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張穎:經緯越來越像一臺遍佈飛輪的精密儀器|【經緯低調分享】

前段時間,在經緯科創匯上,經緯張穎接受了投中網記者的採訪,回答了諸多外界充滿好奇的話題,比如——

經緯為什麼要做科創匯?經緯是在什麼契機下切入到科技投資賽道的?如何在行業切換中快速驅動投資團隊的認知迭代?如何迅速找到細分領域並投出獨角獸?如何進行投資飛輪迭代,平衡前沿佈局和回報LP?如何前瞻性、系統性和場景化地賦能被投公司?

在這次採訪中,張穎毫無保留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分享了經緯近期的思考、打法,以及對科技創業者的觀點:

在科技創業的浪潮下,經緯從2014年開始強調“科技賦能一切”,關注科研/技術背景的優秀人才創業,聚焦早期,將投資的觸角延伸到新能源產業鏈、醫療、前沿科技等賽道,並系統性佈局,打造上下游生態。這也是經緯“投資生態化”打法的具體體現。

在投資生態化的同時,經緯的 “投後場景化”與”品牌戰略化”也不斷被落實。在9個投後專職小組系統性賦能的平臺配置基礎之上,我們對創始人在創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前置性的場景化梳理,找到對應的專家,總結方法論,輸出一套真正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比如科創匯,就是我們在與科研/技術背景創始人打交道過程中發現的共存問題,根據經緯投資和投後經驗快速總結9條建議,並迅速組織了經驗豐富的知名創業者和專家詳細分析解法,希望圍繞科技創業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陪伴和賦能。

經緯就像一臺遍佈飛輪的精密儀器——從投資角度,投資團隊在各個科技屬性領域系統性佈局了很多個飛輪,每年都有一個主飛輪可以貢獻很大的回報,持續帶動其他需要時間年限才能有大退出大收益的飛輪繼續運轉,保持正向迴圈,保持最大力度的退出收益,保持不停地投資。從投后角度,9個專職小組在這些投資的飛輪之間進行配合,以不同場景賦能和陪伴,並進行不斷地迭代和升級,精細化打磨,讓這臺儀器運轉得更好、更靈敏、更精密。這樣一來,就能保證聚焦中國,子彈不斷、投資不斷,產出不斷。以下,Enjoy:

經緯張穎:經緯越來越像一臺遍佈飛輪的精密儀器|【經緯低調分享】

在科技創業的浪潮下,經緯也正在將自己的投資觸角從移動網際網路這一主線,延伸到新能源產業鏈、醫療、前沿科技等賽道。

文丨張麗娟

要不要投智慧電動車?2015年,經緯的辦公室裡邊,張穎一開始沒有被說服。

但事實在變化,充電樁普及程度,電池技術路徑,補貼政策的延續性等,壓倒性的勝利看不到,但投不投?經緯必須做出決定。

不過不要緊,經緯老闆很快還是改變了主意,“有一天,我跟大家說這個領域應該下手”。王華東跳出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看理想,張穎說,我支援你。兩個月後,萬浩基問,我們投了理想,還能不能投小鵬?張穎說,為什麼不?

後來的事情你我都知道,經緯同時投資了理想和小鵬,成為智慧電動車這個超級賽道的第一波贏家之一。

這是一則來自4年前的故事,聽張穎講完,它還是令我內心充滿驚奇:出人意料的轉折,洞見的變化,是從哪裡來的?

或許還可以問得更具體一點,經緯建立了一套怎樣的機制來自我糾錯?張穎在決策中的轉變,是運氣使然?還是註定可以做到的?

在科技創業的浪潮下,經緯也正在將自己的投資觸角從移動網際網路這一主線,延伸到新能源產業鏈、醫療、前沿科技等賽道,

用張穎的話來說,就是經緯已經形成更有延展性的網狀投資機構。

他也將經緯的打法總結為

“早期投資生態化”

打法,即先在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投出“根據地”專案,然後再上下延展,讓各個投資領域聚合而成一個生態。

比如在為人熟知的新造車領域,經緯同時收穫了理想和小鵬,並沿線深度佈局,同時必須是早期進入。

在張穎看來,任何一家投資機構,想要保持頭部狀態,就是要在大的經濟週期和新經濟的發展領域中,不停地抓住未來的趨勢。

而對於經緯來說,就是要做到自己的“三化”:即“投資生態化”、“投後場景化”、“品牌戰略化”,從而形成整個投資機構思想和執行的統一,形成可以遷移的投資方法論。並在此基礎上,多投,糾錯,再提煉,保持節奏,產生一個正確良性的閉環。

按照張穎的說法,經緯就是一臺儀器,遍佈飛輪的精密儀器。

我們跟張穎聊了聊這臺儀器。

與頭部機構競爭慘烈,但卻彼此尊重

投中網:

你最近給科技創業者發了公開信,經緯在賽道上也做了切換,醫療、科技、企服、智慧汽車你們投入很大,你從什麼時候意識到經緯必須轉賽道了?

