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原創 深途團隊 深途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深途(shentucar)原創

見習作者 | 劉丹丹

編輯 | 黎明

為了實現汽車夢,富士康最近很忙。

先是花大價錢,在美國俄亥俄州拿下美國造車新勢力Lordstown Motors的工廠,然後又與Lordstown Motors成立合資公司合作開發新車型,緊接著富士康與另外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Fisker的合作也傳出新進展——電動車型PEAR將在俄亥俄州生產。

有人調侃:“造車前的工作終於準備好了。”

沒錯,是用了“終於”二字來形容,畢竟富士康造車這件事,已經準備的有些年頭了。

如果從2015年成立和諧福騰開始算,到現在已有7年時間。同期的蔚小理,早就走到了華爾街敲鐘。後來的新品牌埃安月銷量已經突破兩萬輛,甚至極氪、集度這些新得不能再新的品牌也已經交付或馬上交付。

只有富士康的汽車,一直活在各類新聞中。

作為全球電子產品“代工之王”,富士康沒有大多數造車新勢力都要面對的缺錢窘境,但似乎因此富士康也缺了一種危機感。與大多數新勢力堅定造車目標一直往前衝的發展狀態不同,富士康這麼多年一直在造車這個核心話題周邊打轉。

回顧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的佈局,從底盤、電池、電機再到晶片、車聯網等業務板塊,富士康或是自研,或是收購合作,砸下去的都是真金白銀,一點點拼湊起了自己的汽車版圖。但到了真正造車環節時,富士康先是與裕隆合資,後又牽手拜騰,合作伙伴一個比一個讓人疑惑。

富士康,到底是造的什麼車?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富士康怎麼造車?

富士康最終走上造車這條路,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網際網路科技、新能源與汽車的結合,創造出了智慧電動車這個前景廣闊的新市場。傳統汽車處處都是技術壁壘,但在當前的智慧電動車賽道,所有玩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誰都有機會打造出自己的產品。

這對於渴望轉型的“代工大王”富士康來說,簡直不要太有吸引力。

與老東家蘋果在造車上的遮遮掩掩不同,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的動作全程向外直播,今天與這個企業合作,明天買下一座工廠,後天準備進軍印尼,動作又多又快,但奇怪的是汽車圈的眾人從未把富士康當作對手。

這一點在輿論上感知尤為明顯,在這個汽車CEO充當發言人走至臺前的年代,可以看到蔚小理的高管們互相喊話,也能看到馬斯克公開評論各大造車企業,但富士康汽車卻甚少出現在同行口中。

梳理富士康的造車史,你會發現,不怪友商不害怕,可能富士康自己在造車上也是一團亂麻——什麼都想做以至於什麼都沒有做好。

富士康進軍汽車產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時鴻海集團(富士康母公司)已躋身世界五百強,為了進一步擴大業務範圍,富士康透過收購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安泰電業,進而接過了安泰電業的主機廠電子元件代工生意。

收購完成後的多年裡,富士康又陸續拿下了更多主機廠的代工訂單,其中包括特斯拉、寶馬、賓士等多家主流車企。2014年,富士康與北京賓士達成開發動力電池及系統的合作,同年富士康旗下子公司臺灣鋰科在安徽正式成立鋰電池生產基地。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以上是富士康與電動車結緣的第一階段,業務逐漸從電子元件代工深入到動力電池合作。

2015年左右,新勢力造車潮席捲整個汽車行業,富士康也想要站上這個風口,於是拉上和諧汽車、騰訊一起成立和諧富騰。從背景來看,和諧富騰不缺錢不缺技術,本應發展得不錯,但有媒體爆料稱,高層股東在發展方向上存在嚴重分歧。

和諧富騰成立一年後,富士康與騰訊雙雙撤資,餘下的人分為兩撥,離開的團隊建立了愛馳,其餘人孵化出拜騰。

儘管造車初體驗失敗,但富士康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探索從未停止,比如,與北汽合夥搞分時租賃企業綠狗租車,2017年入股寧德時代,2018年投資小鵬汽車B輪融資等。

