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點選音樂  靜心聆聽

江都張綱新和村一家毛筆作坊,主人名叫丁憲安,從事制筆行業60載。與他一起工作的師傅,也多進入古稀之年。這個初夏,筆者走進作坊,品味制筆手藝人的慢生活。

刀尖挑起小小一縷毛,潮的,轉移到一塊三公分寬的硬質塑膠板上,毛尖對齊一邊,像列隊。總有些毛不聽話,歪了彎了,高了矮了,丁師傅用刀尖撥順了,像體育老師推一推掉隊的學生。

冒尖過分的,拔出來放到一邊。右手拿刀身抵著毛,左手把板子立起來,輕輕頓一下,讓毛尖儘量落到板子邊沿,像穿好褲子跺一跺腳,讓兩條褲腿一般長似的。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挑,拈,頓,這樣的動作反覆多次,才將一指多寬的毛弄得齊齊整整,畢恭畢敬。按住毛,來個180度大翻身,毛被壓到板子下,也壓在一塊木頭上。拿一把厚實而鋒利的刀,依著板子邊沿切下去,一刀成功。翻過來,就是頭尾一刷齊的毛,儀仗隊似的。用水浸潤一下,毛抱起了團,站到一邊待用。一塊厚厚的木頭,中間微微凹進去,一絲一絲的刀紋,像廚子的砧板一樣。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丁師傅說,揚州地區毛筆行業有悠久的歷史,但迄今為止都是純手工,尤其理毛切毛,任何機器代替不了。好的毛筆都是動物毛製成,動物毛嬌氣,再精巧的機器,也可能會傷到毛的魚鱗片,被夾斷了,或被撕開了,哪怕只有寥寥幾根,都會影響筆的質量。手頭這一點石獾毛很精貴,還是多年前買的,一根都捨不得浪費,因為野生動物越來越受到保護,石獾毛越來越少。石獾毛彈性好,特別適合做偏細的毛筆,有很好的筆鋒。丁師傅是行家,他知道哪種毛筆需要哪種型別的毛、多少毛、長短比例如何,這是入行60年積累的經驗,所以,作坊裡備料都是親歷親為。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初夏時節,窗子都開著。窗外很靜,鳥鳴聽得見,蛙鳴聽得見,蟲鳴也聽得見。作坊裡也很靜,只有刀與板子、刀與木頭偶爾碰撞的細微聲音。

丁師傅名叫丁憲安,今年73歲。

潮溼的毛堆在一起,像軟軟的麵糰。指頭按住上部,向兩邊推開,擀麵條似的。擀長了,從二分之一處折起,一層覆蓋到另一層上去,再擀,再摺疊,重複又重複。這道工序叫拌勻:將切得長長短短的毛按比例混在一起,重新排隊,毛的根部卻必須一直保持齊整,方法就是用刀背抵住根部。一支毛筆的製成共有100多道工序,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只有長短充分拌勻的毛做成筆,才能飽含墨汁,又順暢流出墨汁,書畫起來才得心應手。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拌一陣,用一把特製的鐵鉗子,夾住毛根,擱在面前。握一把牛骨梳,反覆梳理毛,一邊梳理一邊蘸水,毛越梳越柔順。如果有一兩根毛須冒出隊伍,就拽出來,或用酒精燈燒去一絲絲尖頭。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梳一陣,再平鋪到板子上,重複之前的拌勻,拌勻過後再夾起來梳理。重複若干回合,直到長長短短的毛排列均勻,相互依偎,像本來長在一起似的。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師傅名叫馮聖伍。馮師傅十幾歲開始學徒,這道工序就是這個模式。幾十年過去,唯一的創新,是那一把鐵夾子,市場並沒有供應,是讓本地鄉村鐵匠打的。在此之前,毛都是用手指夾著,梳理起來常常傷手。左手大拇指根部厚厚的老繭,是制筆師傅的職業印記。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馮師傅有十幾把牛骨梳,大小長短不一。牛骨梳乃制筆師傅的家當,像木匠的刨子、瓦匠的瓦刀一樣。馮師傅今年72歲,牛骨梳隨便放在作坊裡,沒人會拿。社會飛速發展,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制筆行業卻還是純手工勞動,後繼無人了。

