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提到OPPO、vivo、榮耀廠商,我們印象較深的產品通常都是手機,提到華為時,除了手機我們還會想到5G基站、通訊業務,而提到小米呢,估計有不少人會想到小米雜貨鋪(小米商城)中的IoT產品。

事實上,除了為大眾所熟知的產品,小米還有一項業務正在飛速發展,那就是面向企業的To B業務。儘管沒多少人瞭解,小米入局時間也不長,但小米To B業務副總裁白鵬已透露,預計明年該業務營收可達100億元。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許多專職做To B業務的企業,年營收都不到百億元,小米一個後來者,居然敢放如此大話,說明不但對市場有信心,對自己的實力也有信心。

小米起步雖晚,但能後來居上?

2021年1月1日,小米集團To B事業部正式成立。9個半月後,小米集團召開首屆企業服務峰會,To B業務副總裁白鵬表示,小米To B業務分為兩大部分,即定製終端、智慧生態,預估2021年營收可達20億元。

2021年9個月時間,小米To B業務實現了15個城市覆蓋,定製終端銷量超100萬臺。目前小米知名的To B產品有百英寸超大屏電視、企業級路由器等。未來小米To B產品仍會以手機、電視、音箱、平板等終端產品為主,建設完善的住宅、酒店、公寓、辦公、養老五大行業通用解決方案。

與同為手機、To B業務兩手抓的企業華為相比,小米To B業務還很稚嫩,但小米不需要著急,畢竟是個後來者,進軍To B業務的第一年,就能取得20億元營收已經不少了,而且小米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提到小米的品牌印象標籤,那當然少不了“價效比”這個詞彙。儘管今天的小米手機開始衝擊高階,將價效比交由Redmi去做,可小米產品仍然難以擺脫價效比形象。在做To B業務時,小米的產品延續了固有的價效比理念。

就拿小米剛釋出的電子水牌(廣告機)來說,其他同級別產品,售價基本都在5000元左右,其中部分還僅為1080P解析度,小米電子水牌支援4K解析度,卻僅售3999元。更不用說小米電子水牌可以關聯小米手機,透過App就能輕鬆控制,比其他同類產品用起來更方便。對比之下,小米To B產品也凸顯出了不低的價效比。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小米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先行者要自己嘗試水深不深,前期需要付出的成本較高,小米這種後來者可能短期內難以趕到前面,但有那麼多前車之鑑,小米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少付出一些成本,能夠讓利給合作企業,更容易獲得企業合作。

To B業務,前景無限?

To B業務的優勢在於長久穩定,使用者粘性極高。小米與一家企業達成了合作,那麼它們之間的合作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這家企業需要新的To B產品,一般也會優先考慮合作商。或許利潤不是很高,但這種穩定性卻可以保證,企業的其他業務受到衝擊時,不會傷及根本。

另外,To C業務非常容易受到頭部化企業影響,使用者極易向頭部企業流失,如手機、社群團購等領域,一旦市場固化,小品牌就很難再翻身。

To B業務集中度低,只要能與幾個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未來就不擔心業務會做不下去,有足夠長的時間安穩發展。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國內網際網路或科技巨頭,幾乎都有入局做To B業務的想法,其中廣為人知的品牌就是華為。華為公司營收由To C業務、To B業務、運營商業務共同構成,雖說現在To C業務佔營收大頭,但另外兩個業務每年也能為華為帶去上千億營收。

近幾年華為受到了不少針對,2021年財報披露To C業務營收近乎腰斬,好在運營商業務能保持穩定,營收接近3000億元,To B業務則給華為帶去了不少驚喜,營收上漲至1024億元。去年我們頻頻看到華為在To B業務的身影,而且已經開始向工業領域發展,推出了適用於挖礦的礦鴻系統。

不管其他業務受到多大沖擊,華為都可以依靠To B業務撐下去,並且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To C業務營收是高,但穩定性不足,一旦產品失去競爭力,消費者就可能大規模流失。看看小米,一度進入國內手機銷量前三,如今卻跌至第五。對於這些企業而言,有了更加穩定的To B業務做基礎,就可無懼風浪侵襲。

小米做To B,不能忽視這些挑戰

企業經營的業務越多,穩定性就會越高,可是如果不考慮自身情況,盲目擴張業務,那麼下場就會像樂視一樣,資金鍊斷裂,公司近乎崩潰。

小米最近幾年動作很大,重啟平板業務、多款PC連發、智慧家居新品不斷,最重要的還是雷軍的最後一次創業——小米汽車。在官宣進軍汽車行業初期,小米表示首批投入100億元研發經費,未來五年再投入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5億元)研發經費。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實體企業利潤率一般不會高,2021年小米集團2021年營收高達3283億元,但淨利潤卻只有220億元,而且To C業務營收和利潤增長有限。每年造車所需的費用,大概相當於小米集團一半的淨利潤,對於小米來說,壓力不可謂不大。

雖說To B業務穩定,但想要勝過競標對手,被企業看中,產品肯定也要有過人之處,大量研發投入少不了。可小米又要走價效比路線,產品利潤太低,如果步子邁得太大,很可能出現問題。

還好,應對這種情況,小米有不少經驗。當初在智慧家居佈局時,小米就意識到以自己的能力,想要吃下整個市場不現實,所以選擇了合作共贏的方案。小米不但自己做智慧家居,還把小米商城這個平臺提供給其他企業,於是不少名聲不顯的企業加入了小米智慧生態。

小小的電子水牌上市,展示了小米的B端野心

有小米對質量把關,消費者在小米商城購買產品時,就會稍微放心一些。憑藉這一優勢,小米迅速領先其他企業,把小米商城做成了“小米雜貨鋪”。

小米To B產品同樣可以採用類似的方案,透過與其他生產廠商合作的方式,降低自己的研發投入,先把品牌和名聲做起來,至於前期利潤可能不高,那倒不是太重要。只要把品牌做起來,把名聲打響了,那就相當於有了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不怕以後賺不到錢。

現在小米的To B業務處於起步階段,仍需要時間成長,以小米的整合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應該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取得不菲的成果。按照小米To B業務面向的場景來看,發展空間非常大,2023年實現百億年營收不是難事,未來可能會取得更高的成績。

如果小米真的取得了成功,有可能會帶動更多手機企業成立To B事業部,入局另一個領域。眾多企業加入,有可能會帶動To B產品捲起來,價格下降。

TAG: 小米業務營收企業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