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在我的記憶裡,北京有句俗語叫“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這說的就是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的正陽門。被人們稱為中軸線上的青龍。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為什麼今天要介紹下正陽門呢?因為他是北京城內唯一一座儲存完整的城門,經歷了600多年的歷史變遷,依然被完整的儲存下來。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氣息,一座很富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當然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嘍。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地方誌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儲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還建有北京民俗展覽館。

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那這“四門三橋五牌樓”是什麼意思呢?

四門

: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即城樓門洞和甕城單側閘門的門洞,箭樓皆無門洞,只具備防禦堡壘的功能。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3D模擬:古正陽門盛景

三橋

: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五牌樓

: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如今只有正陽門牌樓得到復建。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正陽門的主要建築有:城樓、箭樓、甕城、雉堞和女兒牆、馬道、鋪舍

正陽門城樓

正陽門城樓坐落在磚砌城臺上,城臺上窄下寬,有明顯的收分,寬95米,厚31。45米,高14。7米,城臺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佔地3047平方米,城臺上以城磚海墁。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樓脊飾龍頭獸吻,每面有簷柱、老簷柱和金柱三層柱子,硃紅樑柱,金花彩繪,樓上樓下四面均設門,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上下設迴廊,上層前後裝菱花格隔扇門窗,下層為硃紅磚牆,明間及兩側正面各有實榻大門一座。

城樓兩端沿城牆內側設斜坡馬道以通上下。通面寬41米,通進深21米,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個城樓通高43。65米,為老北京所有城門樓中最高者。城樓外側重簷以上懸掛木質大門匾。城門洞為拱券式,開在城臺正中,五伏五券,內券高9。49米,寬7。08米,外券高6。29米,寬6米。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箭樓

正陽門的箭樓是最能體現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和技術水平的建築,為一磚砌堡壘式建築,雄踞於磚砌城臺之上。城臺高約12米,上窄下寬,亦有明顯收分。城臺正中闢券門,與城門相對,五伏五券,門洞內設“千斤閘”,南側寬10米,北側寬12。4米,佔地面積2147平方米。

箭樓上下四層,樓頂為灰筒綠琉璃剪邊重簷歇山式,飾綠琉璃脊獸。南、東、西三面闢箭窗,以作對外防禦(射擊)之用,南面四層,每層13孔,東、西各四層,每層4孔,連抱廈2孔,共闢86孔。箭樓的結構為前樓後廈,面闊七間,寬62米,進深20米;北出抱廈廡座,面闊五間,寬42米,進深12米,整座樓通高35。37米。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樓中,唯正陽門箭樓闢門,亦最為高大雄偉。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徵。

正陽門箭樓下的券門只為皇帝通行,因避諱刮掉龍鱗,故“門”字無鉤。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甕城

箭樓與城門樓之間為甕城,甕城為長方形,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5米,東北、西北兩內角為直角,東南、西南兩外角為抹角,甕城將城垣、城門樓、箭樓和兩座閘樓連線起來。甕城城垣與城牆高度相同(高約11。36米),略窄些,內為土牆心外甃大城磚。上頂甬道海墁城磚,外側築雉堞,內側築女兒牆,內有空場。甕城四面各開闢拱券式門洞一座,東、西、南為吊落式閘門。北門在宏偉的城樓之下,南門在高大的箭樓之下,東西門則在甕城東西正中的閘樓之下。

甕城內,城樓南側靠北門兩側,建有關帝廟、觀音廟各一座,關帝廟居西,觀音廟居東,均為南向,一層殿宇、兩側廡廊,規模較小。但兩廟的香火很旺。明清時,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甕城內,全部依例建有廟宇,除德勝門和安定門供奉真武大帝外,餘均供奉關帝,以祈護國佑民。然而九門之中,以正陽門關帝廟規模最大,傳說其中關羽的塑像原系明朝內廷所供奉,因此香火一直興盛。明清時期正陽門關帝、觀音兩廟,曾留下了許多奉祀、紀事的碑刻、詩文,是研究北京城垣建設史和社會文化史珍貴的石刻文獻。

甕城東西兩側建有閘樓,閘樓面闊三間,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歇山小式屋頂,外側闢箭窗兩排共12孔,下設閘門以通行人。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雉堞和女兒牆

雉堞和女兒牆是沿城垣上頂內外修築的矮垣牆。雉堞位於城垣頂外側,築為齒狀,起盾牌作用,以保護守城者免遭敵人攻擊。女兒牆亦稱女牆,為城垣頂內側修築的矮垣牆,作用是攔擋守城者,免於摔下。老北京內城雉堞高為1。9米,寬為1。5米,厚為0。75米,其間距在0。5~0。8米之間。外牆雉堞高1。3米,寬約1。2米,厚為0。5米左右,其間距在0。5米左右,內外城共有雉堞20772個。雉堞都是用白灰漿、大城磚砌成。平頂,四側四稜見角,非常牢固。女兒牆高約1。2米,厚約0。75米,以白灰漿、大城磚沿城垣形制砌成,上頂一般砌成饅頭頂或是泥鰍背頂。正陽門與內城其它八門一樣,城臺外側建雉堞,內側建女牆,規制亦與城垣相同。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馬道

馬道是供守城部隊上下城用的專用斜道,它附貼在城牆內側牆體上,坡度約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間,馬道寬約四、五米,斜道外側砌築一道矮牆。

內城共有二十七對馬道,每對馬道呈內八字形或外八字形,從左右兩條馬道都可以到達城頂。正陽門設有馬道兩條,均在月城內緊貼城垣內壁而築,分別通向城樓與箭樓(今已廢)。建築方法是將馬道土心與城垣土心夯為一整體,另一側以白灰漿、大城磚砌成一米厚的磚層,成為馬道的外包皮磚層。在這層外包皮磚上,與馬道斜面平行砌起一道矮牆,其長與馬道斜面同,寬約0。75米、高約1。2米,稱為馬道扶手牆。馬道土心部分是以黃土夯成,其上再夯築一層約50釐米的三合土,再上以大城磚立砌一層,成“礓碴”式馬道路面。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取自陳麗華紫檀及陰沉木製正陽門馬道大門及上城坡道

鋪舍

鋪舍是城垣頂上駐軍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明代稱為鋪舍房,清代稱堆撥房。基本上是每座“馬面”之後的城垣頂上即築有一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為硬山式。陳宗藩《燕都叢考》中記述:內城垣上有“旗炮房九所”,分佈在九座城門樓旁,“堆撥房一百三十五所,儲火藥房九十六所”;外城垣上有“堆撥房四十三所”。

很多關於北京的電視劇都有過正陽門出現在電視劇場景中作為背景,把正陽門作為一個地標性建築來展示。甚至有的電視劇的名稱都有正陽門,例如《正陽門下》、《正陽門下的小女人》,都是反映了北京某個年代的歷史記憶。透過正陽門來放映了時代的變遷,突出了新舊時代的強烈對比。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北京城內唯一儲存完整的城門,成為北京地標式建築及電視劇採景地

在北京城諸門中,正陽門規制最為隆崇,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城市佈局、軍事防禦、禮儀制度和建築藝術的形象體現,也是老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正陽門作為北京僅有的一座城樓、箭樓儲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門,既是歷史文化遺存,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絕佳載體,人文蘊涵深厚。

正陽門作為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以其無聲的建築語言,不僅向世人展示出封建社會都邑城垣中的一個區域性,而且,在古代建築、文化藝術、民俗禮儀、王朝歷史等方面,都有其獨立的存在意義與研究價值,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北京城的標誌性建築。

TAG: 正陽門箭樓馬道城垣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