張穎:

主觀上沒有“轉賽道”,變化是自然發生的。2010年-2014年,整個經緯都聚焦在移動網際網路和2C方向上。但我們2014年就已經有行業小組的打法了,比如企業服務、數字化醫療、硬科技,都是從當時開始的。

投中網:

客觀上變化是何時發生的?

張穎:

真正的轉變發生在2016年。經緯開始投智慧汽車,投晶片,投商業航天,投大醫療。在智慧汽車這個領域更不用說了,包括理想、小鵬,以及整個生態鏈的上下游都佈局了很多。

一家投資機構,如果到現在才想起“轉型”就太晚了。

任何一家頭部的投資機構,要真正地在頭部站住,就一定要在爆發前看清楚趨勢,並做有效佈局。

投中網:

賽道轉換,意味著投資打法、團隊能力也要轉。你怎麼驅動一個非常懂移動網際網路的投資人去看科技?你在管理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張穎:

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反覆追問自己,你是否真的搭建了一支有效率的團隊?你是否做到了不停地給年輕人機會?你是否做到了不斷迭代思維邊界?你對他們出去作戰究竟是不是真的有信心?

也要追問團隊,你們在硬科技、晶片、智慧汽車、大醫療、航空航天、3D列印、替代蛋白這些領域,是否真能有自己的見解?內部是否有足夠的討論?能否落實到思想上的統一,並最終轉化成執行力?

我想表達的是,

想要轉變,要比對手更早地認知,推動思維、執行上的統一,進而做到一定量級的投資,這是核心競爭力。

投中網:

其實我有時候能聽到對經緯的質疑聲,比如,投資數量是不是太多了。

張穎:

你在外面聽到的聲音,我能聽到10倍。

在中國穩定的大環境下,各個細分行業都有非常多優秀的創業者和投資機會,我們會珍惜。只要不停地投,並在其間糾錯,不斷迭代自己,投出好公司的機率自然就高。

投中網:

所以你對同行競爭的態度是什麼?

張穎:

頭部位置的同行交流作用是有限的,即便坐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是捏著的,核心資訊不會分享,核心策略不會分享,核心打法、核心洞察,統統不會分享。大家是競爭狀態,打得你死我活,彼此尊重就好了。

投中網:

有些人做投資愛講合作,但你怎麼看待現實存在的競爭問題?

張穎:

現在投資領域的馬太效應非常厲害,競爭激烈,但其實彼此尊重,我們90%的競爭都發生在頭部的10家機構之間。

投中網:

細分賽道呢?

張穎:

細分賽道也有競爭,比如晶片裡有三四家,醫療裡有三四家,競爭力都很強。經緯跟垂直機構之間更多是合作而不是競爭,但跟前面廣義上的綜合機構都是充分競爭,且非常慘烈。

投中網:

競爭如此激烈,你給自己分配的任務是什麼?

張穎:

找到新趨勢,抓住必然要爆發的風口。

投中網:

比如呢?

張穎:

比如2017年的智慧電動車,再比如兩年半以前的晶片,一年半以前的醫療,甚至是現在的商業航天。

當然,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家商業航天公司上市,雖然估值在提升,很多人在投。同時它對於整個社會的科技力推動是很大的,60-70年代的美蘇競爭正是一個個望向太空的計劃,讓我們享受到了今天科技帶來的便利,在這個過程中商業航天公司需要吸引更多的長期基金,有耐性去推動它們對技術的探索。作為平臺型的投資機構,我們認為要投,因為探索太空是很重要的載體。

投中網: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經緯內部會爭論嗎?

張穎:

會,我們內部有很多爭論。比如左凌燁跟我說,替代蛋白是一個很大的行業,雖然我有疑問,但不妨礙經緯在裡面先投4、5家,做佈局,並在此基礎上迭代行業認知。我們會透過這幾次投資提煉認知,大家統一認知後,再去放大或者放緩投資節奏。

到今天為止,中國的SaaS領域還沒出現100億美金的公司,但我們認為以後一定會出現,等有一天SaaS公司大量上市,別人才會發現原來經緯在企服佈局那麼好,這就是

做到了對趨勢認知,緊跟行業迭代,保持節奏。

像一臺精密儀器的投資機構

投中網:

內部管理上你的任務是什麼?角色是什麼?

