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工廠方案落地,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紅利期正在臨近

10月底,由機械工業九院和阿里雲 $阿里巴巴(BABA)$ 聯合打造的數字工廠解決方案1。0,即將迎來第一個落地專案正式交付——預計年產量達20萬輛的一汽紅旗新能源工廠正式投產。前者曾有“中國汽車工廠設計的搖籃”稱號,正加速自身數字化及全力支撐汽車行業客戶的轉型升級;後者也積極由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拓展,做好全面服務政企客戶的準備。

機械工業九院的轉型只是國內製造業升級的縮影。

新能源車工廠方案落地,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紅利期正在臨近

1956年,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國產解放牌卡車

為應對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以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開始引入新技術,重新梳理業務流程、組織協同方式,與消費者貼得更近;在軟體工程層面,大環境要求企業必須更強調生產系統與軟體技術的國產化。

“我們和阿里雲的戰略合作,可以說是目標一致,優勢互補。”在機械工業九院副總經理李允升看來,九院有63年的汽車工程建設歷史,熟悉汽車工廠建設流程,懂生產工藝,又非常瞭解裝置,知道資料在哪兒,客戶的痛點在哪兒,瞭解資料價值點及業務機理,需要補全的是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方面的能力,而這是阿里雲的強項。

如果工廠自己重新招募相關人才去應對數字化轉型,成本和代價太高。在去年與阿里雲合作之初,他們設立的目標就是中國自主的“車間管控系統”,代替國外的相應軟體。

另一頭,阿里雲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服務的能力升級背後,是雲廠商從提供IT基礎設施到提供數字化轉型全鏈路服務的轉變。

在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爭相上雲的紅利過後,國內公有云市場的整體增速已經有所放緩。以傳統行業為代表的企業級市場開始迎來爆發,有望創造出一個萬億規模的藍海市場。雲廠商中的領頭羊必須具備前瞻意識,率先邁出引領未來行業趨勢的腳步,才可能持續保持領先身位。

雲計算確實已進入深水區。

數字化投入的價值拐點在哪?

新能源車工廠方案落地,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紅利期正在臨近

根據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的分析(上圖),在資訊化時代,IT供應商交付給企業客戶的多是碎片化的功能(比如針對辦公流程開發一套OA系統,針對財務做一套財務軟體,針對每個車間的需求開發對應軟體),但企業在這些方面分散投入並沒有換來收益的顯著提升,因為還沒有到達圖中的紅點,即價值拐點。

這也是現階段許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遭遇的困境。

新能源車工廠方案落地,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紅利期正在臨近

具體到汽車工業,外界對汽車工廠缺乏直觀印象,特斯拉 $特斯拉(TSLA)$ 在上海浦東建設超級工廠後,曾在去年透過一個短影片公開了工廠內部作業場景,做了一些炫技與科普。人們驚呼於它的上百個機械臂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快速完成衝壓、焊接、塗裝等工序,工廠裡卻看不見幾個工人。其實不止是特斯拉,全球大型車企的工廠流水線現在基本都是由這種機器人在工作,機器人只是代替了工人的體力勞動部分,想要替代腦力勞動部分,讓工廠有決策力,就需要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

在機械工業九院與阿里雲的方案中,雙方合作之初就確定了聯合打造汽車數智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的目標,並透過一汽紅旗新能源汽車工廠專案,合作開發了汽車工廠車間智慧管控系統。這套自主可控的系統基於對產線邊緣側的資料採集、實時分析及資料智慧應用,形成與線體自動控制系統高效協同,最終實現提升產線效能、降低執行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目標。

該系統包括數採平臺、資料中臺、AI平臺、數字孿生平臺及依託上述四大平臺的業務應用系統、智慧應用系統和數字孿生系統,將為汽車行業數智工廠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產品支援,促進汽車行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這樣就在傳統的ERP等管理系統之外,誕生了一個PaaS層的中控平臺。未來再和主機廠的供應鏈、銷售、售後等環節連線起來,讓研發、生產、供銷都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資料。

