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雲南|雲南野生菌:點亮生物多樣性色彩

“走,上山撿菌啦!”幾場雨澆透山野之後,野生菌不管不顧地破土而出,雲南人的餐桌上,一年一度的野生菌美食又登場啦。這得益於雲南省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性,複雜的地形地貌,多種多樣的森林型別、土壤種類以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孕育了雲南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

目前我國發現的食用菌約為900多種,雲南幾乎全都有。2010年雲南野生菌因對人體最有益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五項亞洲之最;2007年世界第五屆菌根食用菌大會授予雲南南華縣“野生菌王國稱號”;2010年7月雲南省投資6。7億元建立野生菌產業基地;2010年11月雲南省雲南名品全國推廣中心成立“鮮菌進京”專案組和野生菌(北京)配送中心,為北京市民特供優良品質的野生菌系列產品;雲南野生菌暢銷國外,其中雞樅菌、松茸菌、白蔥菌、美味牛肝菌、青頭菌、黑虎掌菌、羊肚菌、老人頭菌等是世界主要產供地;老人頭菌遠銷美國,松茸菌主供日本市場,而塊菌、羊肚菌則在歐洲大受歡迎;雲南每年出口食用菌上萬噸,創匯數十億元;雲南從事野生食用菌採摘、收購、運輸、加工等人數達500萬之多。

再說野生菌的文化價值,也是彌足珍貴。追溯雲南野生菌的食用歷史,可謂穿越古今,源遠流長。翻看古書《滇南雜誌》:“土人鹽而脯之,經年可食;若熬液為油,代以醬豉,其味優佳,濃鮮美豔,侵溢喉舌間,為滇中佳品。”明朝正德六年,狀元楊升庵被流放到雲南保山,途中食用雞樅菌,讚美其為:“海上天風吹玉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近住華陽洞,分得瓊英一兩枝”。明代潘之恆《廣菌譜》、清代薛寶辰《素食說略》等古籍中都有云南菌的記載,不難看出雲南野生菌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生活。

可以說,食用菌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經歷了悠久的歲月,以其獨特的韻味,給人意味無窮的藝術享受,使人可以從中領略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野生菌的美味眾所周知,其營養價值也十分豐富。牛肝菌清熱除煩、養血和中、消食開胃、舒筋養血;松茸菌補氣健脾、理氣化痰;乾巴菌含抗氧化物質延緩衰老、補腎養血,健脾開胃;松露菌防止阿爾茨海默病、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抗腫瘤細胞毒性等等。從《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中醫鉅著中,都記載了菌類藥食同補的巨大作用。而雞樅菌的藥用價值是人參的3倍、靈芝的2。5倍、冬蟲夏草的1。5倍。

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多樣性探索活動、論壇活動、實踐活動的展開,也讓我們更加關注生物多樣性。野生菌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實屬珍貴。生態環境的保護為野生菌提供了蓬勃的生長環境。野生菌不僅僅是領略雲南特色美食的入口,它同樣還點亮了雲南生物多樣性色彩。

作者 楊紫羽 張灝

編輯 薛曉瑩 校審 邵豔彬

主編 錢丙申

TAG: 野生雲南食用菌2010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