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車事】蘋果要賣掉的汽車,遲遲未動的它究竟面臨了何種挑戰?

【一週車事】蘋果要賣掉的汽車,遲遲未動的它究竟面臨了何種挑戰?

人生是一場賭博。不管財富是得是損,只要該賭的肉尚剩一磅,我就會賭它。

——羅曼·羅蘭

造車,似乎現在成為了熱點。莫不是大嘴巴馬斯克搶佔了先機,讓更多競爭對手眼熱,其中差一點在特斯拉低迷時收購的蘋果,對於Apple Car的謀劃,最為長久,說起來這個謠言傳了至少也有12年。然而,遲遲未動的蘋果,究竟面臨何種挑戰?

蓄謀已久

說到底,雖然庫克一直在吃老本,喬布斯留下的iPhone,始終是蘋果最好講的故事,但是缺乏有市場號召力的創新產品,一直是他的心病。而Apple Car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在合作中也是阻力重重。

據外媒報道,2008年,喬布斯就考慮Apple Car。但是當時iPhone剛剛崛起,時機並不成熟。 2015年2月,蘋果再度被爆有意進軍汽車領域,訊息也指,庫克約在1年前就批准了“泰坦計劃”,但仍處於探索階段。一開始,蘋果的計劃是生產電動車而非自駕車,當時在嘗試自駕車的主要是Google和Uber兩家公司。儘管造車明顯需要投入很大的金錢和時間成本,但對蘋果來說都不是問題,約有1千名蘋果員工加入這項計劃。

到了2016年底,蘋果的目標看起來逐漸轉向,從原本自己打造汽車,轉變成在既有車廠製造的汽車上,使用蘋果的自駕技術;不過,後續也傳出蘋果與BMW和賓士的談判先後破局,且有數百人離開造車計劃。但蘋果仍取得了一些成果,已經可以在封閉環境的特定路線進行道路測試。

2017年,蘋果獲得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上路測試的許可;同年,庫克也對媒體表示,蘋果正在開發自駕系統;2018年甚至發生了1起蘋果自駕車(Lexus RX450改裝),遭日產Leaf汽車追撞的事故。

當時市場推斷,蘋果已不太可能選擇全車製造。2019年,蘋果甚至解僱了泰坦計劃的200名員工,眼看計劃就要胎死腹中,蘋果卻在6月收購了瀕臨倒閉的自駕車新創企業「Drive。ai」,泰坦計劃看來沒有完全死透,但整體而言,2019年自駕車測試公里數已不及2018年的數字。

到了2020年,訊息滿天飛,直指蘋果又重啟造車計劃。這一次,蘋果不只要用自己的自駕技術,還要自己做出車來,且將帶來全新電池設計,電動車電池將更便宜、續航力更強,比既有產品更進一階;Apple Car無須人員駕駛,首批將瞄準外送、無人計程車市場,而非一般小客車。馬斯克坦承,當初Model 3計劃陷入困境時,曾考慮把公司賣給蘋果(當時特斯拉市值只有現在的1/10),不過庫克連談都不想談。

【一週車事】蘋果要賣掉的汽車,遲遲未動的它究竟面臨了何種挑戰?

爆料天王

或許,蘋果造車有意,但是究竟如何造,兜兜轉轉一直不明瞭。這次,在造車之前大張旗鼓,似乎也不符合蘋果一貫低調不迴應的特徵。莫非庫克還是希望透過輿論壓力和股價造勢,給合作方一個下馬威。其中,蘋果的爆料天王——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為,蘋果打造具自駕功能的電動車將會在2025年問世,但是iPhone的供應商——郭臺銘的鴻海集團,並非蘋果開發Apple Car的最佳合作伙伴。郭明錤表示,要積極看待鴻海集團對電動車投資,並相信此有助於建立新的長期競爭優勢。然而,只是鴻海集團因普遍較欠缺大量出貨電動車經驗,故至少需要2–4年的持續投入才能見到初步成果,所以才說在蘋果亟欲推出Apple Car之際,鴻海集團並非最佳的核心合作伙伴。

