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李想看清了未來,不過總有些錯位的感覺:SEV的理想的確美好,可是他來得太早,最終無奈收場;SUV要更貼近實際,可是一直貼著2018年的實際,沒有再向前走一步。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作者

/ 劉亞傑

編輯

/ 邱 韻

2015年6月12日,汽車之家的辦公區,空氣中充斥著一股怪異的情緒。

CEO秦致發表內部信表示,掛著“創始人”和“總裁”頭銜的李想將離崗,以董事和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發展。

這一幕,像極了1985年,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被自己苦口婆心招攬的約翰·斯卡利趕出公司的情節。巧合的是,和喬布斯一樣,李想性格中也藏著偏執。自高中畢業即開始創業生涯,他簡歷中已經有“泡泡網”和“汽車之家”兩個成功的專案,很多人將其與茅侃侃、高燃、戴志康合稱80後中的“京城四少”——這都是他偏執的資本,畢竟他曾如此成功。

只是此時,李想不打算停留在過去的輝煌中。他在尋找新的機會,用新的成功來證明自己。大洋彼岸已經有人出手,畫出了他真正的嚮往。那個人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李想在2014年4月成為其首批中國使用者。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在馬斯克將Model S的鑰匙交給李想時,他自認為依稀窺見了未來。於是,在汽車之家後,李想開啟了新一段征程。

01

李想的理想

朋友圈塌陷,堅定了李想的判斷:在手機開啟使用者心智後,智慧化勢必席捲各個行業,傳統汽車行業遏制使用者需求,同樣存在一個需求井噴點。此時,特斯拉似乎恰好就在那個點上。

作為一個媒體人,他知道傳統車企能把車造成什麼樣,也很清楚使用者是否需要這樣的汽車,那麼為何不製造一輛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汽車呢?

2011年,李想將想法告知秦致,後者用“把汽車之家做到50億美元”的憧憬挽留他,李想妥協了;2013年,秦致再次用相同的方式規勸他留下,李想也接受了。不過“紙上談來終覺淺”,到了2015年,偏執的李想試圖改變。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經過7000多公里的駕駛體驗後,李想實在受不了Model S的糟糕表現,給了新車“我都TM的快瘋了”的評價;同時他也實在無法接受一個巨大的機會從眼前溜走,他已經妥協過兩次了。

2015年6月,偏執造車的李想毅然離開了汽車之家,一個月後成立車和家,啟動自己的造車計劃。

和每家造車新勢力發展初期的境遇相同,質疑很快鋪滿網路:高中學歷、PPT造車以及傳統行業難以跨越的門檻……新的、舊的;有的,沒的,紛至沓來。

“我都不在乎別人怎麼想”。李想在微博上暢想著,“爭取2015年結束前,打造一款0-100公里/時、實測加速在3秒之內的電動概念跑車出來”。

正是此時,人們不再稱李想“京城四少”,取而代之的是“中國馬斯克”。

02

SEV生意經

很可惜,2015年前人們並未見到車和家的首款作品,理想在第二年公佈造車計劃,結果與最初的設想略有不同。

2016年4月16日,李想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表示:車和家放棄了推出電動跑車的想法,而是要先推出一款小而美的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後打造大而全的SUV(Sport Utility Vehicle)。

“當時,SEV的口碑並不理想。”汽車分析師張翔表示,SEV的特點與國內低速電動車類似。當時,這並不是一門好生意。“低速電動車帶有低開發成本、低技術含量、低價格‘三低’屬性,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固有印象。”與此同時,在電動車行業,低速電動車一直行駛在政策規章的盲區。這些汽車要在哪行駛?機動車道、腳踏車道、人行道?生產標準如何界定?沿用EV、HEV、PHEV標準?似乎都不合適。眾多的問題懸而未決,因此官方無法為此類汽車上牌照。

李想顯然不願活在別人的警告中,他在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且買得起特斯拉,可他們才是電動汽車的潛在客戶。

從入門級產品入手,很多領域有成功案例。小米就曾依靠價效比,最終實現對舊勢力的超越,如今相同的故事不過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演。與小米“醉翁之意不在酒”——透過普及硬體,拓展網際網路業務——類似,李想的願景也不全以車輛銷售模式實現。

2016年正值共享經濟最為火熱的時候。小黃車與小紅車,都能快速爬滿城市每個角落,如果這些腳踏車換作汽車,特別是體積小、成本低的SEV,會是怎樣場景?

