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之人雖有,但明君不常有

聖賢之人雖有,但明君不常有

“教學為先”,要尊重賢德之人。但賢德之人雖然有,如果遇不到明君,也很難被重用。所以重用賢才要排除這十重難處,才能使賢人、聖人受到重用。

孔老夫子是聖人,他在世的時候周遊列國,希望把自己良好的仁愛學說傳播天下,為哪一個國君所採用,把國家治理好,為天下人做出良好的示範,讓天下人都來學習,卻遭遇了重重困難。

當孔子到達楚國的時候,楚昭王本來想任用孔子,為了表示誠意,還想把方圓七百里的土地封給孔子。但這時候,令尹子西就來進讒言,他說:“大王您看,在您出使諸國的使臣中,有沒有像孔子的弟子子貢這樣的人才?”楚昭王一想,搖了搖頭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相國之中,有沒有像顏回這樣德行高尚的人?”楚昭王又說:“沒有。”子西說:“楚國的各部長官有沒有像宰予這樣的人呢?”楚昭王仍然說:“沒有。”令尹子西說:“楚國的祖先在周朝受封的時候,封號是子、男的爵位,封地僅有方圓五十里。現在孔子修治三王五帝統治天下的道術,彰明周公、召公的德業,大王如果任用他,楚國還能世代保住泱泱數千裡的土地嗎?周文王在豐地,周武王在鎬地,他們的領地方圓不過百里,是小國的國君,最後都能稱王天下。而現在,如果孔丘佔有七百里的土地,又有賢能的弟子來輔佐,這恐怕不是楚國的福分了。”楚昭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給孔子封地的想法,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聖人周遊列國,並不是想升官發財,而是希望遇到一位明君,推行自己的仁愛學說於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但是這些國君、臣子往往以小人狹隘的心理去揣度聖人的心意。結果聖人在世的時候,也不能得以重用。

所以古人說:“不世之君用不世之臣,才能立不世之功。”卓越的臣子要遇到卓越的君主,才能建立卓越的功勳。否則,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難免被埋沒。當然,孔子晚年著書立說,從事教育工作,對後世的影響是歷代君王都無法比擬的,這也顯示了教育的重要意義。

TAG: 孔子楚昭王聖人楚國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