此外,郭明錤指出因Apple Car越晚推出,越不利建立競爭優勢,所以認為蘋果將善用既有汽車廠商資源,並專注在自動駕駛軟硬體、半導體、電池相關技術、外觀與內部空間設計、創新使用者體驗與整合既有的蘋果生態。而蘋果的合作車廠,除了先前傳出現代集團之外,通用汽車、寶獅雪鐵龍(PSA)集團都可能是合作打造Apple Car的夥伴。

更接著預測,蘋果與現代集團深入合作Apple Car的細節,包括:Apple Car底盤將採用E-GMP平臺且現代集團將提供技術支援、提供部分零元件設計與生產,而集團旗下的起亞將提供在美國的產線以生產Apple Car。

據傳現代集團是因擔心與蘋果合作後,可能淪為代工業者定位,進而對本身品牌造成影響,因此考慮以旗下品牌起亞為蘋果代工車輛組裝生產事宜,蘋果自駕車預計與傳統車廠合作,現代集團、通用汽車、寶獅雪鐵龍(PSA)集團都可能是合作打造Apple Car的夥伴。郭明錤的爆料也跟很多分析師不謀而合,大家都認為,Apple Car預期定位為高階車款,未來將透過與現代集團、通用汽車、PSA集團等車廠合作,擴大生態鏈並降低生產成本。

根據郭明錤分析,與現代集團合作部分將採用現代集團針對電動車製作需求打造的E-GMP模組化底盤,必要車用零件設計與生產則會由現代旗下供貨商Hyundai Mobis提供,組裝部分則會透過起亞品牌於美國境內產線完成。

除了現代集團之外,預期蘋果後續也有機會與通用汽車,以及目前擁有標誌、雪鐵龍、DSAutomobiles與OPEL等品牌、並在近期獲准與飛雅特克賴斯勒集團合併的寶獅雪鐵龍(PSA)集團合作,持續擴大蘋果車輛合作規模。

此前,蘋果的iPhone自規劃設計到實際量產時間約在18-24個月左右,車輛開發到完成驗證使用可靠性所需時間則會更長,同時車輛使用零元件數量更是一般手機的40-50倍,因此郭明錤仍預期蘋果第一款電動車預期至少會在2025年才有問世計劃,並且建議投資者維持觀望,不建議此時投入大筆投資金額。

不過,郭明錤認為,如果蘋果投入造車發展,確實也會帶動自動駕駛、電動車相關技術成長,並且預期會建立相當規模供應鏈,甚至有不少供應鏈也會與蘋果既有產品重迭,例如同樣可用於車載系統的半導體產品,或是應用在計算機視覺應用的光學元件,都有可能因為蘋果投入造車而使需求增加。

此外,預測Apple Car將定位在非常高階車型,售價與零元件成本將顯著高於一般電動車,有利合作車廠獲利。車廠透過與Apple合作也可擴大規模經濟並降低成本。

【一週車事】蘋果要賣掉的汽車,遲遲未動的它究竟面臨了何種挑戰?

起亞跳票

年初,韓國媒體《東亞日報》也報導,起亞汽車(Kia)將獲得蘋果投資4兆韓元(約臺幣932億元),在電動車領域合作,可能會選擇起亞位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工廠進行Apple car的製造,雙方預計將於2月17日簽訂合約,未來預計每年生產10萬輛車,供應鏈儼然成形。此訊息目前未獲起亞或蘋果官方證實,仍帶動起亞股價一開盤就飆漲約10%。

然而,近期起亞卻發文否認了正與蘋果討論合作開發自動駕駛電動車的訊息,現代、起亞兩家公司在官方檔案中明確指出,「沒和蘋果討論自駕電動車研發」。訊息一出,兩家企業的股價都應聲下跌,起亞重挫13%,現代也下跌5。6%。

無獨有偶,蘋果在結束與現代汽車及起亞的會談之後,也終止與日本日產汽車(Nissan)接觸,日產營運長古普塔(Ashwani Gupta)表示,該公司目前沒在和蘋果談電動車。日產股價15日在東京收盤應聲下跌2。8%。這讓AppleCar生產計劃出現變數。

