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驅動的社交元宇宙Soul,天花板在哪?

興趣驅動的社交元宇宙Soul,天花板在哪?

出品 | 子彈財觀

作者 | 嬛嬛

近日,社交平臺Soul App運營主體公司Soulgate Inc。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啟動上市流程。

高速增長的使用者和營收規模讓其受到了不少關注。2021年,該平臺月活達到3160萬,同比增長51。6%;日活為930萬,同比增長55。8%;平臺營收為12。8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7。3%。

事實上,這不是Soul今年第一次“出圈”。最近還有個流行梗——不開心就去Soul啊。

刷抖音、微博評論區,網友讓排了兩小時隊沒吃上螺螄粉的美食達人去Soul一下;寵物博主被狗子耍了,評論區建議博主帶狗去Soul一下;美妝博主用到了難用的粉底表示很emo,評論區也讓她去Soul一下,總之就是“不開心就去Soul”。

有人感嘆,Soul這個社交軟體真的神奇,幾年前還在一眾小軟體中並不出挑,但現在不僅火出圈讓大家融梗造梗,而且已經坐擁超過3000萬月活使用者。

1、諸多玩家湧入的社交賽道,為什麼Z世代喜歡Soul?

其實,Soul的高速成長並不是偶然,因為在產品的行業內有句俗語:“每個APP的歸宿都是社交”。例如年輕人需要以工作、家庭為目的的社交;也需要以購物、種草為目的的社交;更需要以興趣聚集、精神共鳴為目的的輕鬆社交。

雖然社交是剛需,但創業和競爭往往是最殘酷的,這些年不論是大廠小廠,大家紛紛下場,參與社交產品打造的公司眾多但成者寥寥,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洞察清楚目標人群的社交需求。

例如在現實中,許多社交APP都需要與使用者的現實身份緊密繫結,但緊密性又給使用者帶來巨大壓力和包袱。試想當複雜的熟人社交關係鏈沉澱後,你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分享的慾望越來越來少,除了機器般的工作轉發,能真實表達自己心情的更是寥寥無幾,大家都在疲憊中營造自己的“社交人設”。

特別是對錶達欲充沛的年輕人來說,市場上缺乏一款可以提供安全、無壓力錶達空間的社交產品,更需要在表達之後獲得及時、高質量的反饋和互動。而Soul的出現,給大家建立了一個舒適的自留地,讓大家在現實中缺失的認同感被滿足,進而受到年輕人的擁戴。

作為獨生子女一代,Z世代(95後人群)比起其他人群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而且他們現在或剛剛步入職場,或面臨巨大深造壓力,現實裡沒時間和場景去結識更多同伴,找到能get自己槽點朋友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有社交報告顯示,大部分使用者希望能夠在虛擬社交裡結交三觀一致的夥伴,獲得理解和認同;Soul正是以虛擬世界為突破口,透過無壓力的分享方式讓大家記錄生活。

例如一位“猛男”網友在知乎向大家推薦Soul的原因是,自己在Soul中養起了小寵物,這種小愛好在現實裡告訴別人未免會被朋友認為太幼稚,但是在 Soul裡就可以敞開心扉,不僅沒人嫌他幼稚,還有許多人陪他一起養虛擬寵物。

興趣驅動的社交元宇宙Soul,天花板在哪?

其次,Soul也為年輕人節省了不少社交中的時間成本,讓更多人願意參與進這種社交模式。

簡單設想一下,在現實中把同事or同學變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需要先經過熟悉階段;進一步交流愛好,需要很多時間磨合;最後再看三觀,這一系列的時間至少需要用半年到一年吧?而且進入到最後階段發現彼此三觀不合,難免有失落感,之後也不再願意去主動交朋友,這也是現實中朋友很少的原因。

但是在Soul中,不論是社交流程還是社交體驗,都與其他社交產品不同。其他的社交產品都用了單一的社交畫像,例如自拍、年齡、職業等表象的資訊;而Soul的綜合社交畫像更深度,透過智慧演算法結合三觀去推薦聊得來的人相識,從而讓他們得到情感共鳴。使用者可以先與社交畫像相似、志趣相投的人進行暢快的、深度交流,建立平等的社交關係,在社交中不再有失落和不開心。

所以“不開心就去Soul”並不是一句廣告詞或者一個社交熱梗,年輕人在Soul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社交、陪伴、溝通的美好和純粹,Soul的出現當然是普羅大眾的共同需求。