張穎:

第一還是

趨勢判斷,不停迭代。

第二,

團隊提升。你要確定在外面戰壕裡面的人是對的,

新加入的人也在不斷吸收經緯的價值觀和狼性。面對硬戰,班長、排長、連長要對,也要有源源不斷的、被訓練得很好計程車兵。

我的角色類似營長。有時候你要和戰壕保持幾十米距離,有時候打得激烈了,你要跳進去指導、調整。這很直觀,

你不能離戰壕太遠,但也不能長期在戰壕裡蹲著。

如果這些都做對,結果就必然是對的。唯一的偏差,就是你是否可以抓住新賽道里面的潛力股,是多抓了幾個,還是少抓了幾個。

投中網:

做到這些,至少不會輸?

張穎:

是,因為商業模式是對的,就看最終抓到幾個。當然,也有可能做對了所有的事情,最後老天沒有給你這樣的運氣。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在頭部機構裡面你做不到最耀眼,而是隻做到了末端位置,但肯定掉不出頭部。

頭部如果想要殺出一個新面孔,就要突破我們這種機構的包圍:聚焦中國、子彈不斷、投資不斷,找到更多水下的明星公司。

投中網:

所以這是你所說“頭部基金商業模式”的好處,下限很高?

張穎:

是的。

有行業認知,有趨勢判斷,團隊有層次感,你就會知道主戰場是對的,戰壕裡面打仗的人也是對的,

邏輯上這個迴圈就能成立。

投中網:

這套打法對“投”的要求是什麼?比如你如何判斷爆發節點?比如元宇宙經緯會投麼?

張穎:

我真實的答案是:判斷不了,但你要知道大方向。

在我看來,很多對這個風口討論還早,真正的元宇宙其實是大公司的買賣,要有大的遊戲場景。

我們也會組建團隊,見這類公司,迭代認知,但也會謹慎下手。

我們所有的行業都這麼做。因為你不知道行業的崛起是在半年後、一年半後還是兩年後,所以就要不停迭代,不停學習,大量討論,大量資料分析,大量案例分析,達成一致,再去執行。

投中網:

經緯哪條賽道是這樣邊糾錯邊跑出來的?

張穎:

智慧電動車。當初我不是一開始就舉雙手贊成的人。但我一直在慢慢學習,也看到特斯拉崛起,有一天再開會,我就跟大家說這個領域應該下手。這個時候,王華東就跳起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看理想,我說,我支援你。

兩個月後,Harry(萬浩基)跟我說,我們投了理想,還能不能投小鵬?我說,為什麼不?沒有一家整車廠可以一統天下,最終我們兩家都投了。

所以你看,對結果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於我,我需要建立小組,需要把框架聊透,不管你有什麼差異化的看法,最終大家要統一思想,統一思想為了做什麼?就是投。

投中網:

你怎麼定義這一套打法?

張穎:

經緯有點像個精密儀器,有很多飛輪,

每一年都有一個飛輪能貢獻很大的回報,能讓我們保持正向迴圈,來補充其他需要時間年限才能退出的飛輪,保持不停地投資。

精密儀器的思考,通常外人是看不到的。比如有時候,我們在風口出現之前一年半前問別人意見,別人的判斷是,這種公司怎麼會有機會?你們是神經病。發生過太多這種事情了,所以一家投資機構要做好,少數幾個合夥人就不能被外部的聲音太多幹擾。

如果只有一個飛輪,輪子轉到一定的程度就勢必要停下來,沒子彈了,LP要退出,所以對精密儀器的拿捏,需要非常系統性的思考。

投中網:

你是這套儀器的操作者嗎?

張穎:

希望是驅動者,至少不能是障礙者。

同事要投替換蛋白,他們認為是大方向,但商業化起勢還不知道需要多久,我沒有說“對不起不讓你投”。我的做法是,設立小組,拿下一兩家節點公司,延展創始人的認知,學習迭代。但節奏感我要控制,以我的判斷崛起沒有那麼快。

投中網:

你需要對這臺儀器的每個零部件都掌握得非常清楚嗎?

