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被斬,讓我們看到風險評估的極其重要性。

為替蒼生伸枉濫,幽燈清淚譯殘篇;

從來譭譽他人事,一瓣心香留世間。

——為《古案今讀》作。

晁錯被斬,讓我們看到風險評估的極其重要性。

《古案今讀》——246。晁錯腰斬

中國歷史的發展,到秦朝時期是一個巨大的改革,秦朝時一改過去的諸侯封國存在的各自為政亂象,設定郡縣來實行大一統的管理。然而,這種超前的戰略選擇,實際上走的太快了。秦朝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到了劉邦時期,他又認識到了秦朝郡縣的問題,扭轉過來又開始大肆分封劉姓子弟為王,其目的就是確保漢朝劉姓統治的延續,其他劉姓諸侯為臂膀拱衛漢朝皇帝。但是,劉邦並沒有完全放棄郡縣制,大範圍的漢朝皇帝統治的區域還是實行郡縣制,而且諸侯國的權力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也相對較弱。歷史從此以後,基本上都是按照這種模式來發展的。

這是《古案今讀》在從史籍中搜索古代案件時,發現的一個涉及國家管理制度的問題,屬於一個大的變革。秦朝吸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教訓,實行郡縣制,漢朝又從單純的郡縣制而改為郡縣和諸侯並存的體制,這都是重大的變革。

雖然如此,但是漢朝初期,那些諸侯王的權力還是過大,於是就有人不斷的提出削弱藩國的建議。因為重大的變革,引發的觀念上的衝突,進而造成政治類案件,也不在少數。每當有重大的變革,都是要死人的。晁錯就是這樣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有句詩說得好,“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要想實現“日月換新天”,那都是要有犧牲的才行。

晁錯,是潁川人(現在河南禹州市地域),最初就學習法家學說,後來擔任了太常掌故,也就是在朝廷上掌管禮樂制度的官員。因為晁錯還被朝廷派遣學習了《尚書》知識,於是漢文帝就又任命晁錯為太子舍人、太子家令,一直陪伴太子(後來的漢景帝)。晁錯,因為這個因緣,後來就成了漢景帝的寵臣。

晁錯被斬,讓我們看到風險評估的極其重要性。

晁錯曾幾十次向漢文帝建議,抓住機會就要削弱諸侯的勢力或者削弱諸侯的封地,漢文帝並沒有完全採納。但是,漢景帝卻認為晁錯的建議計策很好,於是就在漢景帝執政時期,開始了削藩的事情。

漢景帝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就向漢景帝上奏了著名的《削藩策》,請求按照諸侯的罪過相應地削減封地。漢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討論這個政策,因為晁錯是漢景帝的寵臣,大臣們沒有一個人敢非難晁錯的建議。只有竇嬰和袁盎不認可,加之晁錯為人苛刻嚴酷,袁盎對晁錯很是反感。史書上說,袁盎向來不喜歡晁錯,可以說二人私下裡根本不說話不交流,只要有晁錯在的地方,袁盎就離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錯也就離開了。

因為要削減諸侯的封地,這就是與虎謀皮,所以諸侯們都串聯著反對,並且痛恨晁錯。可以說,這一個《削藩策》成了當時漢朝最大的新聞,引起了輿論紛紛,朝野震動。晁錯的父親也聽說了這件事,特意從老家穎川趕到了長安,勸告晁錯。

晁錯的父親勸說道:“現在皇帝剛剛繼位,皇帝雖然尊崇你,讓你執政用事,但是你卻想法削弱諸侯的力量,疏遠人家皇室骨肉,這些諸侯紛紛議論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

晁錯回答說:“我是報答皇帝的恩寵厚愛啊,削弱諸侯王是大勢所趨,明眼人都看得清楚,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啊。”

晁父說:“你個糊塗的小子啊,你怎麼這麼愚蠢呢?劉家的天下安寧了,可是我們晁家卻危險了啊。”

晁錯根本不聽父親的建議,晁父回到穎川老家後,就對家人說:“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於是,就服毒自殺了。

晁父死後10幾天,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就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7個諸侯王發動了“清君側”為名義的叛亂。

因為袁盎曾擔任過吳國的相國,曾多次給朝廷報告吳王不會反叛。然而吳王卻真的反了。晁錯就建議袁盎收了吳王的賄賂,報告了假情況,應該治袁盎的罪。

袁盎就透過權臣竇嬰,想親自給漢景帝彙報。漢景帝就當著晁錯的面召見了袁盎。

漢景帝問袁盎:“你擔任過吳王的相國,你對吳王反叛有什麼看法?”

