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一百名人圖】介子推:不居功不爭祿 “寒食節”因他而來

春 秋

介子推

(?—公元前635年)。本為晉國貴族,

隨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

及重耳登君位,介子不爭俸祿,祿亦不至,

與母一起藏於綿山,母子自焚而死,

後遂有“寒食節”之說。

不居功邀寵,不爭祿封官。

焚身綿山坳,“寒食”至今傳。

【三晉一百名人圖】介子推:不居功不爭祿 “寒食節”因他而來

介子推本為晉國貴族。晉公子重耳出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同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隨侍,稱作五臣。重耳父事狐偃(狐偃是重耳舅父),師事趙衰,介子推位在五臣第三。

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秦軍護送重耳渡黃河歸國。在船上,狐偃對重耳說:“臣從君周旋天下,過(錯)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讓我)從此去矣。”重耳說:“若返國,所不與子犯(狐偃亦稱子犯)共者,河伯視之。”隨手把一塊玉佩扔進河中,作為明誓信物。

介子推在旁聽到了狐偃對重耳說的話,暗自尋思道:“公子的大業實由上天開導,狐偃卻貪功為己有,向君邀寵,真是羞恥。我豈能再和他同位共事。”於是就悄悄離去了。

重耳即位,稱晉文公。“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

【三晉一百名人圖】介子推:不居功不爭祿 “寒食節”因他而來

介母賢而智。

一天,介子推對母親說:“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下邊的虛報功勞),上賞其奸(上邊的賞賜這些壞人),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介母故意說:“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向晉君要求封賞,白白死了,該怨誰呢?)。”

介子推說:“尤而效之,罪有甚焉(明知是錯,還去仿效,罪過就更大了)。”

介母又說:“亦使知之,若何?”

介子推答道:“言(讚譽),身之文(外表修飾)也;身欲隱,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

母親確實知道兒子德操高尚,超凡脫俗,便說:“能如此乎,與汝偕隱。”於是母子相偕隱於綿上。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賞)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逃)。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記吾過,且旌(表彰)善人。’”(《史記·晉世家》)

【三晉一百名人圖】介子推:不居功不爭祿 “寒食節”因他而來

民間有“割股啖君”、“焚骸綿山”的傳說:“重耳過衛,衛弗禮。從者飢不能行,皆采薇而食。公子不能下嚥,推割股(腿上的肉)以進。公子下淚曰:‘亡人累子,將何以報?”推曰:‘願君早歸晉國,以成臣等股肱之義,敢望報乎!’……推與母隱於綿上,晉侯悔不賞其功,使人求訪之不得。或謂介子孝,若林焚當出,遂舉火焚之,三日方熄,推終不出,母子相抱而死。尋其骨,文公流涕,命葬於綿山,為之立祠。”(清·餘自明《古文釋義》)

《後漢書·周舉傳》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舉爨。”後由一月寒食,改為一日寒食。這便是我國民俗寒食節的起源。我國人民千百年來以寒食節紀念介子推,表明中華民族崇尚耿耿愛國、不爭個人名祿的崇高精神。

我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一詩中對介子推的“大悲大德”做了高度的讚美:“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極大德之優遊。”

據傳,今夏縣裴介村為介子推故里,有介子推墓。至於介子推隱居的綿上,歷來有三說,一說在翼城,一說在萬榮孤山,一說在介休。今介休綿山有介子推祠,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有廟會,是綿山周圍百里之域內的一大盛事。

TAG: 介子重耳綿山寒食寒食節