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上的北伐多以失敗告終,南征卻很容易獲勝,答案就一個字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歷朝歷代的北伐,多數都以失敗告終。這是為什麼呢?有人總結出“後勤補給說”、“族群血性說”、“氣候氣象說”說等。其實,哪有那麼麻煩,答案就一個字——馬。

為何歷史上的北伐多以失敗告終,南征卻很容易獲勝,答案就一個字

先來說“後勤補給說”為何不成立。打仗除了拼軍力,更拼的是國力,在這個國力中,糧草供應也就是後勤補給是最重要的一環。從運輸便捷性和成本上來說,把南方糧草運輸到北方,可以選擇走水路,僅這一項就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後勤補給”說如果能成立,恰是南征軍隊所面臨的問題,並非北伐軍隊的最大短板。

為何歷史上的北伐多以失敗告終,南征卻很容易獲勝,答案就一個字

“族群血性說”有著嚴重的地域歧視!儘管北方族群因為時刻面對南下草原族群的侵襲,民風彪悍,但是南方族群也不是綿羊性格,自古就有吳越爭霸、越王勾踐的上百名敢死隊員,在陣前集體自殺的豪邁。好勇尚武、外柔內剛、聰慧機敏……這是江南族群的本性。江南文化孕育出的軍事大家比如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王守仁、孫權、孫武、陸遜等等,沒有一個不具有獅子般的血性。

“氣候氣象說”則有一定的片面性。雖然在南方溫溼環境下,南方的軍隊進入北方後,會非常不適應寒冷、風沙、乾燥等。但是,北方的氣候氣象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日日月月都是大風、冰雹和風沙。南方的軍隊在北伐之前,完全可以挑日子、選節氣,明知道不適應嚴冬的氣候,難道非要選擇在寒冬臘月去北伐?如果非這麼幹,那腦子真是進水了。

為何歷史上的北伐多以失敗告終,南征卻很容易獲勝,答案就一個字

現在來解釋一下答案。在冷兵器時代,馬的作用等同於二戰中的坦克和裝甲車,具有無可比擬的機動性,而且作戰半徑可以在相對範圍裡,無限度放大,無論是一人一馬、還是一人兩馬,糧草可以隨身攜帶。騎兵對陣步兵,如同狼入羊群,衝擊力之強大,是人力難以阻擋的。知道馬的重要性,你就知道北宋和南宋,為什麼一直對幽雲十六洲的失去那樣耿耿於懷;你就知道蒙古鐵騎,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為什麼可以天地縱橫;你也就知道為什麼上世紀60年代,騎兵在世界各國正式退出現役……

為何歷史上的北伐多以失敗告終,南征卻很容易獲勝,答案就一個字

北方的大草原,是養馬的天然牧場,在馬背上長大的族群,農閒的時候是職業獵手,戰爭來臨時可以全民皆兵。這才是與南方族群最大的不同——江南水鄉撒上一把麥苗,就能收穫豐厚的糧食,農耕水作,這是江南族群的日常生活,靠這樣的“職業農民”北伐那肯定是不行的。

沒有戰馬的加持,缺乏機動性、衝擊力,這是歷史上北伐多數失敗而告終的根本原因。

TAG: 族群北伐南方後勤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