張穎:

需要。

今天如果一家投資機構要保持頭部,創始人心裡面要有一張很精密的圖紙,知道在每個環節做什麼事情,保持怎樣的節奏感——跟創業一模一樣。

總結來說,在哪些賽道發力,在哪些賽道收力觀察,哪些賽道派偵察兵出去做簡單的嘗試,你心裡都要清楚。比如現在文娛收縮了,遊戲不投了,網際網路金融基本不碰了,移動網際網路和To c專案非常謹慎了,你必須要有一定的調速。

另外,我會差異化對待每一位經緯的小夥伴,看業績、看狀態、看能力,有些人一年做了兩三個人的量,有些人在低谷沒有扣扳機的權利了,階段性的差異,背後是資料支援。

剩下的就是在上述基礎上,我配合同事搶專案、跟團隊打交道等等,以及一些投後的事情。

投後經緯敢說第一

投中網:

說到投後,你曾不止一次地表達“中國沒有一家投資機構的投後比我們強”,但這幾年很多基金在投後上做了很大投入,今天你還會這麼認為嗎?

張穎:

經緯打造的是“平臺型、場景化的投後”,在我心裡,依然的獨一無二的

,也歡迎其他頭部機構創始人一起討論什麼是有效的投後。

投資業績我不敢說,畢竟靜態和動態演算法不同,上市公司市值會變,股份會賣。但投後問題非常直觀,投資機構要做好投後,一把手必須花很多時間。舉個招聘方面的例子:經緯有平臺招聘小組和行業招聘小組,縱橫相交,可以做到有效覆蓋。

把品牌和差異化認知當成戰略,是經緯投後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從善待創始人、不折騰公司,再到當公司遭遇事情時雪中送炭,體現這是一家人格化的、不是冷冰冰的投資機構。

投中網:

具體地說,經緯的投後做了哪些工作?

張穎:

建立了投後平臺制度,建立起很多專職小組,前置性地幫創始人避過很多坑,這是已經做到的。

在投後2.0時代,經緯投後也還原了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所有問題,

包括戰略、股權等等,

提供解決方案,前置很多動作,

比如億萬創業營、科創匯等,幫助創業者避過很多坑,也是場景化落地的方式之一。

這就像F1錦標賽的時候,“投後場景化”我們總結下來就是前瞻,系統,高效保障賽車手(創業者)能夠全神貫注、行雲流水地行駛在創業路上。

投中網:

你在投后里負責什麼?

張穎:

我更多負責引導。所以投後的資源需要創始人去調控,去分發。

投中網:

投後也是成本,效率也需要把控吧?

張穎:

當然,投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不能“瞎幫忙”。我們建立了體系,投後同事的工作99%都是有意義的。

但歸根結底,做投後還是因為要搶專案。經緯模糊投後和投資直接的關係,就是想投後小組可能某些時刻幫助我們拿下投資競爭很慘烈的公司,如果你拿我們的錢,我們還能幫你招人、GR、PR,幫助組織迭代,在大生態裡尋找上下游等等。我不能說每次都搶贏,但總有創業者覺得你準備地那麼周全,而想要拿經緯的錢。

一樣給錢,不一樣的幫忙吧,更有效的幫忙吧。

追求α型的回報

投中網:

那麼從投後倒推,做科創匯是因為你們發現了科技創業者的哪些通病?

張穎:

科技創業者的年齡普遍要比移動網際網路創業者大,專業度更強,但正因為他們是科研人士,是科學家,所以他們深度大於廣度。科研背景的創始人選擇創業,其實本質是進入了另一個領域,要能打破一些條條框框,要接地氣。

當下科學家可以非常容易地拿到很多錢,哪怕有聯創,也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這中間會有大量的坑,我們提煉出來做培訓,也是想把“幫忙”提前。

但人性就是這樣,沒有發生之前就意識不到嚴重性,那麼我希望真正發生的時候,大家有一個印象,說在經緯科創匯我們聽過,那麼會知道這是普通問題,不會慌,我們也能推薦更優的解法去規避或者幫助跨越這個“坑”。

投中網:

你有打動這些科技創始人的絕招嗎?

張穎:

任何投資人跟科技創業者聊天,認知都是對方的1/10 、1/5、1/3,只是分母的區別,不可能從技術層面上讓對方真正信服。

但專業之外,有太多地方幫得上忙,經緯也想透過這些差異化的工作打動創業者。我每天都在跟同事說,大多數人的細心之後,還有少數人的更細心,世界就屬於後面的少數人。

科學家往往是順向思維,喜歡從技術路線去思考產品形態,但市場往往需要的是逆向思維,要根據商業需求去倒推技術匹配。

經緯能做的,也許就是在系統性賦能科技創業者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創始人們可能遇到的各類現實場景問題,並前置做好補齊預案、建議。

投中網:

你覺得經緯在取得科技創業者信任上的競爭力是什麼?