外媒引述分析師談話指出,Apple Car計劃可能“棄硬轉軟”,意即放棄原本的硬體造車計劃,改為以發展服務平臺為主的軟體相關業務。一旦Apple Car硬體造車計劃胎死腹中,將使得很多廠商蠶食蘋果電動車硬體製造商機希望落空,並牽動全球電動車市場發展。

外媒報導,蘋果近幾個月曾與日產汽車接觸,為旗下秘密的自駕車專案商討結盟事宜,但雙方現已不再進行會談。日產15日也說,目前並未與蘋果磋商。知情人士表示,蘋果與日產之間的接觸為期不長,而且討論未升高至資深管理階層,因為雙方對蘋果電動車的品牌出現歧見。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蘋果與現代汽車及起亞之間的會談。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要求電動車要掛蘋果品牌,但這個需求實質上就是把日產降級至硬體供貨商地位,許多車廠都表達不願意成為“汽車產業的鴻海”。說到底,蘋果與車企談崩了,主要問題就在於,蘋果想以何種形式跨足規模數兆美元的自駕車產業,究竟是要自行打造自駕車、找其他車廠合作,還是要研發汽車軟體。

有人認為,蘋果也許對自駕計程車等汽車服務更感興趣,在智慧機增長乏力之際,繼續擴大付費服務增加營收。蘋果已投資滴滴出行,也在2019年收購自駕車新創公司Drive。ai,而Drive。ai正與叫車平臺Lyft合作一項自駕計程車試驗計劃。

如今,蘋果找車廠結盟研發Apple Car,讓人想起之前蘋果傳出正在研發電視機的情況,最後蘋果推出電視機頂盒Apple TV,“他們選擇不推出電視機,原因是利潤太低,也無法創造出比現有產品更好的東西”。

【一週車事】蘋果要賣掉的汽車,遲遲未動的它究竟面臨了何種挑戰?

人才爭奪

不論蘋果最後選擇走哪條路,都須與汽車製造商競爭,還得跟科技和新創公司爭奪人才和市佔率。亞馬遜收購的自駕車新創公司Zoox,據傳已挖角蘋果的汽車人才。蘋果則從保時捷、Google旗下自駕車事業Waymo,以及特斯拉等公司挖角專業人才,包括挖角一名監督Model 3研發的主管。

然而,令蘋果撓頭的是,蘋果 (AAPL-US) 自動駕駛汽車團隊失去了一位在任時間最長的領導者,這對 Apple Car 的發展恐怕是一大挫折。據悉,Benjamin Lyon 在蘋果工作了 20 多年,從 iPhone、輸出裝置、感測器硬體再到特殊專案,他都參與過,之後他在 2014 年幫助蘋果組建了最初的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專案泰坦計劃,他是負責感測器工作中最資深的經理。

過去幾年間,蘋果造車團隊經歷了多次重組,他最近的工作是帶領感測器團隊,直接向負責蘋果汽車專案的副總裁 Doug Field 報告。但是,加州航天及人造衛星新創公司 Astra近期宣佈,Lyon 將離開蘋果,前往該公司工作,蘋果對此未發表評論。Lyon 受訪時表示,他一直想做的是對人類最有影響力的事,iPhone 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相信在 Astra 的工作會很像重新定義智慧手機那麼具有變革性。

在 Lyon 離開之際,蘋果正在尋找潛在的汽車和製造合作伙伴,以利推出 Apple Car。在目前蘋果汽車團隊中,有幾十個特斯拉前硬體工程師和自動駕駛工程師,目前主要發展自動駕駛軟體、汽車傳動系統以及內部和外部汽車硬體,目前是在未來幾年內推出 Apple Car。

蘋果為了Apple Car不僅在挖特斯拉的牆角,而且還得面對行業競爭對手的冷嘲熱諷。近期,VM公司 CEO Herbert Diess 直言自己並不懼怕Apple Car,他相信汽車並非是能一蹴而就獲得成功的行業。同時認為無論 Apple 拿出什麼產品,都不可能立刻佔領市場。不過 Diess 也表示,Apple 進軍汽車領域的決定合情合理,因為他們在電池、設計、軟體等方面均已具備一定的實力。

