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怎樣,要怎樣,才能把他的錯誤都原諒

說宋

二十一

還能怎樣,要怎樣,才能把他的錯誤都原諒

李從嘉是一個富三代。

他爺爺創立了很大一家公司,然後他爸爸把規模做得更大。

但是李從嘉從來沒有想過他能接班,因為他排行第六,上面有5個哥哥,尤其大哥早已經準備接班。

為了避免豪門恩怨,他決定一門心思研究佛法,還有詩詞。

但是沒有想到,他的那些哥哥們最後都死在他前面。

於是,李從嘉只好接班了。雖然,他並不願意。

他接班的那個職位叫皇帝。

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是的。

李從嘉還有一個名字,叫李煜。

那個大公司的名字叫南唐。

一個並不想做皇帝的人最後做了皇帝。

李煜的爺爺本姓徐,名知誥,創立南唐時,考證出自己的祖先為李氏後裔,所以稱國號為“唐”。

李姓就是這樣地有魅力。

等到他爸李璟的時候,四處征戰,拿下了當時的楚,閩兩國。

但是吞併太速,無法消化,李璟守不住,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南昌。

南昌有個滕王閣。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

控蠻荊而引甌越。

滕王閣序

南昌做了三個月的都城,李璟死了。

李煜登基,又將都城遷回了南京。

李煜做皇帝的時候,詩詞其實寫得不怎麼樣。

花明月暗籠輕霧,

今宵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

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

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

教君恣意憐。

作詞者:李煜

當事人:李煜,小周後(他夫人大周后的妹妹)

一個堂堂的皇帝,心思放在寫一首詞描寫怎麼幽會小三。這個小三還是他的小姨子,如此光明正大並且得意洋洋,還能指望他怎麼治理好國家。

比起詩詞,李煜的皇帝做得更不怎麼樣。

趙匡胤滅蜀的時候,為了防止南唐異動,派兵在長江邊演習,看上去聲勢浩大。

李煜的部將林仁肇看透了宋軍的虛實,主張乘勢出擊,消滅宋軍水軍。

李煜的做法是:不敢,上貢宋朝。

趙匡胤滅了蜀地,南漢。

李煜的做法是:去掉皇帝稱號,自稱“南唐國主”,繼續上貢。

趙匡胤知道林仁肇是南唐重要的水軍將領,而且力主抵抗。

於是命人畫了一幅林仁肇的畫像在內廷。

有一天有南唐的使者來訪,特意帶他去內廷。

使者見畫像,有點驚訝,問道:“這個人是誰?為何畫像在此?”

宋朝官員佯做不經意地回答:“此人日後將會歸降我大宋。“

使者回去稟告了李煜。

這是一個非常老套的伎倆。

李煜這一次動了,他的做法是: 殺林仁肇,及全家。

與之比較,看看趙匡胤是怎麼做的。

宋朝的刺史李謙溥時任濟州團練使,手下有個將領叫劉進。

劉進頗有勇力,抗擊北漢很有功績。

北漢人非常忌憚他,準備了一封反間書信,說劉進會和北漢如何如何。

書信藏在蠟丸裡,假裝遺落在宋與北漢往來的官道上。

於是被人撿到了,

於是被送入北宋,

於是放在了趙匡胤的面前。

平心而論,北漢的這個計謀還是花了一點心思,有一點技術含量的。

劉進比林仁肇幸運的地方在於,他還有個領導叫李謙溥。

李謙溥堅信劉進是被北漢陷害的,以全族性命力保劉進。

“我以舉宗四十口保汝矣!”

劉進說起來是一個將領,實際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縣民兵連長。

李謙溥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縣武裝部長,還是一個虛職。

放在朝廷裡,都是芝麻綠豆般的人物。

劉進,李謙溥幸運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老闆是趙匡胤。

趙匡胤選擇相信,沒有追究劉進。

碰上這樣的老闆,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李煜一直生活在趙匡胤的威壓之下,每天愁腸百結,戰戰兢兢。

趙匡胤進一步,他退一步。趙匡胤再進,他再退。

趙匡胤再進,他就鑽研佛法,以酒澆愁。

李煜並不是無人可用,他有個大臣,叫韓熙載。

但是李煜一直不放心他。

一天,韓熙載宴客,有兩個人也登門到訪。

賓主盡歡,各自盡興而歸。

那兩個人則進了李煜的宮中,將整個宴會的全部經過詳細彙報。

不是說出來,而是

畫 出 來!

憑 記 憶 畫 出 來!

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

碰上這樣的老闆,又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還能怎樣,要怎樣,才能把他的錯誤都原諒!

趙匡胤拿下了蜀地之後,又相繼滅掉了南漢,荊南。亡國君統統到了開封。

三個公司破產的老闆可以湊一桌麻將,只是三缺一。

缺李煜。

趙匡胤一門心思做莊,顯然不會讓牌局空很久。

趙匡胤幾次盛情邀請李煜到開封做客,李煜很清楚去了就是孟旭第二,百般推辭。

幾番你來我往的口水仗以後。趙匡胤不耐煩了。

“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

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公元975年,宋軍大將曹彬攻克南京。

李煜本來想自焚,後被曹彬勸降,南唐滅。

李煜也被押到了開封,封違命侯,隴西郡公。

過上了和孟旭一樣的日子。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李煜經受家國鉅變,對於人生開始有了深刻領悟,繼而詩詞風格大變。

”詞至李後主而使眼界大,遂變伶工之詞而成士大夫之詞“

如果失去是一種領悟。

那麼這應該是世上最痛的領悟。

TAG: 李煜趙匡胤劉進南唐李謙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