車和家不是最早入局的新勢力,卻最先推出產品,共享經濟的模式給車和家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甚至大批產品交付後,建立一整套後臺資料網路,提早步入智慧交通時代……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想象中,一切都那麼美好,至於標準、規章,也許挺一挺就好了——至少李想這麼想。他選擇堅持既定路線,繼續開發SEV產品,甚至構圖遠比其他廠商更寬、更快、更激進。

2016年8月,車和家啟動了江蘇常州武進汽車製造基地,一期建設投資20億元,年產20萬輛SEV;2017年6月16日,車和家宣佈與法國分時租賃運營商Clem合作,後者運營的車輛將會是車和家的SEV。

不管外界如何變化,李想已經鐵了心,要讓SEV專案儘快落地。

03

被堵死的通路

拿錢是快樂的,花錢是痛苦的,特別是在有錢沒處花的時候,這種煎熬只有局中人才有切身體會——李想就是那個局中人。

2017年9月8日,車和家完成A+輪融資,興奮的投資者們慷慨拿出了6。2億元投資,他們相信這是一次提前見到未來的機會。

李想很快讓資本見識了車和家的高效。按照L6e歐洲出口標準搭建的一期生產車間,SEV工程樣車已完成兩輪試製與改造;2017年12月4日上午9:06,眾人還沉浸在“週一綜合徵”的困擾時,李想已經打起精神,推送SEV的具體資訊:新車的續航里程將超過100公里,支援自由換電、遠端OTA(Over-the-Air Technology,即空間下載技術)升級、4G網路覆蓋等功能。

只是,SEV的輪廓越來越清晰,未來卻越來越模糊。從公佈SEV計劃到推送資訊已經有兩年,國內沒有形成自主低速電動車標準,也未按照歐洲L6e標準執行,SEV仍然無法上牌照,這讓車和家的SEV只能躺在生產線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不吹,萬事皆灰。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我們明年(2018年)才會正式釋出產品,因為工廠試裝以後還需要半年的測試周期。”李想在透過各種方式,給造車夢爭取更多緩衝時間,結果不盡如人意,他還是沒有等到標準落地。

偏執的等待沒有帶來好訊息,反而讓問題變得複雜。隨著行業發展,新能源補貼不斷向續航能力更強、安全係數更高的乘用車傾斜,迅速擠壓SEV的生存空間,即使入場也難有勝算。

此外,共享經濟也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據某第三方機構統計,當時分時租賃單車日虧損約為50-120元,眾多企業沒能建立穩定的盈利模式,只能依靠政府補貼艱難度日,這已經不是好生意該有的模樣。

按照李想的性格,他應該繼續等下去,若SEV就有了標準,分時租賃有了成熟的盈利模式,還是可以撐起車聯網的理想。不過這就意味著繼續苦等,而等待永遠是被動的,李想已經受夠了。

無奈的他,唯有向現實妥協。2018年3月22日,車和家宣佈與滴滴達成合作,透過組建合資公司的形式,延續共享的夢想,只是夢想的載體已經不是SEV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專案。

每當回顧這一段過往,李想會努力表現得更輕鬆,像創業之初那樣,儘量表現得無憂無慮,只是丟掉了曾經標誌性的微笑。

他的設想錯了嗎?顯然不是。蔚來、小鵬、威馬,包括這次合作的滴滴,它們都在想方設法靠近這個理想。不同點在於,李想太超前,也太迫切了,低下頭飛快地奔跑,速度快到超越現實——理想和現實就是這樣擰巴。

04

慢速邏輯

“我們判斷與滴滴合作,比用SEV做出行好10倍。”結束SEV專案時,李想沒有更多的惆悵,他有別的事要做。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製造SEV的A計劃宣佈流產,意味著車和家推出SUV的B計劃要提前上馬了。此時,車和家剛剛完成30億元的B輪融資,有了足夠的資本改造車廠一期生產線,加速二期建設,以及選購一張生產牌照——李想還有機會。

