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油溪鄉下水田穿巖山的傳說

新化縣,湖南省婁底市屬縣。地處北緯27°31′~28°14′,東經110°45′~111°41′,位於湖南中部,資江中游,雪峰山北段的東南麓(古稱梅山)。新化在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梅山蠻”歸化後置縣。取“新近歸化”之意。新化縣在周時為荊州之域,春秋時屬戰國楚地,秦時屬長沙郡,漢時屬長沙王國益陽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梅山蠻”歸化後置縣。取“王化之新地”之意,隸屬邵州。南宋寶慶元年改邵州為寶慶府,新化屬寶慶府。元時屬寶慶路,行政長官稱縣尹。明清時屬寶慶府,行政長官稱知縣。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至十年(1914-1921)屬湘江道,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38-1949)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行政長官稱縣知事或縣長。1949年10月21日成立新化縣人民政府,屬邵陽專區,行政長官稱縣長。1977年10月屬漣源地區。1982年6月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屬婁底地區。從1999年7月後,婁底地區改為婁底市,新化屬婁底市。新化旅遊資源豐富度、品位及開發條件居於全省前列,主要特徵表現為數量多、種類齊、品位高、結合優。新化縣境內溪河密佈,縱貫東西,橫亙南北。流程1公里以上的溪流有26條,其中通航干支流航道有6條,計377。3公里。新化作為大梅山地區的中心地帶,早在5000多年前,蚩尤及其部族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宋熙寧五年置縣之前,這裡長久地處於“化外”的歷史,是“不與中國通”的神秘之地。險峻閉塞的人文地理環境,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梅山文化——蚩尤文化。

新化縣油溪鄉距縣城30公里,資水緩緩地從這裡流過。油溪鄉有奇山異水,其中號稱“溶洞極品,世界奇觀”的梅山龍宮,就聲名遠播。而有許多美妙的自然景觀,仍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譬如下水田村的穿巖山那鬼斧神工的“天門”及其系列風景,就值得我們去看一看,並聽一聽當地百姓講的美麗傳說。

‘天門’裡可以放得下10層樓高的7扇屋”

朝著距油溪鄉政府6公里外的穿巖山駛去。馬路依傍小溪而行,放眼望去,民居零星地散落在山谷盆地裡,縷縷炊煙,雞鳴犬吠,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不多久,進入峽谷,且越來越狹窄,僅僅能容納一條馬路和小溪了。張人球剎了車,指著溪岸上的那座山說,穿巖山到了。我睜大眼睛,定了定神,真不敢相信,這就是神奇的穿巖山喲!

新化油溪鄉下水田穿巖山的傳說

新化油溪鄉下水田穿巖山的傳說

新化穿巖山

在離小溪100餘米的緩坡上,驚心動魄地兀自隆起一座巨大的巖山,巖山奇峰突兀,連綿而去,上面長滿荊條雜樹荒草。這座被當地人稱為“穿巖山”的山,在我眼裡,像一個“變形金剛”,可以多種形態出現在我眼前。而天然形成的“天門”洞,如明月,如石拱橋。遠望“天門”,真如天上的一輪明月,近看如半月;如果正面看,則變幻成一輪滿月,再走則如鉤月,如一彎小船;如果再走,漸漸就見不到月光了,如天文現象“月蝕”,被“天狗”吃了。

更奇異的是:穿巖山似一隻巨大的老鷹,蟄伏在梅山大地,而“天門”洞,就像是鷹眼,目光炯炯有神。倘若透過“鷹眼”看過去,山後緩坡上長滿的蒼翠柏樹,就奇妙地成為“鷹眼”的長長睫毛了,這堪稱天下奇觀。如果再換一個角度看:穿巖山又酷似廣西桂林灕江中的象鼻山,而其規模要比桂林的象鼻山大三、四倍,連同一側懸崖,則可看成一群小象,它們正相依相偎而行。

新化油溪鄉下水田穿巖山的傳說

桂林象鼻山

在穿巖山後面,有一座大小同等的山,俗稱“轎頂巖”,其形狀如轎頂,頂篷稜角分明,而山頂和四面巖山因風雨浸蝕,宛如珍珠飾物;巖山下有兩孔,上圓下方,左邊小而右邊大,大孔如轎門,小孔如篷窗,彷彿美人正窺首探視轎外風光。

據有關資料記載:穿巖山“天門”洞高30米,寬20米,“象鼻”厚10餘米。站在一邊的司機張人球自豪地說:“‘天門’洞裡,可以輕輕鬆鬆地放得下一座10層樓高的7扇屋”。

“洞內這條仙凳,人坐上就可得到榮華富貴”

美麗的風景自然會滋生美麗的故事,穿巖山這地方也一樣。據說在古代,下水田村這個地方,有一條一年四季嘩嘩流淌的小溪,溪上沒有橋,阻礙著兩岸人們的出入和耕種。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神仙將一座早已預製好的石橋,用兩根閃著七彩光色的繩索從天庭吊下來,在半空中旋轉下降,準備將它安放在小溪上,以方便過往百姓。

誰知就在這時全村犬吠,村民聚眾驚喧,天機洩露了。慌忙中神仙將橋丟在山坡上,於是成了與小溪水流方向一致的一座幹橋,日久天長,幹橋演變成一座穿巖山了。

回味著美麗的傳說,我順著一條水渠,越過攔水壩,登上一座七孔石橋,再循著由一個又一個“Z”字形相連石板路往上攀登,我突發奇想:為什麼要為不通汽車的山路修一條這麼寬大的橋?是要和神仙的幹橋比美嗎?距橋不遠的地方,有一口“溫井”,在寒冬的荒野里正冒著騰騰熱氣。此井冬暖夏涼,常有村民在此洗澡洗菜。此井就如“華清池”,於是被當地人附會出一個楊貴妃千里乘轎趕來試浴的傳說,這“轎頂巖”,就是當年楊貴妃乘坐的轎子。

新化油溪鄉下水田穿巖山的傳說

新化上水田風景

撥開荊條荒草朝著“天門”走,終於進入了“天門”洞裡。此洞空闊宏大,小小的我置身其間,讓人有一種無可依靠的空虛感。

傳說中架橋的神仙找不到了,唐代的貴妃膚脂香聞不到了,他們離我們太遠……“這一條石凳,是神仙乘涼坐的!”在“天門”內,張人球指著身旁的一條鼓形石凳說,“你坐上去,可享榮華富貴,可保平安去煩惱。”他一臉真誠地看著我。

光滑平整的石凳就在身邊,我用手輕輕地抹了一遍,再仔細地看手掌,竟一塵不染。久久凝視“仙凳”,居然不敢坐上去。“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榮華富貴於我是不可求了,“平安”二字倒是值千金的。至於“煩惱”,這世上本來就不如意事多,得看我們是怎樣的心境和修行了。

天色將晚,雨霧繚繞,穿巖山籠罩在迷濛的雨霧裡,籠罩在神奇的傳說中。陳代初詩云:

誰鑿穿巖誰造橋,爺爺留話“神仙雕”。

與時俱進驚先祖,“三水田”園七座橋。

神仙沒能造好的“仙人橋”,卻讓勤勞勇敢的梅山人民,在短短的小溪上,修建了大大小小7座石拱橋,依然延續著穿巖山新的傳奇神話故事。

TAG: 巖山天門梅山新化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