這是富士康造車的第二階段——不算成功但積累了經驗。

自己出錢讓其他人去造車,終究沒有自己親自下場來得踏實。在第三階段,富士康認真挑選了FCA和裕隆兩個合作伙伴,和前者組建合資企業,開發及生產純電動汽車並經營車聯網業務,和後者聯手推出電動汽車硬體開放平臺MIH,併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推出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

其中,裕隆是富士康這一造車階段的重要參與者。

雙方聯手推出的MIH平臺計劃透過開放技術規格,邀請電動汽車行業內的各企業加入,重塑傳統汽車供應鏈。2021年6月,該平臺正式獨立運營,更名為MIH Consortium(以下簡稱MIH聯盟)。

鴻華先進則承載了富士康的整車夢,在2021年10月的鴻海科技日上,鴻華先進自主研發的純電轎車MODEL E、純電動SUV MODEL C和電動巴士MODEL T正式亮相。

至此,富士康造車迎來了階段性的成功——一個聯盟、三款新車。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如何成為汽車界的安卓?

2015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曾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與手機或智慧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說,‘給我造輛車’。”

時任特斯拉汽車工程主管的道格·菲爾德也表示,“富士康的模式和特斯拉很不同,因為富士康是用體力勞動來迅速實現規模經濟。”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伴隨著富士康造車動作越來越多,這番話時不時被媒體拎出來用來調侃富士康。儘管從未迴應過,但對於一心撕掉“手機代工廠”標籤的富士康來說,這句話相當扎心。

在2020年的鴻海科技日上,富士康少有的將汽車企業拉出來進行對比,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

這句話頗有宣戰的意味。那麼,如何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呢?

富士康經過這麼多年積累已經有了大致思路,這也正是其造車的三種路線:

第一,幫助別人造車。這條路線的關鍵是MIH平臺。該平臺最大的特點在於模組化、定製化,富士康計劃透過向外界開放該平臺,邀請有需求的電動汽車行業玩家加入MIH聯盟,讓大家用自己的平臺快速造車。

簡而言之,這個思路有點類似智慧手機的生產,各大廠商的作業系統基本一致,最大的區別就是品牌和引數配置。

第二,為車企代工。富士康與吉利在2021年初達成合作,雙方成立了一家名為富吉康的合資公司,主要經營業務就是整車代工或生產汽車零部件。網傳Faraday Future差點成為富吉康代工的首個汽車品牌。

在與吉利合作之外,富士康還與美國的造車新勢力Lordstown Motors、Fisker簽署了代工協議,大機率是由富士康的俄亥俄州工廠進行生產。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第三,自己下場造車。除了鴻華先進已經推出的MODEL系列3款車外,富士康還計劃與Lordstown Motors成立合資公司,開發基於富士康MIH電動平臺的新車型。

為了讓這三條造車路線順利地推進下去,在以上已經提及的合作之外,富士康還在電動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各環節積極佈局。

以電池領域為例,鴻海先後與臺灣電動車公司Gogoro、碩禾電子材料、金屬電池製造商SolidEnergy Systems等達成合作。

在晶片領域,2021年6月,富士康入股馬來西亞科技公司DNeX,間接擁有8英寸晶片工廠;同年8月,富士康收購宏旺電子6英寸晶圓廠。今年5月,富士康再傳出佈局晶片的訊息,其將與DNeX合資在馬來西亞建造和運營一座12英寸晶片工廠。

此外,富士康的佈局還包括和泰國公司ARUN Plus簽約,合資在泰國設立電動車製造廠;與印尼談判,在印尼建立電池和電動汽車產業;在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合作建設工廠,生產微晶片、電動汽車零部件等。

從決心造車至今,除了本身具備的汽車電子元件生產能力外,富士康的佈局涵蓋了動力電池、電機、晶片、車聯網、雷達等多領域,投資足跡遍佈多個國家。可以說,富士康幾乎擁有造車所需要的全部東西。

但對於這樣的富士康,業內卻並不看好。一位來自汽車行業的分析人士對深途表示,富士康造車的重要合作伙伴裕隆,旗下最出名的品牌是納智捷,但由於產品油耗高、故障多、動力弱等問題,該品牌在內地市場已多次陷入“退市”傳聞,“這很難讓人相信這倆合作打造的產品或是MIH平臺,而且雙方也不具備什麼突出的優勢。”

至於富士康造車的核心——MIH聯盟,儘管其中富士康的角色依然是代工,但此代工非手機代工,MIH平臺的話語權掌握在富士康手裡,很少有車企願意讓別人把住自己的命脈。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富士康的野心有多大?