一點溼毛攤在一塊玉石上,小小刀尖挑起薄薄的一片,圍著一隻毛筆頭,轉一圈,那毛就服服帖帖粘上去了。師傅戴志蘭說,這道工序叫蓋筆。長短毛混合起來做成的筆頭,短毛可能會旁逸斜出,像小孩子擠在大人中間,總想窺探外面的世界。拿其中最長的毛裹一圈,好比在一群高高低低的人外面站一圈穿統一服裝的高個子,遮擋住熊孩子們探頭探腦。蓋的一層毛非常薄,預先用小刀在玉石上擀,還要注意根部始終在一條線上,方法是用一塊小塑膠片擋住。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戴師傅燙著好看的捲髮,扎著一條絲巾。絲巾不是為了好看。初夏,作坊裡的窗戶全部開著,薄霧進來,自然光進來,涼風也進來。長期低頭工作,戴師傅頸椎出了問題,風一吹就會疼,她用絲巾保護頸椎。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戴師傅今年70歲,也是一輩子做毛筆的師傅。在作坊裡,戴師傅屬於年齡比較小的了。

現在,作坊裡常在的就是三個人。“其實,我們就是夥伴,”丁師傅說,“老了,找不到消閒的事,乾脆還湊在一起,做筆,一天天時間反而過得快。”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丁家作坊,最多的時候有近30個工人。那些年,幾塊磚頭一壘,木板一擱,就是個工作臺,可以對過對坐好幾個人。做筆不需要多大地方,沒有機器噪音,大家就安安靜靜坐著,讓各種動物毛一點點整齊起來,柔順起來,再變成一隻只筆頭。丁師傅13歲學徒,整整60年與毛筆打交道,現在他老了,他的同行們也老了,遠近的毛筆作坊都關得差不多了,工人也走得沒幾個了。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丁師傅一雙兒女早已飛出去,孫子也已經上了大學。不為生計奔波,日子只剩下一個字:慢。早上起來,去休閒廣場上打太極,跟著慢慢的音樂。吃過早飯就到作坊坐下來,慢慢理毛切毛。有時候檢查筆頭大小是否合格,是用一杆吊在房樑上的渾身長滿銅鏽的天平秤,以重量來判斷捆紮起來能否裝進一種筆桿。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有時,作坊裡會來個朋友,書畫愛好者,請丁師傅制筆。談得高興了,丁師傅也不收錢。丁師傅感謝他們能來陪自己坐坐,聊聊家長裡短,聽聽窗外鳥語,聞聞門前花香。丁師傅頭上沒有幾根白髮,除了眼睛有點老花,其他都是年輕態。

磚木結構,人字頂,上蓋青瓦;東西長,南北短,簷口低矮,高個子需要低頭進出。總共兩間,中間一條過道隔開東西,各具一扇木門,相對而開。兩間格局一樣:朝南一溜窗子,佔據了牆的一半多;沒有後窗,也沒有側窗,南北進深很短,放到十幾年前也很落伍。丁師傅說,制筆作坊就應該這個樣子:朝南的大窗子,能採光;簷口低矮,南北短,能聚光;不開其他窗子,不漏光。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作坊裡堆著各種東西,袋子裝的,盒子納的,甚至鍋裡盛的,外人看起來亂七八糟,每一樣都有必要送垃圾堆,然而每一樣都與毛筆有關。在丁師傅眼裡,它們全是寶。他的寶藏在哪裡他心裡清楚。比如客戶指定需要山羊毛筆,他立即搬開一大堆紙盒子,找到一隻小紙盒子,裡面有一隻袋子,袋子裡還有幾隻圓圓的塑膠盒子,毛就在裡面碼放著。這山羊毛幾年前買下,一直儲存在作坊裡。一種小公羊,生長於南通,睡在青皮石上長到性成熟前薅下,就是這種毛,價格昂貴。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光陰在制筆作坊裡彷彿是靜止的。牆上有一座掛鐘,555牌的,停擺在五點多。丁師傅說,記不清已經停擺多少年了。這鐘曾見證了中國人剛開始走向富裕的一段日子。

60年光陰,在制筆作坊靜靜流淌

丁師傅,他的手藝,他的作坊,他的同伴,也會成為一種記憶,美好的記憶。

• END •

TAG: 師傅作坊毛筆制筆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