張穎:

口碑。你在相關領域投到節點公司以後,創業者之間會互相打電話,節點公司對你的判斷是什麼?你是否有價值?這些問題不用聽我說,你隨便在經緯所投行業挑三家,現在就給對方打電話,不用前期鋪墊,你聽對方怎麼說我,就懂了。

口碑、善意,就是經緯搶專案的利器,我經常跟同事說,我們一年看一萬個專案,99%都在拒絕,怎麼把拒絕做得更加人性化,多留一點時間給對方解釋,給出真實的反饋和意見,長期以往,才能建立真正的差異化競爭力。

投中網:

保持善意,保持口碑,經緯每個人都能做到嗎?

張穎:

我不能保證每個同事現在都在做,但這是我的主觀意識,從上往下宣貫的主觀意識,額外的一點點善意,加起來就可以變成核心競爭力。

投中網:

所以,經緯“投後”的標籤經過反覆強化,越來越紮實了。

張穎:

對。強化“投後”標籤是非常重要的,強化標籤可以不斷地佔領創始人們的心智,這是非常直觀的、黑與白的結果,在我心裡面,這一點只有我們做到了,但是還不夠,還要不停的去強化。

以億萬創業營為例,做了4期,每期70個人,這280個人出去,至少有60%-80%的人會在外面談我們的好,同時這也在延展經緯的調性。

為什麼今天的可口可樂、星巴克,早就佔領消費者心智了,還在不斷投廣告?就是要重複地告訴使用者。經緯也是一樣,這也是我擅長的。

投中網:

那麼,張穎本人在做什麼?

張穎:

我自己的精力大概分六塊:

1、明星公司的交流。每週5-10家,跟我交流的都是最頭部的公司,團隊可以在我的基礎上再迭代;

2、搶專案。每週都會發生,同事嘴上說是讓我幫忙判斷,從來不說“需要你幫我搶額度”,但實際上多數都是後者,我們搶的都是主導權,跟投太容易;

3、團隊培養。差異化地對待,幫助他們成長,度過低谷,在高峰充分賦能,讓他們做更多,跑得更快。我們做投資的就40個人,我對每個人都非常瞭解;

4、投後的賦能、迭代、創新。我對經緯的定義,一個重要的標籤就是“投後管理平臺化的創新者”,就很像《給科研/技術背景出身創始人的9條建議》。

5、人民幣募資。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要投資不斷,子彈不斷,就要不停地募資;

6、品牌傳播。錢都是一樣的,但背後的用心不一樣。你有業績,有前置的1,品牌跟傳播就是一個重要的0,但你沒有業績,做這些東西就是笑話。

除此之外,就是獨處,工作之外的生活,獨立思考,解壓時間騎摩托車,與人做高質量的交流。

投中網:

你花時間最多的細分賽道是什麼?

張穎:

醫療,因為我本身是學醫的。除此之外,智慧電動車,我也花了很多時間。

投中網:

現階段,外界對經緯最大的誤解是什麼?

張穎:

這對於我來說是邊緣問題,我不太關注。你只有做得好才會有爭議,才會有誤解。當人從外面看一家公司,很多假設和你的主觀想法相差十萬八千里,這不重要,也不影響我的做事方式。

我知道有人說經緯高調,但其實我們發出的所有聲音都是有的放矢的,這會讓我們覆蓋到更多領域,讓更多創業者認可我們,認可後能信任,這是我很看中的,也是我的出發點。

投中網:

你還是不滿足,你希望做到更好。

張穎:

是的。但“更好”具體是什麼意思?我希望經緯每年都要投出一個理想、小鵬,但你知道有多難嗎? 我們把單個專案回報10億美元當做目標,希望從三年投出一次,可以提升到兩年一次,再到一年一次。我們不投後期,所以從早期開始,要去等待某個細分領域的爆發,需要耐心和時間,但是最終一定會來。

投中網:

經緯的2021,做到你認為的足夠好了嗎?

張穎:

現實地講還不錯,但我內心依然覺得不夠好,從2020年4月,我曾給自己制定過目標是從70到83分,今天是2021年12月份,我覺得經緯做到了74分。為什麼是“做到了”74分?因為有一大堆的退出。

但是我心裡面還是想要83分,從74分到83分,還要3-4倍的努力。

重要的是自己變得更好,回報經緯的LP。也幫助更多值得的創業者,讓他們獲得成功,也就是我們這些早期機構的成就感所在了。

TAG: 經緯張穎投後投中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