袁盎回答說:“吳王反叛不值得憂慮,很快就可以打敗他們!”

漢皇帝說:“你說的倒是輕巧,吳王現在頭髮都已經白了,歲數很大了,這個時候發動叛亂,如果不是籌劃良久,怎麼會反叛呢?”

袁盎回答說:“希望屏退左右的人。”

皇帝就讓身邊的人退了下去,這時只有晁錯還在。

袁盎看了一眼漢景帝,說道:“我所說的,為人臣的也不能聽道。”

漢景帝沒辦法,就又讓晁錯退了下去。晁錯很是生氣的退到了東廂迴避。

這時,只剩下漢景帝和袁盎了,袁盎看著晁錯走遠了,這才回答說:“吳王和其他諸侯王在反叛前進行串聯的時候,他們在書信上說‘高祖封立劉氏子弟為王,現在賊臣晁錯卻擅自改變高祖定下的規矩,貶謫責罰諸侯,削奪諸侯的土地’,他們起兵造反為的是誅討晁錯,恢復了原來封地就會罷兵。現在的計策只有斬殺晁錯,赦免吳、楚七國的罪過,恢復原來被削減的封地,那麼反叛就會結束了。”

漢皇帝聽完袁盎的回答,沉默了很長的時間,然後盯著袁盎緩慢地說道:“不知道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但是寡人是不會因為愛一個人而拒絕天下的。”

袁盎跪拜著說道:“臣愚鈍,所出的計策沒有能超出這個的了,希望陛下認真地考慮考慮。”

十多天後,漢景帝派中尉召晁錯進宮商量要事,並騙晁錯乘車先巡行東市再進宮。晁錯就穿著上朝的衣服在東市被腰斬。

【古案今讀】

後世都認為晁錯死的冤枉。殺掉晁錯後,“七國之亂”並沒有像袁盎所說的結束,不久,漢景帝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削藩,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於統一融合,如果任由諸侯國做大,勢必又會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爭的局面。削藩,勢在必然。既然如此,晁錯的死,就是冤案,一個完全替漢景帝背鍋的冤案。晁錯的死,是大改革大動盪的犧牲品而已。司馬遷在《袁盎晁錯列傳》最後點評道“變古亂常,不死則亡”,可謂一語中的。

然而,晁錯真的很冤嗎?《古案今讀》認為,也不盡然。

一、晁錯出了個好主意,卻給了一個錯誤的途徑。

削藩是一個好事,利國利民利皇帝,唯獨不利諸侯王。事歸事,怎麼把好事做好,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晁錯提出了一個好的目標,但卻給出了一個很壞的辦法,或者說是一個錯誤的辦法。這就好比南轅北轍一樣,我們的目標是往南方去,可是晁錯卻給出了一個往北走的方略。這樣簡單粗暴的辦法,怎麼能不激起諸侯王的反叛呢?正因為晁錯提出的錯誤辦法,造成多少兵士流血犧牲,造成社會動盪,其罪過大矣。殺了他,也難以挽救回其他兵士的性命。

二、晁錯的被斬是見招拆招的必然。

對於當時的情況,晁錯也只能死。以吳王為首的七國諸侯,已經打出了“清君側”的招牌,哪怕他的真實本意被隱藏了,見招拆招,這個“清君側”的藉口也必須重視,也要先把這個藉口給打掉,佔據“道理”上的上風。這樣的話,晁錯就必須死了。史書上記載是斬於東市,“斬”這個字,包括斬首和腰斬,晁錯最後是被腰斬的,這也是一個很殘酷的死刑,一個人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腰部以下被砍掉,當時還死不了,忍受劇痛之後才絕望的閉上雙眼。

三、重大決策必須要搞好風險評估。

晁錯的案件,完全不需要偵查,這是十分典型的因為政治舉措失當而產生的冤案,是重大決策的犧牲品。說到這裡,《古案今讀》想提點案件之外的話。這樣的案件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就是對於重大決策,必須要有風險評估機制對決策先行評估其可行性和危害性,不能拍腦袋做決定,否則就容易造成一些被逼式冤案發生。

(多少人的回憶,也是晚年休閒時必讀佳作,值得收藏。全套,我們的金庸迷們。)

(原創不易,未經允許,嚴禁私自抄襲、轉載)

《古案今讀》太需要您的支援了,您的

點贊

就是我們的動力。

TAG: 晁錯漢景帝諸侯古案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