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2020年5月3日, bilibili網站推出了一個演講影片。 這個影片由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取名為《後浪》。名字也應該是取自一句俗語“長江後浪推前浪“。

這是一篇五四前夕獻給年輕人的一首讚歌,我帶著期待去看了這個影片,但看完這個影片之後心裡很不是滋味。本來以為這個影片裡面有我,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但是在這個影片裡卻看不到我。

我看到電視裡的年輕人、看到了城市裡的年輕人、甚至看到了小說故事裡的年輕人,卻唯獨看不到我,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

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後浪裡的年輕人,真的是我們農村人所羨慕的。他們擁有自由、擁有選擇的機會、擁有城市文明的便捷和傳承。但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這一切相對是比較遙遠的。

農村的年輕人是這個時代最撕裂的存在,他們被現代文明所吸引,也享受著現代文明:比如網際網路、醫療、娛樂等等。但是他們同樣也被自己的身份所限制著,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的機會,興許這輩子做的最大選擇就是讀書的時候選擇文理而已。

中國18~35歲的青年人口占全國人口的30%,算下來約有4億人。根據總體人口的佔比,農村人口占了全國人口的一半多,所以農村青年至少有兩億。但是在後浪影片中,農村的這兩億興許不在所說範圍內。

其實這是一個時代縮影。

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城鄉二元結構的兩極分化是明顯的,城市和農村總是存在著差別。

就單獨拿教育來說,農村優質教育的稀缺和配套的教育資源匱乏使得農村教育一直進展緩慢。其實並不是智力上有什麼差別,僅僅只是資源等級不一樣而已。

除了教育還有很多很多方面,甚至可以用吃穿住行來形容。而所有的差異對於農村年輕人來說更是明顯的,只是因為農村年輕人沒有目標沒有想法嗎?農村絕大多數年輕人其實都選擇去打工,理由很簡單:為了更好的生活。甚至說的卑微點:想要多一個選擇的權利。

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經常有人這樣自嘲,農村年輕人面臨是無止盡的奔波和迷茫。融不進城市,卻又回不了農村。這是這代農村青年的現狀,赤裸裸的現實。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稱不上是這個時代的後浪。

當城市的年輕人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農村的年輕人可能只能接受所謂的命運。這個命運來自於父輩、來自於農村的侷限、也來自於農村青年有限的資源。

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作為這其中的一份子,我也清晰的看到農村青年的迷茫和自暴自棄。很多人已經失去了熱忱,對於生活早已有些麻木,唯一支撐他們的是家人。當城市青年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農村青年早已被現實安排。雖談不上不公平,但這樣的現實就是這樣存在著。

當然,並不是一味的強調這二者不同。城市青年也面臨著自己的壓力,甚至壓力一點也不比農村小。本文篇幅有限,就沒有深入談城市青年的艱辛,卻不意味著否認城市青年的生存現狀。

如果給農村青年描繪圖鑑,那這個圖註定是多元化的。或者說帶有喜劇性的,

這個圖畫將會是一半是城市,一半是農村;一半是現代文明,一半是原始傳統;一半是微笑,一半是哭泣;一半是彩色,一半是黑白。這個影象就是農村青年的生存現狀,談不上悽慘卻有些悲哀。

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農村年輕人是個獨特的群體,這個群體是城市和農村的矛盾產物,同樣是城市和農村的融合產物。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興許都不會留意一個問題:少年強則國強,農村少年強則農村強,農村強則國更強。

我們曾經深刻的明白過這個道理。

再次回到最開始提到的影片,我認為《後浪》應該給農村的年輕人道個歉,甚至向真實的後浪們道個歉。在臺上說漂亮話很容易,但是臺下的我們卻真實的掙扎、迷茫著。

我很詫異為什麼人們會用充足的物質文明和時代科技來定義一群人的生活如何。更詫異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著和實際看到不一致的話。

B站《後浪》火了,農村年輕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生活冷暖自知!

至於為什麼,我還是想不明白,畢竟我只是個普通的農民而已。

看了《後浪》,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歡迎評論區大家一起聊聊!

TAG: 農村年輕人後浪青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