在此之前,曾有傳聞稱 Apple 會在自己的電動車上推出突破性的電池技術。如果這能實現的話,那的確會是很具優勢的賣點。除此之外他們在 LiDAR、車載系統等環節上的技術積累,也都能為產品帶來更多的競爭力。不過從近期的訊息來看,Apple 在尋找製造夥伴這件事上似乎進行得並不算很順利。要想達成傳說中 2024 年拿出成品的目標的話,Apple 的動作還是要快一點才行。

未來故事

當然,從蘋果目前來看,佈局Apple Car的未來可能更為重要,醞釀盤算越久,勝算越大。至少目前,蘋果 iPhone 12 超高需求和銷量將持續整個 2021 年,這因素預期將會幫助蘋果市值在 2021 年底前超過 3 兆美元大關。因此該外資也提升蘋果目標價來到每股 175 美元,重申“優於大盤”評等。

外資認為隨著蘋果最新 iPhone 12 智慧型手機的銷量爆增,使整個 iPhone 正處於分析師所說“超級成長週期”。尤其據目前趨勢,目前市場處於牛市情況下,蘋果可能在 2021 年售出超過 2。4 億部iPhone,甚至有可能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 2。5 億部。這數字不僅高於華爾街預計的 2。2 億部,且還打破蘋果 2015 年創下的 2。31 億部銷量紀錄,還會帶動蘋果 2021 年整體營運表現優於預期。

外資報告說明,分析師看好蘋果表現的原因,是調查蘋果在亞洲供應鏈後發現,新款智慧型手機需求強勁。此外在最好情況下,市場約有 3。5 億部舊 iPhone 需升級,預期會為蘋果帶來史無前例的升級週期。蘋果能進一步受惠的是,預估 iPhone 12 Pro 將是全球銷量最高的智慧型手機機款,這使 iPhone 未來整體平均售價上揚,挹注營收狀況。

報告進一步指出,雖然過去 9 個月,服務業務是外界關注蘋果財務的主要重心,外資仍認為 iPhone 升級的基礎將是蘋果“整個成長故事的重心”。因此“超級成長週期”將帶領蘋果股價上揚,預計 2021 年底前市值攻頂達 3 兆美元天價。

至於Apple Car,或許是蘋果在正確時間採取的正確戰略。原因包括美國通用汽車(GM)和福特(Ford)等傳統汽車大廠都在 2021 年開年後積極佈局電動車市場,加上新任美國拜登政府推動綠色浪潮的政策,這些都認為是蘋果進入電動車領域的最佳時機。蘋果何時會發表首款電動車,外資預估,蘋果將在未來 3~6 個月內宣佈某種形式合作。即使沒有現代起亞、日產,也說不定會有車企版“鴻海”。

蘋果目前的目標在2024年生產出首款自駕電動車,並將採用先進電池技術。儘管蘋果造車的前景仍高度不確定,但比起過去的傳言,市場更確信蘋果要認真開始造車。而且蘋果選擇車企合作,聽起來也更貼近現實,畢竟要自己打造1條新的汽車產線,將是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尤其蘋果肯定會想匯入自家的新技術。近來蘋果在許多領域都對自制展現高度興趣,包括作業系統,還有2020年MacBook搭載的M1晶片也是自家設計。

外資最後表示,因為未來 10 年電動車市場規模有望達 5 兆美元甚至更多,未來蘋果推出自家電動車後可能受益匪淺。一旦蘋果從電動車領域獲得5%~10% 市佔率,Apple Car 就可能成為另一成長動能,使股價增加 30 美元以上。

電力,正重新改寫百年汽車產業遊戲規則。當電動車狂潮席捲全世界,全球新創、科技巨擘、傳統車廠競相投入,產業鏈大洗牌後,移動科技的下一步在哪裡?

TAG: 蘋果AppleCAR電動車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