次,二月初在京城舉行。

漫長的旅程再加上要預留出熟悉環境、安頓衣食住行的時間,偏遠省份的舉人們過年前就得出發前往京城,年當然也只能在路上過。

回家太難了,我選擇就地過年!

《江蔭讀書圖》 南宋 馬遠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自己就地過年也沒那麼不可接受了呢

TAG: 過年100故宮博物院秋山行旅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