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拍蒜的菜刀-張小泉,正在遭遇一場信任危機

不能拍蒜的菜刀-張小泉,正在遭遇一場信任危機

幾日前,廣州一消費者因使用張小泉菜刀拍蒜斷裂後,得到售後客服的答覆是“菜刀不能拍蒜”,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不禁令人驚呼,時代變了,菜刀都不能拍蒜啦!

當然了,公司專業的解釋是,“使用一些硬度較高或有專業用途的刀具拍蒜的話,有斷刀風險。”也就是說,張小泉家的刀,也並不是都不能拍蒜。

有觀察者表示,不能拍蒜、拍黃瓜的也有德國品牌雙立人!

針對這一問題,閒閒財經非常能夠理解,因為外國人的烹飪方式跟國內肯定有很大不同,用刀拍蒜、拍黃瓜,恐怕不是德國家庭最普通的一種用刀方式。

誰說菜刀的用途只能用來切割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拍蒜、拍黃瓜,這是一個“隱形用途”,並且是個必選項。張小泉,學習德國雙立人高階品牌,喪失了菜刀的一個主要功能,這難道不是邯鄲學步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能拍蒜的菜刀-張小泉,正在遭遇一場信任危機

由於流量趨勢,媒體發掘出了張小泉總經理3月份的一段講話,的確讓中國人聽著有點刺耳,“中國人切菜用刀方法不對,所有的米其林廚師都不是這種切菜方法”,又引起了全網聲討。

結合這兩件事情來看,閒閒財經稱張小泉向西方廚具品牌看齊的策略,顯然是真切存在的。至於為啥向西方品牌學習,還是那句話,無利不起早!

從企業盈利角度來看,向雙立人這樣的高階刀具品牌靠攏,無可厚非。問題的核心在於,消費者群體不一樣。

倘若張小泉刀具,走向世界,賣到西方“不用拍蒜”的國家,這顯然一點也沒問題。張小泉的問題在於:在中國這片土壤,消費群體、消費習慣都與西方有本質不同,而張小泉,卻試圖透過其營銷手段,讓使用者接受西方用刀習慣,到底是誰瘋了呢?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2020年境外銷售收入為698。33萬,僅佔主營業務的1。22%;2021年這兩項資料分別為1185萬和1。56%!也就是說,超過98%的市場都在內地,大力推廣不能拍蒜的菜刀,豈不是讓人貽笑大方嗎?

從不能拍蒜的菜刀,再到“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無疑都在說明,張小泉的企業文化,在一條脫離群眾的路上越走越遠!

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是非常困難的,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

只有讓問題變得越來越簡單,消費者才會接受;將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廣大網友當然會群起而攻之。

在中國消費者眼裡,菜刀拍蒜、拍黃瓜,這是基礎用途,如果閣下非要分清哪個菜刀能拍蒜,哪個菜刀不能拍蒜,我看廣大消費者並不會買這個賬。

脫離了基礎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企業恐怕正在面臨一場危機,一場信任危機。

不能拍蒜的菜刀-張小泉,正在遭遇一場信任危機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如果菜刀,不能拍蒜、拍黃瓜,我敢說,該品牌恐怕將會被第一時間被排除掉。

經歷這一事件後,張小泉短期銷量上大機率將會面臨承壓,說實話,對於一個菜刀來說,品牌之間恐怕在消費者體驗上,差距並不是很大,也就是說替代性非常強,更何況還少了一個可以拍蒜的功能呢?

成立於1628年的張小泉品牌,距今已經擁有近400年的歷史,歷代張小泉的繼承者,都在恪守“良鋼精作”的祖訓。

良鋼精作到現在,連大蒜、黃瓜都不敢拍了,是否還能對得起這句祖訓呢?

留給張小泉思考的東西很多,閒閒財經認為,在保持傳承、尊重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基礎上創新,恐怕才是中國老百姓能夠接受的。

張小泉遭遇這次危機,本質上來看並不是壞事,當企業經營策略脫離群眾的時候,市場輿論重新給予了企業一次反思的機會。

TAG: 張小泉拍蒜菜刀黃瓜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