新能源車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汽車的動力來源本身,也重塑了整個行業的生產流通鏈路。汽車的終端銷售不再受限於車展和4S店,而是直接駛入了商場,或者直接從網上下單,縮短了車企與終端消費者的距離。使用者反饋反作用於工廠決策的時間更短了。在服裝領域,阿里的犀牛製造以產定銷,也是類似思路。

過去主機廠如要迭代最佳化生產工藝,需要找專門的中控廠商來配合,整個流程是被綁住的。而數智工廠的設計初衷就是讓主機廠能夠完成自主的迭代升級。

這恰好也描述了阿里雲的轉變,從賣技術、賣產品,到賣服務,需要把服務能力落地到產業中去,就不難理解今年5月份阿里雲調整組織架構,將服務團隊下放區域的用意。阿里雲沒有顛覆製造業的流程,而是嘗試充當橋樑的角色,把雲、大資料、AI演算法模型的能力與傳統行業的流程整合到一起,產生最大化的數字轉型效果。

新能源車工廠方案落地,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紅利期正在臨近

軟體自主化是一次長跑

與網際網路客戶相比,傳統制造業有時候並不清楚自己的雲計算需求,教育成本相對較高,具體需求又比網際網路客戶更多元複雜,不像前者可能我只需要你的彈性計算,這決定了雲廠商服務這類客戶的難度與週期。

但汽車、基建等大型客戶規模龐大,潛在利潤貢獻率高,因此一眾國內廠商的市場競爭激烈 $騰訊控股(00700)$ 。同時,這些客戶有一個愈發強烈的訴求,即爭取實現工業軟體的國產化,對深耕服務的阿里雲而言,這個訴求蘊藏著大量的產業機會。

曾經,工業製造領域的軟體市場由國外廠商把持,往往以全家桶的方式提供,你用了A的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就要用A的其他工業軟體+硬體裝置,才能保證成品的一致性。

工業軟體國產化是一個長期工程。經過十年追趕,國內廠商在全球公有云市場已取得比較顯耀的立足之地,但在應用軟體層面的差距還很大。阿里雲做飛天作業系統、做資料庫、做晶片、做開源,都可被視為一個過程,最終還是要將雲技術底座的優勢落在產品與解決方案上,落在數字化的服務與運營上。

在雲原生技術逐漸替代傳統IT軟體的過程中,雲上的開發環境也開始變得更靈活,開發操作更貼近於企業使用者。

RISC-V架構是繼英特爾X86架構和ARM架構後,被晶片業界普遍看好的下一代指令集標準,因其精簡化、開源靈活、低功耗的特性而廣泛用於汽車工業、智慧家居、工業電子、智慧城市等AIoT場景。RISC-V目前吸引了谷歌、阿里巴巴、三星、華為、英偉達等全球500多家公司參與研發,也成為國產晶片的一次歷史機會。

新能源車工廠方案落地,阿里雲的工業網際網路紅利期正在臨近

阿里平頭哥公司在這次雲棲大會上把自研的玄鐵RISC-V系列處理器做了開源,供軟體開發者下載使用,促進軟體生態繁榮,此外還包括針對低功耗微控制晶片設計平臺、基礎介面IP、作業系統、軟體驅動、開發工具等全套模組的開源。這次開源規模在全球RISC-V社群中前所未有。

根據Semico Research預測,到2025年全球市場將消費624億個RISC-V架構的CPU核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6。2%,其中工業領域應用的增長規模最大,屆時將佔據其中的167億個。提前佈局RISC-V生態,就更利於在未來把握工業網際網路的創新脈絡,吸引ISV服務商參與。可見,阿里雲發力晶片目的仍聚焦自身的雲業務,短期內沒有著急商業化的意圖。

未來,當大型企業客戶成規模地迎來上述的價值拐點時,或許也將帶動雲廠商迎接自己的利潤率拐點。

現在,阿里雲透過深耕行業,啃“硬骨頭”專案,與企業共建數字化樣板間的方式積累經驗,既是短期過渡,也是長期主義的開始。隨著軟體國產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未來企業數字化市場也有望成倍放大。

作者公號:一千二百字

TAG: 阿里工廠軟體RISC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