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原歷史文化名鎮——繁城回族鎮

說到繁城,可能大家都會問:“哪個繁城(樊城)?”畢竟漢字同音,聽起來混淆很正常,但是如果同字,就很難區別了。

不錯,一個是湖北樊城;一個是山西繁城;一個就是河南繁城。通常情況下,問的人想知道的是:這個是(湖北)樊城還是這個(河南)繁城?

所以,時常會聽到大樊城和小繁城之說(畢竟人家是城區,大嘛!)。巧的是,這兩個地方很有淵源,都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並且焦距在三國時期。大樊城在三國時期就叫樊城,但是小繁城在三國時期不叫繁城,後面會有介紹。

看過《三國演義》的可能都知道樊城這個地方,在這裡發生了三國形勢重要轉折的戰役——樊城之戰,又稱關羽北伐、襄樊之戰(有興趣的話可以查相關資料或者再看一遍《三國演義》)。然而這個時期在小繁城這個地方也發生了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曹魏受禪代漢。也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今天這個繁城。

如今,樊城,是城;而繁城,不是城!

繁城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豐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近4000年以前。現歷史遺蹟有尼莊古文化遺址、宋莊古文化遺址、春秋烽火臺、楚懷王墓、漢魏受禪碑、漢魏受禪臺、漢獻帝廟、蟠龍寨(火神臺)、繁城清真寺……

繁城,春秋時稱“狼淵”(《左傳·文公九年》“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漢時稱“曲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冬十月癸卯……丙午,行至曲蠡。”)、“繁陽亭”(《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乃為壇於繁陽。”);三國魏曹丕受禪(公元220年)於此,取“人神並和,繁榮昌盛”之意,置繁昌縣(《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受禪表》“遂於繁昌築靈壇,設遺宮。”);唐時廢繁昌縣為繁城鎮;明清亦稱繁城鎮;民國時稱繁城街。

1949年為繁城區。因一直以來在繁城鎮區回民聚居人口較多,1956年鄉鎮分治,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臨潁縣繁城鎮為回族鎮。1958年屬繁城人民公社。1961年改區,1984年改鄉,同年11月從繁城鄉分出鎮內五街為繁城回族鎮,1987年撤鄉合併為繁城回族鎮。繁城於1984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回族鎮建制,現今是內陸特區漯河市唯一的民族鄉鎮。2007年4月被省政府定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繁城不僅是中原地區素享盛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同時也是豫中地區聞名遐邇的人流物流中心,商貿業繁華的歷史可以追塑到明嘉靖以前。五里長街貫通南北,寬敞整潔的街道,櫛比鱗次的臨街店鋪,方圓五百里內無以倫比。這裡買賣興旺,商賈雲集,曾吸引國內外商人光顧經營,徹夜不息,堪稱藏龍臥虎之地,素有“小上海”之稱。繁城的清真美食更是遠近聞名。

公元220年(東漢延康元年),因曹魏在這裡受禪代漢而成為三國文化發源地,鎮區內現存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受禪表》碑(俗稱“三絕碑”)和受禪臺就是記載和親歷漢魏交替過程的最好的歷史見證。千百年來有無數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慕名到繁城來訪古尋幽,瞻仰三絕碑的墨寶。繁城也早已成為三國文化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點。

繁城位於臨潁、許昌、襄城三縣交界處,東距107國道10公里,北距許昌市區15公里,京廣鐵路穿越鎮域,省道許泌路縱貫鎮區,在鎮域南部與省道逍襄路形成十字交叉。鎮域面積65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82個自然村,總人口5。9萬人。其中鎮區常住人口1。8萬人,含有漢、回、拉古族、藏、壯、滿、維吾爾、朝鮮八個兄弟民族(目前貌似只有漢、回兩個民族)。

繁城恢復回族鎮建制二十多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歷屆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廣大人民群眾排難除險,拼博進取,求實創新,以敢為天下先的英勇氣概不斷創造著新的歷史輝煌。大力加強城鎮化建設、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使古老的繁城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2000年被列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百強重點鎮,2001年被漯河市列為十個小城鎮建設重點發展鎮之首。

原標題:繁城,不是城!你對這裡瞭解多少?

TAG: 繁城樊城三國歷史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