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災荒時推廣種植,間接使明清人口增長數億

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食物。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盈,並且作為一個歷史悠久,農耕文明發達的國家,我國在過往的幾千年歲月中,也不斷產生,衍變出很多可供人類食用的食物。

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現在我國不少農作物,其實是由國外引進,並且在古代,我國便有引進外來農作物的傳統。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小麥,馬鈴薯等,其實都是從其它國家引進。而這種方式,曾在歷史上,極大的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

尤其是在明朝中期,由於國家人口的暴漲,但可用於種糧食的土地,又被達官顯貴和地主豪強大規模佔有,於是很多地方的百姓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情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有個人卻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從當年的呂宋島,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帶回來一種農作物藤條,然後在清朝推廣開來。

這種農作物後來被叫做甘薯。基於其好種植,易存活,產量大的特點,甘薯有效的解決了清朝百姓的吃飯問題,而那位從菲律賓引進甘薯,名叫陳振龍的清朝人,也被後世譽為甘薯之父。

陳振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他要冒著生命把甘薯藤條從菲律賓帶回來?這個過程,他又經歷了什麼?

1543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明世宗嘉靖皇帝統治華夏大地。那一年,陳振龍出生在福建省一個普通的農家。嘉靖皇帝雖然常年不上朝,但透過大明帝國依然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之下,平穩順暢的執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要想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科舉或許是唯一的出路。陳振龍從小便進入私塾學習,他也曾夢想著將來能科舉及第,光宗耀祖。

後來,陳振龍考上了秀才,但再往後連續幾年,都無法取得突破,眼看著年齡越來越大,陳振龍也放棄了透過科舉做官的夢想。為了現實生存,他選擇了經商。

明朝是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的一個巔峰時期,當時東南沿海地區,跟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很頻繁。陳振龍看到了其中的機遇。往後時光,他靠著勤奮,以及自身擁有的知識素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很快賺了不少錢。

古代的讀書人,內心裡總會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思想,陳振龍也不例外。透過經商,雖然陳振龍富裕了,可出生在農村的陳振龍也發現,家鄉很多農民過的極為貧苦,遇到災荒之年,百姓時有餓死的情況。這令他感觸頗深,如何改變家鄉百姓們的吃飯問題,也成為長時間縈繞在陳振龍心頭上的一個難題。但後來,陳振龍在菲律賓發現了一種農作物,讓他眼前一亮。

他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災荒時推廣種植,間接使明清人口增長數億

陳振龍從經商以來,主要貿易地就是呂宋島,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當時陳振龍一年要跑很多趟菲律賓。當陳振龍在菲律賓混熟後,他驚奇的發現,當地百姓們,經常會吃一種叫甘薯的食物。這種食物有點類似於國內的土豆,但又比土豆要甜很多。

並且在菲律賓的大片土地上,也都種植著甘薯。當地百姓也很喜歡吃甘薯,有的生吃,有的煮著吃,還有烤著吃。彷彿一個小小的甘薯可以有多重吃法,並且這種食物也極大解決了菲律賓普通百姓的飢餓問題。

觀察到這些情況後,陳振龍馬上聯想到了家鄉那些貧困的百姓。他腦海裡想著,如果能把甘薯帶回國內,那將會解決很多人的吃飯問題。心裡有了這種想法後,陳振龍便住在菲律賓,開始對甘薯做起了認真研究。

透過對當地農民走訪,陳振龍進一步發現,甘薯這種農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非常容易種植,只要弄一根甘薯藤條,插在地裡面,便能很快繁殖生長。基本都不用農民怎麼打理。瞭解到這些情況後,陳振龍內心興奮不已。隨後他便開始了把甘薯引進回國內的計劃。

他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災荒時推廣種植,間接使明清人口增長數億

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當年的菲律賓,甘薯是政府嚴禁出口的農作物。因此,海關對於甘薯查的非常嚴。想要把甘薯或者甘薯苗運回國內,要冒很大風險,一旦被菲律賓海關查貨,基本都會被殺頭。

面對兇險的情況,陳振龍陷入了兩難境地。但最終心中憂國憂民,為百姓解決飢餓的夢想,戰勝了被殺頭的恐懼,隨後陳振龍決定冒死也要試一試。後來,他經過精心裝扮,把一根甘薯藤條,偽裝藏到了船上的水管之中。他這個巧妙的辦法,瞞過了菲律賓海關。這之後,陳振龍坐著商船,經過七天七夜的奔波,回到了老家。而那根甘薯藤條也正式被陳振龍帶到中華大地。

帶回來甘薯藤條,讓陳振龍很興奮。可從水管裡取出甘薯藤條後,陳正林內心卻有點忐忑,畢竟這個藤條經過了七天七夜的奔波,顯得有點枯萎,不知道還能不能活。隨後他把藤條種在自家地裡。兩天後,陳振龍發現甘薯藤條活了,並且很快就進行了繁殖,沒幾天功夫就鋪滿了一大片。

後來福建地區遭遇了乾旱饑荒,地裡很多莊稼都絕收。當時陳振龍讓兒子給福建巡撫寫了一封信,仔細說明了甘薯的情況,並且希望官府能在福建地區推廣甘薯種植。在那種饑荒之年,這封信打動了福建巡府,隨後甘薯在福建地區推廣開來,百姓們很快便嚐到了種植甘薯的甜頭。

隨著大家廣泛種植,甘薯的特性也逐漸被掌握,並且人們發現,越是乾旱貧瘠的土地,甘薯反而果實更大。於是明朝政府在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相對乾旱地區,大量推廣種植甘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農作物也成為明清時期,窮苦百姓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在漫長的時間裡,為人民生存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後期我國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礎食物保障,對華夏民族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陳振龍冒著生命從菲律賓引進甘薯,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記載,從明朝起,百姓們為了感恩陳振龍引入甘薯,救民於水火之中的精神,在他的家鄉,很多老百姓都會祭拜甘薯之父陳振龍。

他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災荒時推廣種植,間接使明清人口增長數億

但陳振龍的甘薯之父頭銜,也曾遭到過質疑。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些史料記載:葡萄牙人曾經把甘薯從美洲帶入緬甸,後來甘薯又從緬甸傳入了中國。另外還有一些史料記載,在陳振龍帶回甘薯之前,廣東人已經從東南亞帶回了甘薯,並且已經在廣東有種植。

其實從歷史的發展情況來看,不論陳振龍是不是第一個帶回甘薯的人,似乎並不那麼重要。而他作為一個讀書人,為了百姓疾苦,敢於冒著生命危險帶回甘薯,並且建議官府大規模推廣種植甘薯,身上所散發出的那種愛國救民的精神,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因此後人也不會在意是不是陳振龍第一個引入甘薯,百姓們祭拜陳振龍,把他當成甘薯之父,也是內心裡,對他那種為國為民情懷的美好追憶。

TAG: 陳振龍甘薯菲律賓藤條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