2、興趣帶來的指數增量,不可估量

從Soul在年輕人中的爆火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社交本來應該是簡單的、無壓力的,而為了實現無壓力互動,Soul的底層邏輯是流量普惠、平等的機制。

創始人張璐曾說,Soul的誕生初衷即她當年想發一個狀態,發在微信朋友圈可能不太合適;發微博上沒有人回覆;最後只能發在了QQ空間,並且僅對自己可見。最後狀態發是發了,但這讓她感到需求沒有被滿足,

因為她的想法是“既需要自在釋出內容,還想有人能夠認同和互動。”

這種互動的需求不僅是95後的年輕人需要,所有人其實都需要,網際網路這一高效工具讓孤獨感廣泛的存在於不同的人群中,現代社會人們更加追求效率和成果,反而缺少了情感的流動,這成為了全社會的問題,從年輕到年長,每個人都需要互動進行雙向的情感交流。

基於此,Soul在設計之初並不強調KOL的概念,而是鼓勵每一個使用者都參與到內容創造與社互動動中,你會發現素人發表的內容,互動要比在其他社交APP中多很多;而且Soul還率先將AI應用於社交領域,透過基於使用者畫像的智慧推薦系統為使用者推薦符合其偏好的內容和人,營造參與感更豐富、興趣化更突出的社交生態。

使用者們可以根據喜歡的話題在一對一、多對多等豐富場景中互動,誰都能在“廣場”上吐槽;也都能建立群聊派對和志趣相投的人輕鬆聊天;就連你無聊想唱歌,都會發現有許多人在聽你唱,並且都能和大家一起唱歌;甚至一時技癢想打場辯論賽都能在Soul組局……

一位資深產品經理對「子彈財觀」表示,現在的社交軟體上有個趨勢,大熱話題很多都是講立場、講原則的,使用者聊起來太沉重。Soul上則更多是生活化、興趣向的互動場景,他還發現在Soul中碩士、博士、名校生等高學歷的人並不少;因為Soul的使用者圈層多元、職業各異,有醫生、有專業HR、也有金融從業者、有程式設計師、大學老師,甚至Soul上已經有“大型面經培訓現場”了。

興趣驅動的社交元宇宙Soul,天花板在哪?

許多“過來人”在Soul上生動形象地傳授職場經驗,幫助職場萌新少走彎路;還有考研深造、論文發表、學術研究這些領域知識交流與分享隨處可見。

雖然使用者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使用者們對於興趣的探索是無限的,Soul在這種場景化的社互動動中承接了海量的興趣爆發;又在一同玩耍中沉澱了社交關係、提高了粘性,並且讓Soul的壁壘越來越高。

資料是最好的證明,招股書顯示,2021年,Soul平臺的每月活躍天數至少15天的使用者比例達到了59。4%;而且Soul的日均開啟次數為21次,日均時長超過了45分鐘,這說明一大半使用者都是Soul的重度使用者。

放眼世界非即時通訊的社交軟體,Soul的使用者每日平均使用時間已經直追Facebook,並與當下深受全球年輕人喜愛的Snapchat旗鼓相當,調研報告顯示,Facebook整體使用者年齡偏大,其18-24歲的年輕群體每天使用38分鐘;而且Soul平臺內私聊使用者平均每天發出的訊息數達到近66條;87%的MAU會參與到發帖、評論或私聊等與他人的互動中,可見興趣相投的人在Soul中聊的那是“熱火朝天”。

從全域性來看,目前Soul的月活超過3000萬,但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國內Z世代的年輕人有2。6億,平臺潛在人群數量可觀。而且任何對以興趣建立連線、擁有好奇心的群體,都將成為Soul的使用者,所以“不開心就Soul一下”的也不僅僅是年輕人啊,或許Soul的各方面增長,距離飽和還很遙遠。

值得一提的是,在Soul的增長邏輯中,我們真的很難用單純的使用者資料、時長資料等去定義“興趣社交”的體量,因為興趣能帶來的市場不可估量。Soul中既包括興趣承接,也包括日常的興趣激發,使用者的興趣到哪裡,機會就延伸到哪裡。不然為什麼抖音從去年開始也在大力發展“興趣電商”和“興趣社交”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以興趣為起點的天花板,高到幾乎看不見。

3、站在元宇宙入口,Soul的未來可期

有一個冷知識,年輕人喜歡的Soul,就像年輕人喜歡的米哈遊一樣,都曾經被資本低估過。米哈遊被低估的原因是資本讀不懂二次元和宅文化,而Soul被輕視的原因則是資本讀不懂興趣帶來的價值。

