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及石刻之一:三晉小云岡,開河大石窟

許多看似“高深莫測”的名詞其實好多都是基於文史常識,比如本文中即將出現的“三晉雲岡”與“魏齊三龕”。

“三晉”是指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卿瓜分智氏土地,趙在晉陽,今太原、晉中區域;魏在河東,今臨汾、運城一帶;韓在上黨,今長治、晉城一片。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三家為諸侯。“三家分晉”是春秋進入戰國的標誌事件,因此其他諸侯及後世史家稱這三國為“三晉”,因其發源地都在山西境內,故“三晉”成為山西省別稱。“魏齊”是說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三個朝代:北魏、東魏、北齊。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河陰之變後,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這兩個傀儡政權分別被宇文氏的北周、高氏的北齊取代。東魏、北齊的核心疆域含晉冀魯豫四省,所以太行山兩側都屬於這三個朝代的領域,因此叫做“魏齊三龕”。

但凡苦難深重的民族都會對佛教情有獨鍾,南北朝時期,中原多戰亂。各民族的混戰,無休止的廝殺,都讓這裡的人們感到悲觀絕望,而宗教恰好成為精神上的慰籍,這就為佛教在中原的傳播奠定客觀條件。老百姓的愛戴,統治者的推崇,讓石窟寺及石刻等層出不窮,開河寺石窟便是其中之一。

開河寺石窟位於桃河以北,地處晉冀兩省的交通要衝。“陸路”上可以北出娘子關、南出固關,到井陘關後,向東入平原。“水路”方面,一路曲折經過娘子關、天長鎮、秀林鎮,至井陘縣城更名為“冶河”後,一路向北至平山縣入黃壁莊水庫,成為滹沱河一支。關於開河寺,地方上是如此記述的:本寺位於平定縣亂流村西的魁頭山腹,這裡山峰突兀,松柏參天。此寺創建於北魏永平三年(510)。由雷音寺石窟和開河寺石佛殿組成,分列東西兩院。東院依山鑿就三龕,共有大小佛像88尊。西院依山而建有石窟一處,主像高4。4米。另有石刻題記十餘處。其造像風格和神態與大同雲岡石窟佛像如出一轍,故有“三晉小云岡”之稱。

由於自然界風蝕作用及歷次滅佛運動的波及,現存幾尊佛像的稜角已不甚分明,幸好有題詞標明建造時的朝代年號(這些字跡也有些不易辨認,年代的洗禮使刻字像輕描淡寫一樣,要湊很近才能看得準)。開河寺本身有兩個院,東院又名“古雷音”,魏齊三龕就雕刻於此,年代為東魏北齊時期,西院有尊北魏時期體型稍大的佛像。

北魏刻像極具剛勁硬朗之風,北齊造像稍顯委婉柔美之意。有人把北齊佛造像視為南北朝向隋唐時期的過渡,由此看起來不無道理。只不過北齊的藝術風格更顯柔和,這點內斂與含蓄之美在華北各地現存的造像中多有體現。北齊起止時間為公元550—577,這20多年時間裡內憂外患不斷,統治者又荒淫殘暴。朝政的動盪與造像的靜逸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否表明“戕害越重,救贖愈甚”呢?

石窟寺及石刻之一:三晉小云岡,開河大石窟

石窟寺及石刻之一:三晉小云岡,開河大石窟

石窟寺及石刻之一:三晉小云岡,開河大石窟

石窟寺及石刻之一:三晉小云岡,開河大石窟

石窟寺及石刻之一:三晉小云岡,開河大石窟

TAG: 北齊魏齊開河三晉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