雖然對於富士康的造車模式外界褒貶不一,但這並不影響富士康的野心。

針對汽車業務,劉揚偉此前曾對外公佈多個計劃:“到2025年,基於MIH平臺打造的電動汽車搶佔全球10%的市場份額;到2026年前,電動汽車相關業務每年貢獻營收1萬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296億元)。”

產業鏈佈局完成了,計劃目標也有了,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富士康的車?

事實上,富士康的車已經量產了,但交付的是商用車。今年3月3日,鴻華先進首款量產車MODEL T正式向高雄客運交付,初期目標30輛。至於乘用車,外界至少還需要等一段時間。

從目前的訊息來看,富吉康代工這條路暫時沒有什麼新進展,代工Faraday Future這件事也不了了之。

MIH聯盟則迎來了不少成員。截至今年3月,據媒體報道,MIH聯盟已擁有超過2200家公司加入,其中包括高通、微軟、博世、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不過,聯盟成員雖然多,但並沒有汽車企業宣佈要使用MIH平臺造車。

真正有希望落地汽車的還是第三條路線,富士康自己下場造車。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目前,富士康參與打造的整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鴻華先進的MODEL系列,另一部分是富士康與Lordstown Motors、Fisker合資打造的新車。

其中,定位於中級純電SUV的MODEL C將在今年的科技日,即10月18日開始預定,明年上半年交付。作為Foxtron品牌的首款量產乘用車,MODEL C的預售價或將低於100萬新臺幣(摺合人民幣在22萬左右)。

Lordstown Motors方面,5月12日,富士康以2。3億美元收購Lordstown Motors位於俄亥俄州的工廠,至此富士康正式在北美地區擁有電動車生產基地。收購完成後,雙方還簽署了代工協議,Lordstown Motors的電動皮卡Endurance將於今年下半年在俄亥俄州工廠由富士康代工生產。

此外,雙方還成立了新合資公司MIH EV Design LLC。按照計劃,MIH EV Design LLC未來將基於MIH平臺開發電動車。

伴隨著北美電動車生產基地的落成,富士康與美國初創電動車公司Fisker的合作也迎來新進展。去年5月,基於MIH平臺,富士康與Fisker共同開發了一款名為PEAR的平價電動車。據Fisker透露,PEAR車型將由富士康的俄亥俄州工廠代工,預計2024年量產。

也就是說,在2025年前,除了商用大巴MODEL T外,目前已知的基於MIH平臺打造的新車只有MODEL C和Fisker的PEAR。

而按照國外調研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關於2025年電動車全球銷量1079萬輛的預測來計算,富士康2025年至少要賣107萬臺基於MIH平臺打造的電動車,才能達到劉揚偉計劃的10%市場份額。

兩款新車,根本撐不起這一計劃。或許是富士康自己也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在5月31日的鴻海股東會上,劉揚偉更新了目標:鴻海電動車佈局目標預估2025年市佔率將達5%、電動車產業營收規模達到一兆元、出貨量為每年50-75萬臺。

但這個目標依舊過於遙遠。

“富士康對汽車市場並不瞭解,喊出的口號也是噱頭成分居多。這就像馬斯克和餘承東一樣,經常喊一些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來吸引媒體注意。”在汽車分析師、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看來,富士康造車只是因為智慧手機每年出貨量都在下滑,富士康必須要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而電動車恰好在風口上。

言外之意,富士康的造車大計,聽聽就好。

當然,計劃的不靠譜不代表富士康在造車上也不靠譜,畢竟這七年間的每一筆收購、合作砸下去的都是真金白銀,只是在業內看來,富士康把造車這件事想的過於簡單,並不是集齊了上下游公司,就能召喚出一輛競爭力超強的產品然後在市場中爭霸。富士康的汽車到底怎麼樣,還是得等交付後,由消費者評價。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你看好富士康造車?

原標題:《富士康造車,撕不掉“代工”標籤》

TAG: 富士康造車MIH代工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