在2016年時曾有投資人斷言Soul的產品DAU不會超過10萬,但現在Soul已經成長為一個DAU 930萬的社交平臺。不僅如此,由於Soul在年輕人中過於火熱,現在還引發很多產品的跟進甚至模仿。

據媒體報道,今年初,百度推出了被稱為“語音版Soul”的社交產品“嗨圈圈”,在行業中“小火”了一把;在東南亞,還有一款名為Litmatch的產品,無論是風格、玩法還是廣告語,幾乎都跟Soul如出一轍,而且該產品還進入了中國非遊戲應用出海收入30強榜單、獲得了過億美元投資;在中東北非市場上線的語音社交軟體“Soulchill“,則被自媒體評價為“從註冊流程到展現形式,至少完成了對Soul的80%復刻”。

再把時間線拉長,從產品設計到玩法,都高度類似Soul的社交軟體Uki(2018年上線)也曾有過短暫的高光時刻,但是其始終沒有拉近與前者的距離。

模仿與跟風終究是一時“小計”,能否真正在行業立足,要靠對使用者和市場的理解,也要靠創新力和產品力說話。甚至“碰瓷”捆綁也無法阻止創新者的腳步。去年Uki針對剛剛遞交美股上市申請的Soul發起民事訴訟,這被外界猜測為對Soul上市的狙擊,將影響Soul IPO流程。近期,Soul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則證明何時上市、於何地上市都是源自Soul自身階段性策略的調整,與此案件沒有任何關係。

不過,行業的不斷跟進和資本市場的認可,都證明了Soul的核心價值和探索方向是普世且正確的。對於Soul來說,站在元宇宙的風口上,基於社交元宇宙的規劃能力也漸漸顯露出來。

清華大學在其釋出的《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2。0版》中,基於Soul App現階段創新成果和發展前景分析,認為Soul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定義的手機應用。

除了沉浸感、2D/3D虛擬化身之外,Soul流量普惠的底層邏輯、平臺生態的共建屬性、以及經濟體系體現了未來“元宇宙”的發展方向。

去年6月,Soul推出了一個“個性商城”板塊,平臺上感興趣的捏臉達人開始入駐上架作品;捏臉師將自己的作品放在Soul的商城中售賣,供其他使用者購買。

興趣驅動的社交元宇宙Soul,天花板在哪?

這個與使用者共建的小小舉動,還真不是買個頭像那麼簡單,現在有收入較高的捏臉師月收入甚至超過了5萬元;而且基於使用者自發的個性化的數字商品和服務需求,在Soul上已經孕育元宇宙婚禮策劃師、元宇宙婚禮司儀等新職業誕生的可能,這是邁向元宇宙的關鍵一步——建立起經濟系統。

人們在元宇宙平臺中購買數字產品,是基於對數字產品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買賣雙方都接受的。下一步伴隨著Soul場景的持續構建,有行業分析人士判斷,Soul中可能會更多玩法,例入當人們需要在元宇宙修建房屋、組織派對,甚至會有元宇宙建築師、元宇宙派對設計師的出現……

總之,Soul把主動權和數字工具交給眾多有自己興趣和技能的創作者,他們有極大可能把現實世界中與興趣擦出的火花帶進元宇宙,形成“創作者經濟”、產生經濟規模、與Soul共建屬於元宇宙平臺的價值。而這些價值隨著踏入元宇宙使用者的增多,最終也可能會和現實中的經濟體系形成一個互動關係。

現在元宇宙社交的入口敞開,雖然終局的答案還未可知,但一個變化其實已經越來越明顯:與其緊盯著流量的變動計算企業估值,不妨從興趣、場景、元宇宙經濟體入手,去思考元宇宙社交平臺的粘性和商業潛力。

同時,站在如今這個時間節點上回頭看,此前殘酷的社交APP競爭中,Soul成為少數抓住機會、衝出來的那一個。對使用者興趣的沉澱、對關係的連結沉澱、對社交方式的理解、對普羅大眾的社交需求洞察等等能力,是Soul積累下最寶貴的財富。

在當下社交元宇宙賽道掀起新一輪激烈的競爭時,諸多大廠虎視眈眈、新勢力勁頭正盛,如Soul這樣手握“秘密武器”者,不僅擁有賽道突圍的取勝砝碼,也擁有了未來打破更高成長天花板的更多可能性。

TAG: SOUL社交使用者宇宙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