只是對比起來,李想要面對的形勢越發嚴峻:SEV專案失敗了,李想還可以退守SUV計劃,可是如果SUV計劃同樣沒能成功呢?偏執的性格以及殘酷的現實共同決定著,李想只能向前走。這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網際網路造車太難了。”第三次創業前(2015年4月),李想已經預見造車的艱澀,只是沒想到會如此難。那段時間,李想非常喜歡一個人駕駛特斯拉新款SUV Model X 90D,獨自反思SEV的失敗,也會思考如何規劃SUV的未來。

之前,車和家跑得太快,快到沒有機會反應甚至剎車。當探路石的感覺實在不好受,因此SUV專案不需要那麼快,也不要揹負太多的使命和責任,只要擊穿一個痛點,一個使用者的核心痛點,就足夠了。

很快,他找到了一個。

2018年7月3日,李想和往常一樣下了車,開啟電腦。片刻之後,在微博公開了3萬公里的駕駛體驗:“自從買了Model S開始,除了外出200公里以上路程,我真的只開特斯拉了。”

電動車在理念、駕駛體驗、人機互動等各方面表現,仍然讓他興奮不已。可是,他也只能享受200公里的快感——2017年中國公共充電樁數量為21。39萬個,該資料已經成為世界之最,卻只能讓使用者在200公里內無憂無慮,這才是使用者的核心痛點。

於是2018年10月18日,理想智造釋出了旗下首款車型理想智造ONE。公佈配置資訊時,綜合功率326馬力、扭矩530牛·米、百公里加速6。5秒、車內四屏互動方式均未引人注目,“增程式電動車”屬性成為全場焦點。

增程式電動車有很多技術難點:研製新車要基於全新的開發平臺、油轉電的功效仍然較低,政策補貼力度並不充沛……不過在李想眼中,這都不是事兒,讓使用者告別“里程焦慮”,已經足夠了。

理想ONE透過1。2T汽油發動機發電+240kW功率電機實現驅動。在滿油滿電狀態下,綜合續航為800公里。相比續航能力普遍低於500公里的競爭對手,理想ONE的優勢很明顯。關鍵在於李想ONE在保留電動車理念、駕駛體驗、人機互動等先進性的同時,結合了燃油車的優勢,最終消滅了“里程焦慮”。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車和家打造的汽車不會依賴充電樁。”李想很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

不過為了打消“里程焦慮”,有必要逆潮流尋找答案嗎?新品釋出後,業界不乏這樣的質疑。增程式電動車將燃油轉化為電力,透過電機驅動整車行駛。由於燃油仍為其主要動力來源,普遍認為增程式電動車是向純電動汽車時代過渡產品。因此這並非全新技術,與純電動汽車相比,甚至略顯落後。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不斷成熟,純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漸漸沒有那麼深刻。第三方資料顯示,2018年國內公共充電樁數量已經突破30萬臺,增幅達到40。3%;截至2019年4月公共充電樁總量已突破39。1萬臺。如此來看,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多少有些刻舟求劍的味道。

不過李想似乎並不在乎。2019年10月15日,李想將理想ONE的交付時間延後至12月,併為車主免費升級至2020款。新車更換了玻璃、進氣格柵、輪胎等眾多零配件,不過仍在堅持“增程式”的理想。

還是那個李想,不改偏執的性格,不過如今的他身上已經有了更多現實的色彩。

05

結語

凡是成功的企業家,性格中多少都有偏執的成分。

沒有喬布斯堅持變革人機互動體驗,手機可能仍會保留物理鍵盤;沒有馬斯克非要捅破電動汽車概念的窗戶紙,不會有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每年破千億元的投資額度。如今,李想仍在偏執於增程式的理想,也算和行業大家有了相同點。

不同點在於,喬布斯和馬斯克都看清了未來,也找到了理想的切入點,最後獲得了商業成功。反觀李想,他也看清了未來,不過總有些錯位的感覺:SEV的理想的確美好,可是他來得太早,最終無奈收場;SUV要更貼近實際,可是一直貼著2018年的實際,沒有再向前走一步。

這樣的錯位已經破壞了李想的第一個計劃,第二個計劃也會遭遇不幸嗎?

李想堅持的增程式理想,是在刻舟求劍嗎?

TAG: 李想SEV車和家理想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