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腰痛、腰間盤突出、腰間盤突出、腰間盤突出、腰間盤突出治療

導讀:醒後腰痛,其或因厥陰受寒,營衛執行之機受阻,或因鬱怒傷肝,失去正常疏洩,以致血運不利,溼濁停留,著於腰部而成。腰痛因於血鬱溼阻者,投此可以獲效。

調肝散(《仁齋直指方》)

組成:制半夏15g,辣桂、當歸、川芎、牛膝、細辛、木瓜各10g,炙甘草、石菖蒲、酸棗仁(蕩去皮、微炒)各5g。

用法:為粗末,每次10g,姜5g,棗2枚,水煎服。

主治:寒邪凝結,血鬱溼滯,腰常痠痛,或日輕夜重,或睡醒以後腰痛難忍,小便自調,舌淡苔白,脈象濡緩。

證析:

腰痛是本方主證;血鬱溼滯是此證病機;痠痛、夜重、醒後腰痛,舌淡苔白,是使用本方依據;小便自調則為鑑別診斷要點。

形成此證原因,或因厥陰受寒,營衛執行之機受阻,或因鬱怒傷肝,失去正常疏洩,以致血運不利,溼濁停留,著於腰部而成,何以知之?

因其小便自調,知其不屬腎系病變而屬肌肉血脈為病;因其日輕夜重,舌淡苔白,知其病性屬寒;因其痠軟或醒後始痛,知其血鬱溼阻。

病機:寒邪凝結,血鬱溼滯。

治法:溫肝活血,宣化溼濁法。

方義:寒邪凝結,筋脈攣急,津血鬱滯,留著於腰,呈為疼痛,應從四個方面施治。一是溫經散寒,二是暢旺血行,三是宣化溼濁,四是舒緩筋脈,令寒邪外散,陽氣振奮,津血執行無阻,筋脈恢復和柔,疼痛才可向愈。

方用當歸、川芎、牛膝活血行滯,牛膝擅補肝腎而強腰膝,選入方中,又有引導血藥直達病所之意。楊仁齋謂:“官桂、當歸,溫血之上藥也。”此方為楊氏所制,配伍辣桂是要藉此增強溫通活血力量,並散凝結之寒。

半夏燥溼祛痰,石菖蒲芳香化溼,專為溼濁羈留而設,除溼藥味雖少而半夏用量較重,可以達到除溼目的。

細辛祛寒溼而蕩濁陰,不僅能夠增強除溼力量,與辣桂同用,又能祛散凝結之寒,使其達表。

細辛、木瓜擅長舒筋,得甘可緩急之甘草相助,腰痛因於經脈攣急而致,得此可以緩解。酸棗仁一物古方多作安眠斂汗之用,唯此方脫其窠臼,而宗《神農本草經》用治痠痛溼痺,較為特殊。

《本經逢原》謂:

“酸棗本酸而性收,其仁則甘潤而性溫。能散肝膽二經之滯,故《本經》治心腹寒熱,邪氣結聚,痠痛血痺等證,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脈也。”

十藥合用,能收溫肝活血。宣化溼濁功效。

應用:腰痛因於血鬱溼阻,投此可以獲效。唯缺行氣藥物,若兼氣鬱而見腰骶脹痛,即宜加入臺烏藥、木香、香附、枳殼、柴胡之流。收效始捷。

1988年秋,餘患天將明而腰痛,3個月不愈,後以此方去酸棗仁,加臺烏藥、香附、枳殼、柴胡、白芍,4劑而愈。此即柴胡疏肝散與調肝散的合方。是將行氣、活血、除溼、舒筋四法融為一體例項。

餘用此方較多,與四逆散合用加烏藥、木香治胃脘、脅肋脹痛,兼見腰痛者;大便不通或不爽而兼腰骶脹者;

與四逆散合用再加麻黃、杏仁、薏苡仁、厚朴、草果、檳榔治下肢脹痛,兼腰骶脹痛者,多獲良效。

也是行氣、活血、除溼、舒筋同用,體現氣血津液齊通的治法。若嫌藥味太多,可將牛膝、酸棗仁減去。若嫌缺少利溼之品,可加白朮、茯苓、澤瀉。

歌括:調肝散內用細辛,芎歸牛膝草棗仁,菖蒲木瓜夏與桂,血鬱腰痛此方尋。

I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中醫治法與方劑(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編著/陳潮祖,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絡-

TAG: 血鬱腰痛溼濁活血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